从好莱坞情节套路到人生掌控
最近重温了一下《飞屋环游记》与《汽车总动员》这两部票房很赞的好莱坞大片,看完之后总觉得哪里不对,可是还是感觉这两部片是个好片,那么为什么呢?今天尝试跳出观众视角,结合最近看的《见识》这本书来分析一下背后的逻辑。
《飞屋环游记》说的是一个老人年轻的时候跟妻子有个梦想,要一起环游世界。后来妻子先去世了,而他的房子还要被拆迁。他就在房子上绑满了气球,想要坐着房子去环游世界,完成愿望清单。可是他的计划充满了意外。先是来了个小男孩非要一起去,没办法只好带上小男孩。探险的过程中,终于遇到了年轻时候崇拜的探险家,结果发现那个探险家原来不是什么好人。影片的结局不是老人完成了平生的梦想,而是他收获了一些更好的东西 —— 一些之前根本没想到的东西。
再比如说《汽车总动员》。主人公一开始想的是要参加比赛夺取冠军。也是发生意外,流落到野外,认识了一些看上去不怎么样的车。他一直努力想要回到赛场上去,新朋友也帮他。而当他终于回到赛场上的时候,他发现冠军已经不重要了。
上面的两部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主人公一开始的心里对待自己的目标期待有一个完美地结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最后发现原来一开始的那个结局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主人公在过程中收获了比完美结局更重要的惊喜。
这里的情节设计就有点违背常理了,经常看剧的观众肯定会有对某些剧的结局大失所望,那么作为编剧,为什么不迎合观众去编写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呢?
答案是:对好莱坞编剧来说,完美结局实在太俗了。影片一开始主人公想要什么东西,影片结束的时候主人公得到了这个东西,这种套路已经过时了。
万维钢老师之前对于我们人喜欢的东西说了一个公式:喜欢=熟悉+意外;套用在现在这个好莱坞的现在情节套路里刚好合适,能够给你带来喜欢的东西是熟悉中带着一点意外,如果全是熟悉的感觉,你都会猜到故事的结局了,这样的套路看似迎合观众,实则对观众的情绪起不到波澜的作用,平平淡淡自然毫无吸引;如果整个故事充满了意外,那么在很大程度上与你的认知范围内得不到匹配,自然你就很难感到趣味;最高级的是通过熟悉的情节把你领进门,而后在过程中制造一点意外,你总会感觉有哪里不对,可是你还是会喜欢这种感觉,那么说明你已经被套路了。
好的知识点能够充分发挥作用需要看你懂不懂得迁移,那么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如何给自己一点生活制造一点“喜欢”的主动权呢?套用公式:喜欢=熟悉+意外;很多人对于生活缺失了激情,主要还是在“熟悉”与“意外”的两条单行道上平行行走,不懂得找到所谓的结合点;每天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重复着机械的工作,生活看似稳定,实际上是建立在掏空你心灵财富的基础上运作,久而久之,你感觉日子还是不错,可是为什么总是感到乏味,空虚;而另外不少人总是在“意外”的边缘去寻找所谓的刺激,殊不知这是一种“精神鸦片”,当你的认知不能与之匹配时,你只能不断地给自己加大剂量,殊不知这是一段无间道。
综上所述要想对自己的生活增加一点掌控感,在熟悉的领域内行走的同时,多去尝试一下外面的世界,你的生活是有很多选择的,你的每一个爱好都能成为你熟悉中的意外。找到它,然后通过这个爱好再去找到对应圈层的人,你会发现,世界真的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