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的艺术.89.w11(补)
在研究生阶段,课堂上老师经常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刚才的内容,你们有什么疑问吗?对刚才的课题有什么意见?
遇到此类问题,我感到很不安,因为多年来的学习习惯是附会、提取重点信息、记忆,很少会用批判性的思维去看待手头的信息。以至于迷信权威,迷信大咖。为了改变现状,我翻开了《学会提问》这本书。书中对如何拆解信息,如何找到信息中的隐藏的假设做出了详细的解释。可是我却联系不到我的实际,随手拿起一篇文章还是无法用批判性的思维去提问。直到我偶然的机会听了赵周老师的课,才发现原来我一直陷入了误区。
误区一:面对信息更偏重于附会,而不是找区别。
以前总是将现有的新知识去套原有的旧知识,不断让自己强化旧知识的正确性,并且止步于附会。却忽略了去寻找新旧知识细微的差异。为何你与别人思想一样,实际生活中却做不到?你虽然有这样的想法,但是能用这样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吗?为何他的想法就特别说服力,而你说出来反响平平,写作手法上如何改进?
开放包容的精神非常重要,因为在有些问题上我们的许多立场和观点并不是特别有理有据不容辩驳,它们也是别人传递给我们的观点,经年累月下来,我们对这些观点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感情。---------《学会提问》
批判辨证的看问题一方面会让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遭受攻击,这会让自己很不舒服,如果是别人提出,很容易会当成对自己的人身攻击。另一方面,对信息提出问题的思维过程很难,很容易被固有思维束缚。如果说看信息的时间只花了5分钟,思考提问的时间可能需要30分钟。如果能将每个问题死磕到底的话,这段信息也可以放在一边了,因为精华已经收入囊中。但批判思维也是需要长期训练才能游刃有余。
赵周老师提出的方法虽然是针对拆书法的,但我觉得训练批判性思维也很有效。一,寻找前因后果,适用边界;二,找信息之间的区别。
误区二:一味的输入,未联系实际。
很多理论知识,听起来非常有道理,但联系不到实际,免不了看过就忘。这就是我为何看《学会提问》时一脸的懵逼。为何要调取具体事件,而不是泛泛而谈。调取了信息并表述出来,一方面锻炼了自己说故事的能力,另一方面更加促进以后对相关事件的把握。只有举的例子,完全符合了要求,才能让以后的自己更好的对号入座与实践。之后我可以试试拿到一篇网络文章(必须是自己感兴趣且重要的信息),将书中的理论进行一一检验。
误区三:听听激动,想想感动,回去不动。
就像我上段说要找篇文章实践一下。可是我写完后,真的会找篇文章实践么?或许会,或许不会。如果我将目标具体化呢?在今天中午休息时,12:30后,找到一篇关于二胎的网络文章进行剖析。这样会不会执行力或者完成度更高?
为何要制定可行又可操作的目标。我们经常下定决心要做某一件事,减肥。可是一个星期过去了,体重反而增长了。归根究底,就是没有更具体的目标,更可操作的行动。比如目标定为一个星期瘦2斤。行动,每天在固定时间去健身馆锻炼1个小时。早中晚三餐各吃多少。组建一个减肥监督群,互相激励。因此把目标细化成一个个小小的可实现的任务,甚至具体到某个时间,这样成功的几率大大增加!
2017,跟着圈妈逼自己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