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悟:《挪威的森林》
《挪威的森林》序言+第一章
当我从书架上抽出这本书时,上面已落满了灰。已不记得何时买的这本书,晚上翻看时,确认过,对内容一点记忆都没用,要能就是看到别人都买了那么经典的书,我也要买,然后就摆在书架上了。
樊登老师曾说到他买《瓦尔登湖》也是这样的心理,他提到,买书看书有时真不用么强求,看不懂就可以先放下,说不定哪天你再拿起来时就看明白了。
重拾这本书,我就是这样的心境。今晚看了序言及第一章,心中无数的感慨,这么好的书,为什么我当时看不进去呢?
译者林少华老师在译序中提到,村上文学的基调就是孤独与无奈。
其笔下的主人公设定为普通不过的小人物,年龄大多在二十九至三十四岁之间,基本是刚刚离婚或老婆跟人跑了。无妻(有也必定离异)、无子、无父母(有也不出场),无兄弟(绝对独生子女)、无亲戚(只在《奇鸟行状录》中有过一个舅舅),甚至无工作(好端端的工作一辞了之)。
这样人物设定,本身就是孤独的象征,对主人公精准定位,抓住村上读者的心。
虽然村上本人也颇为“别具一格”,虽是作家,却很少与文坛打交道,不属于任何作协组织,不喜欢出头露而,不上电视,不拍照,不出席报告,也极少接受采访。
但其在个人生活方面与笔下的主人公大有不同,村上的生活中规中矩,有板有眼。早上六点起床,晚间十点就寝,和夫人两人平静地生活,对夫人也特别关爱。
能这样两极化的写作,也需要强大的心智。我就经常不能分身写作,写着写着就写回了生活,代入感特别强。
林华老师对村上对孤独、无奈归纳的特别贴切,书中是这样写的:
人,人生,在本质上是孤独的,无奈的。所以需要与人交往,以求相互理解。然而相互理解果真是可能的吗?不,不可能。宿命式的不可能,寻求理解的努力是徒劳的。那么,何苦非努力不可呢?为什么就不能转变一下态度--既然怎么努力争取理解都枉费心机,那么不再努力就是,这样了也可以活得蛮好嘛!换言之,与其勉强通过与人交往来消灭孤独,化解无奈,莫如退回来把玩孤独,把玩无奈。
刚好今天与朋友徐说到孤独这个问题,今晚读到这一段特别有感触。朋友徐说,有时自己可以好好享受孤独,不要刻意去转变,那只会徒增新的烦脑。不知他是不是也是看过林华老师的这段文字,才给出我这么高深的话语。
总结一下,序言中,译者老师认为村上文学基调就是孤独与无奈。当我们无法消灭孤独,无法化解无奈,可以退回来把玩孤独,把玩无奈,享受当下。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明天正是阅读这份经典之作,寻找村上书中的孤独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