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带团队 你就只能干到死
还记得刚毕业在餐厅任职储备干部时的情景。
所谓储干,意思是啥都干,后厨出餐备货,从冻库取货,一框框的将冻粥放到不锈钢大桶加水解冻。大厅忙了帮忙送餐,闲了打扫卫生,厕所没纸了,拉到便池外面了都要管。
后厨的大姐不理解我们大学毕业为什么要做这个,拿的钱少干的活多,可是我不干这个又能做什么呢?专业课荒废的差不多,还留级两年。
回去了也不知道能做什么,就出来闯闯吧,那时我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回到正题,在储干做了半年后,考试过了升级到见习经理,再过三个月终于转正,工资也涨了几百块,但仍然只有三千出头,而且保险都没有,此后一年我都停留在餐厅助理的职位,排班,订货,月末盘点到十二点,换员工吃饭,处理客诉,忙完办公室到后厨出餐,再跑到前面帮忙收餐盘,搞卫生,当时我觉得自己做的没错,能够和员工同甘共苦,自以为整个品牌连锁能做到我这样的店长没几个。
现在想想真是很傻很天真,直到看到《不会带团队 你就只能干到死》。
1个理念:
培养一群善于解决问题的人。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大意是一个项目负责人工作时对下属谆谆教导,事情安排的一丝不苟,对手下也很循循善诱,最后评优却落选,老大找他谈话,大意是要懂得适当放权,要让队伍做到你不在时也能正常运行,让手下成长为一群善于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耳提面命之下只会照本宣科的木偶。
4个原则:
员工的方法可以解决问题,哪怕是很笨的方法,也不要干预; 不为问题找责任,鼓励员工多谈哪个方法更有效; 一个方法走不通,引导员工找其他方法;
发现一个方法有效,那就把它交给你的下属,下属有好的方法,记得要学习。
7个步骤:
创建舒服的工作环境,让员工有更好的积极性、创造性去解决问题;
调节员工的情绪,让员工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
帮员工把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动作,让目标清晰有效;
调用你的资源,帮员工解决问题,达到目标;
赞美员工的某个行为,而不是泛泛赞美;
让员工对工作进度做自我评估,让员工找到完成剩余工作的办法;
引导员工“向前看”,少问“为什么”,多问“怎么办”。
从外地回到故乡,我供职于某国企办公室,多年带队伍的我知道,一件你认为表述明白的工作任务,十个人竟会有五种理解,有的人一点即通,有的人任你怎么讲也无法理解。最终的结果是,收上来的作业五花八门,不得不自己重新来过。在处理一个多环节影响的工作,层出不穷的问题让你无从下手。这些天翻翻这本书,对此的应对又有一些新的管理感悟,包括自己的一些带团队的方式方法在书中也得到共鸣。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聚焦答案模式,即遵循“不要无谓地让问题复杂化”、“简单是最有效的”的哲学法则,消除所有不必要的复杂性。只有当问题能够提供寻找解决方案的线索时,才会聚焦到问题上。而强调对例外情况感兴趣,因例外情况通常指明了问题的部分解决方案,他们可以把这些办法扩展延伸成为完整的解决方案。聚焦答案模式通过提出有效的问题,筛选出有效的回答。通过一系列的干预措施,把注意力导向建构可能的解决方案。聚焦答案模式不是专注于过去的问题(为什么问题会出现),而是聚焦于期望的结果“明天或者下周期望取得什么成果?”。聚焦答案模式的目标更多的是与寻找解决方案有关,而不是聚焦于根除所有可能的问题。
对本书开篇提出的“培养一群善于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自己解决所有问题”感悟良多,源于我过去的工作经历正好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案例,不会带人,结果“自己干到死”。
分享一些书中的润物细无声的带人小贴士。
管理不是牵引他们,而是从后面轻轻推动,使他们朝着理想的方向前进。这就是领导力。
“设定正确的目标及帮助员工设定正确的目标”是关键性的任务。目标设定是一个互动的活动,是个持续的过程,每次一个(部分)目标实现了,或者失败了,后续的目标必须根据这一情况做调整。
当问题出现时,员工通常无法找到和使用自己的资源。要关注并帮助员工发现(或重新发现)他们“忘记”的资源,并且(或者)给他们新的工具,帮助他们构建解决方案。
引导员工“向前看”,少问“为什么”,多问“怎么办”。 “为什么”之类的问题很容易会演变成“谁做的”“谁的错”这些问题。员工经常会挖空心思回答你、应付你;如果问怎么办,则是和员工站在同一立场,一起携手解决问题。一个小小词语的变化,最终改变的是立场。
专家知而言,智者问而听。倾听是高效管理者的第一法则。倾听是要真心地听别人讲话,而不是只听自己想听到的内容。倾听是要寻找那些在员工思路中与可能的解决方案相联系的要素,在听似错综复杂的问题中找到解决之道。 本书讲了许多教练式的领导方法,很多内容都是实际可行的操作,并且配有详细的案例解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将本书接力棒式传递給我带领的骨干员工,持续培养他们的带人本领,期望他们在不久的将来 由“技术型领导”转变为“管理型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