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散文征文]反“不自由,毋宁死”
卢梭说过,“人生而自由却一直带着枷锁。”
我心中想的自由是到达很远的地方,无拘无束,若达不到这种自由,想必是极痛苦的吧。一直都想要离开去看看很远的地方的我问自己,那真的是我想要的自由吗?
[哲思&散文征文]反“不自由,毋宁死”数不清多少人追求自由,更有铮铮铁骨的先辈们在失去自由时选择了结自己的生命,颇有“不自由,毋宁死”之风,现在的我却是另一种看法。
01
我年少时叛逆而孤僻,那时眼界窄,还没接触世道,就天天叫嚷着要自由。叛逆的我常和天天要管我的爸爸吵起来。爸爸的安排,我一个人独自在市里念书的时候,惊喜着过独立的生活,伴随着爸妈的嘘寒问暖,家与学校离得远,没了沟通,渐渐烦起爸妈的唠叨,后来兴奋劲过了,一个人的生活让我更加孤僻。
一次爸爸来看我,我微有些抵触,一直都一个人居住有些不习惯,不愿意和爸爸接触得太近。虽然爸爸没有表现出什么,但我知道他心里是痛的,我怎么也是他最牵挂的孩子啊。我一直默不作声,对爸爸的文化也爱理不理。在饭桌上,爸爸一个人讲着话,我把头埋在碗里,不去夹菜,默默刨着米饭。一大段时间爸爸一个人在讲话,爸爸急了,吼了我一声,“你到底要什么啊?”我默不作声,心里想,自由,我要自由,你们管得好多。爸爸很沉默。
大概还不知道自由是什么的时期的我,老是觉得自由是无忧无虑的,每个人都向往着最终的自由。
那个时候的我是爸妈最操心的孩子,脾气乖张,不愿意和家人交流,只是做自己的事。
青春时期心里默默规划着自己的蓝图,心高而气傲,想要去很多很远很远的地方看一下,梦想要环游世界,离开,对我来说,才是真正的自由。
高考填报志愿时,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去很远的地方,这样爸妈就管不了我,我就真正的自由了。所以自己填报的志愿六分之五都是省外的,想要彻彻底底挣脱父母的“魔掌”。
后来见识了深圳的一望无际的海和如洗的天空,见识了山城斑斓的夜景,北方的干冷天气...
那个时候,喜欢看天,觉得自己是最寂寞的,因为还没达到自己要的自由。
结果讽刺的是,六分之一的概率,我还是留在了省内,当时觉得命中注定。大一拖着行李一个人来了学校,拒绝了爸爸送我的请求。
以为自己真正是自由了。
02
大学真的很自由,没人管你,做着自己想做的事,爸妈也离我远远的,不再唠叨我。
没人催你做作业,没人催你做事,没人叫你起床,你可以在课上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你可以闲了来趟说走就做的旅行,你可以谈恋爱,你可以...
极度自由后,心里好像少了点什么。
这个学期的我还是一如既往避免回家,在学校呆着。有一天,室友和她家人通视频电话,窄小得手机屏幕上是他爸爸妈妈在客厅里,一家人聊着最近的生活,她们家的狗也蹭到屏幕面前,室友对她妈妈说:“二狗也想我了。哈哈。”
我回忆起她爸爸妈妈第一次送我室友来学校,她爸爸妈妈都很亲切,叫我们打好寝室的关系,她妈妈对人也特别友好,还亲切的说我可爱,也是这样,我对她妈妈很大的好感。
突然的,我就很想家,很想念爸爸妈妈在身边,心想着要给爸爸妈妈打个电话,正拿出手机又觉得放不下面子,后来就放弃了。
第二天硬着头皮给妈妈打了电话,妈妈对我嘘寒问暖,寒暄了几句,没什么话说了就挂了。继而给爸爸打电话,因为和爸爸关系的僵硬,气氛一度尴尬,没说几句我就挂了电话。
打完电话,我习惯性的看了看天。
我真的自由吗?
03
一个人在另一个城市读书,我不爱在假期回去,用读书打发时光。
前几日翻了杨绛的传记。老先生一身为着她的默存。两个人的感情如亲情,是最好的爱情。最让我感触的是在文革时期,两个人一人在外文部,一人在中文部,一个因为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杨绛习英文,法文,西文,都对其有研究。),一个因为对领袖的亵渎(钱钟书因为书信多没有将毛主席规定的书放在书桌上)都被批斗,成为当时遭人唾弃的“牛鬼蛇神”。
作为学者的杨绛被封为“资产主义权威”被派去扫厕所,每天不准接触书籍,她的译作被没收,天天受到“极左大娘的告密”,被剃成阴阳头,阶级地位大反转,杨绛才是那个最低地位的人,这时的杨老先生可谓是完全失去了自由。
受不了文革的迫害与压力,杨绛的好友们相继自杀而亡。在那个说话都不自由的年代,死亡或许是最好的解脱。
后来杨绛和钱钟书先后下放至干校,两个人都必须要去做一些杂事,但两个人经常一起吃饭,那时的时光,对他们来说是最温情的。
尽管下放干校没了自由,但自由与他们来说并不是人身自由那么浅显。两个人在干校时互相照顾着对方,虽然不能读书,杨绛也在身边的人和物找寻乐趣。后来遣“老弱病残”回家,钟书是可以回去后不能回的失望。终于在第二年,两个人一起回京,终于可以再次捧起书本。
杨绛和钱钟书不爱远行,他们爱读书,在遭遇最苦难的十年革命时,自由的失去,精神的压抑都折磨着他们,他们都挺过来了。
自由于他们不是离开,而是和爱的人在一起,是一种精神状态。
合上那本书的时候,我虽没资质去成为那样被迫害的文人,但我在那个极度失去人生自由和言语自由的环境,不知道要崩溃成什么样子。
我也开始怀疑,我要的自由真的是自由吗?他会不会是我青春期还停留着的叛逆,只是我无知脑海中对未知的好奇,所以才那么想要去看看它,凡事阻拦我,我都恨得他牙痒痒。
[哲思&散文征文]反“不自由,毋宁死”04
原来追求自由,觉得想干什么事就干什么事是自由,这才明白,自由应该是一种从容的精神状态,是不想干什么就不干什么。
年少时渴望自由,不顾父母反对想去做很多事,离开了爸妈的庇护,拒绝了他们的关心,留他们在家里牵肠挂肚;读了很多书,去了很多地方,我一直都可以做想做的事,却无法控制时间的流逝自己家庭角色的缺失而对爸爸妈妈的不关心。
我们的意志一直都是自由的,自由的离开了家,对亲情的忽略,自己无法控制时间给父母的伤害,这个时候,我们是不自由的。
远方的浪子自由的生活,家里的亲情却牵挂着他,他若是忘记了,他一直是自由的。课家里的人没忘啊。
亲情永远是那跟最长的线牵绊着你的自由。
自由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不想干什么就不干什么。
“不自由,毋宁死。”追求着一种人身自由,在路上,我们身体自由。人身自由的同时去和身边的人有一次情感的交汇,也许你会发现那个时候自己也是自由的。
嘿,远方追寻自由的朋友,你有多久没和父母促膝长谈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