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绘每天写1000字心情随笔

流行打卡的时代,让朋友圈动起来

2017-04-28  本文已影响442人  静姐_学习成长营

最近风靡打卡,上班打卡,早睡早起打卡,专注力打卡,各种学习打卡。

打卡不只是展示每天固定点那一刻我在做什么,而是坚持专注与提升自我的决心与恒心。愿景当然是希望今天的自己变得比昨天更好。

我觉得除了各种打卡app,朋友圈也可以是个不错的打卡之地。

比如,想要练习写作的或通常依赖灵感来写作的,往往不能及时抓住大脑里一闪而过的想法,非得等积累了足够可以成篇的素材后才慢慢动笔。其实,很多时候灵感根本就来自写的过程。

如此,要做个行动派,何不利用天天必刷的朋友圈去记录点滴思绪?

积少成多,积沙成塔,蚂蚁也是可以撼大树的。

然后可以固定个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段,便可雷打不动地将一天里积累的一些素材编写成一条朋友圈了。

有个前提,随时闪现的灵感要马上记录下来,无论是词语还是句子,比如手机备忘录里或者迷你笔记本里。

如此,便于将这些碎片化的素材连缀成文,之后就可以到朋友圈去打卡了。

把朋友圈当做锻炼思维的平台或是自我批评和反思的地方。当然,无需在乎思维是否深刻,别人如何评价,只要开始即可。

毕竟,一切的可能性来自于当下的决定——just do it at now!

下面是我连续四天的打卡内容。

一 、看得见的时间

这是我另一个打卡任务——每天专注一小时,用来画画,平衡疲累的身心,养性。最主要是我在画画的同时思维也会很活跃,想了很多,画完后马上做了记录并顺便做了个写作的打卡任务。

于4月27

看得见的时间

一个小时可以等于什么?

我试图体验。

画下羽毛弯曲的柄时突然觉得不应该做这个尝试,我的手腕还是无法控制力度,画了一遍又一遍,一开始就挑战了我的耐心,我能预见接下来可能需要花费的时间要超出一个小时。

无数次的颜色不停地叠加,想着总要想点什么打发这种机械的动作。

思维开始活跃起来。

我想到鸟的羽毛为何会这么绚丽,原来每一片羽毛都超越艺术品,那是造物主无法言于世人的高超。

一只看上去蓝得耀眼的小鸟,其实是众多同色少数异色的叠加,而且是不同力度的叠加,还有明暗交织,那么干净规律有秩序。

怪不得鲁迅会说,一沙一世界,一叶一春秋。

看似微小或简单的东西只是看上去而已,不了解不懂得还真不能随意瞧不上眼。天天陪硕爷学校里采叶子,感觉原来一直在亵渎这些生命。

阳光下,每次看到它们闪着光,而且是水油油的光,就感觉他们在用尽力气显示自己的生命力,毫无掩饰地表达对阳光雨露的感恩。它们的世界在我眼里竟然只剩下了可以“被把玩”,想想也是任性。

半个小时后,心生厌倦,觉得这个七天计划是自己给自己挖了个坑,但又不想还没好好开始就结束了。谁知道一个小时后会是什么样子的?枯燥是枯燥了点,如果练好了手腕力量以后画可爱的毛茸茸的东西不就不那么生硬了?

不得不继续叠加,一个小时过去,一堆笔屑,虽不甚成功,但至少有了一个小时的真切体验,能感觉到的时间里,也能感受思绪,能体会各种情绪,最终留下了的,也再不会失去。

这一个小时是能够看得见的属于我的时光。

二  、做人的资格?

听到一句歌词,联想到几天前看到的那句“生之为人,我很抱歉”。觉得同样的苦难面前为何会有迥然不同的选择,难道真是三观不同?有时候是不是根本没有原因,只是他病了,觉得死亡是那么温暖让人欣慰且无比放松。那句歌词和太宰治这句话我随手记了下来,之后打卡朋友圈。

《丑八怪》里说“如果世界漆黑,其实我很美”。

那是怎样的体验?

漆黑的世界,如果只是没有光,也就真变成了孤芳自赏。

如果同时漆黑的是令人绝望的现实,我的美可能成了最后一丝善良与坚强。

无论薛之谦遭遇了怎样的人生,至少他觉得自己依然有面对苦难的资格。

“生之为人,我很抱歉”,太宰治在《人间失格》中最终否定了自己身为人的资格。可他的现实世界其实并没有长满虚无的杂草与满目疮痍,至少前期生活不是。

他的一生都没脱离对死亡的渴望,连应聘失败都能想到自杀,当然承受不起人生历练的复杂与越来越多的身份迷惑。加入马克思主义阵营后干脆厌恶起自己的地主阶级出身,走上一条自我毁灭的不归路,投河自杀。

同样经历二战,生死考验甚至多于太宰治,海明威却宣扬“人生来不是被打败的”“你可以打败我,你就是杀不死我”。强烈的求生意志战胜了多少漆黑的世界,常人很难想象。但我敬佩他对现实世界的态度,凛然不惧。

生之为人,有没有资格如何界定?

由什么决定?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内心?

或许是由基因决定呢。

看过一则资料,说抑郁的来源还可能是遗传的不良基因。也就是从一出生就潜伏了自我毁灭的危机,与功名利禄也好,精神世界也好也就没了直接关联。

再说了,死亡不见得一定是坏事,热爱生命的人与渴望死去人之间无法建立同理心,我当然无法理解太宰治们的真实内心,他们之于这个世界应该也是极为寂寞的吧。

《深海长眠》这部电影里的死亡就是那么的感人与美好,活着的你我又也能轻易懂得?

三 、 精神还乡

看到一篇文章——《一个失血的村庄》,表达朴素自然的乡村在城市化过程中暴露出的各种“不适”——河流干涸,变得瘦骨嶙峋,贫病交加。环境不复温暖名丽,在作者看来成了“刺”一般的存在,扎得他内心生疼。让我想起诸多类似文章,都反映了同一个主题——精神还乡。为灵魂寻找故乡,这是农村城市化或者说是整个社会进步过程中存在的一个矛盾,无法遏制的对原有环境的改造与工具技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粗暴占有,让曾经的自然环境变得贫瘠,让曾经丰饶的精神故土失去活力。因为这篇文章有所联想,便随手记下题目和“精神返乡”四个字。

关于精神还乡,我搜了一下,主要集中在新文化运动之后,大批作家如鲁迅,萧红,师陀,沈从文,阿城,王安忆,贾平凹,韩少功……他们寻从民族传统中寻找,从乡村生活中进行寻找。试图给自己的心灵找一个家,那里温柔美丽,自由和谐。最重要的是内心安定。

回家的感觉不就如此?

我觉得这种情结不局限于寻根文学这一流派,像是山药蛋派创作也根植物于中国传统民俗民风等传统文化,农村自然淳朴的广袤大地更是酝酿这种情结的土壤。

而且,精神还乡似的创作活动没有停止过。

农村城市化带来了便利与现代基础设施,同时也带走了温存与活力。

但又不能不发展,建设本身也意味着对原有状态的破坏,先破后立。这是矛盾的存在,但可以调和。

尊重原生态的建设肯定有,乡村圆满保留,环境被得以保护同时也现代化了,并不代表精神故土还在。

人类是多么难伺候。

因为,现代文明的发展还会导致肉身的颠沛流离,而最温馨美好的生命体验都与家直接相关。

走向远方的生命总有些还乡的心思,只是有早晚。

是不是所有的生命都在寻觅一个故乡,用来接纳徘徊的灵魂?

那,怀念的真正是什么?

鸡鸣桑树颠的和谐,炊烟袅袅的生活气息,河边牛铃叮当,挂满果实的枣树,睡梦中被温柔抚摸的双手……这些都代表过去,很多又与童年有关。

事实上,不可能回得去了。

所谓乡愁成为精神性的,再也回不去了的精神返乡。

一切有关美的记忆终将是回忆。安放灵魂的不是哪一个具体所在,而是一种如童年般心有所倚的幸福感,以及还可以看得见的如过去一样的快乐与美好。

明知道回不去却还要努力寻找可以回去的方式,快速发展的时代没有给出安顿我们浮躁内心的时间,应该为我们拧巴的心灵负责。

但它做不到,它可以带来高科技,现代化的工具,先进的生活方式,现代化的精神世界,却无法带来灵魂真正需要的安定与幸福。

愚昧无知的混沌状态也好,理性智慧的现代化也罢,变化是有了,文明是有了,进步是有了,但又能怎样,灵魂的存在感与幸福感与这些都没有关系。

文学创作给了漂浮徘徊的灵魂一种可能性。

有些东西总还得依仗文字的力量,去讨得关注,释放不安的灵魂。

感性也好,情怀也罢,来应对工具理性时代带来的冷静冷漠是一剂良药。

精神还乡应该需要这些有温度的所在。

四  、黄昏 夕阳 铁轨 生命

硕爷他爹微信给我发了四个词语,黄昏、夕阳、铁轨、生命,随手记了下来。我觉得想说点什么。我们都在路上,看沿途的风景,遇见赏心悦目的人与物,历劫苦难,思考各种意义。于是,很多没有温度与生命气息的东西很容易被赋予不凡的使命,承载我们的喜怒哀乐,通透练达。

黄昏,夕阳,铁轨,生命

这四个词语能联想到什么?

好景易生情,美物好托志。而生命在此可升华可点题。

如此,便应成文。

话黄昏与夕阳常生离情,凄苦而绵长,如那“古道西风瘦马”老态龙钟般朝着那西下的夕阳,一回头便是天涯断肠人魂牵梦绕的故土。不由地脱口而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既有离去,也该伴有归来。可惜古时候的离别与归来之间没有铁轨,总被被那前路漫漫,前途未卜填满。一去也可能是别了今生。

古人多么怕远行,那么多的无辜美景成了他们凄苦纠结的复杂的情感寄托,这一托就是上千年。黄昏与夕阳也便苦了那么久。

铁轨给现代人解决了多么大的难题。曾经等同生死的离别,如今只是短暂不见,最重要的是,我们知道终点在哪里,何时归来。这一去一来之间时间早已不是问题,曾经浓浓的故园情结也早就消解在了那贯通东西南北的铁轨上。

人生与黄昏或夕阳之间也便缺失了那苦煞人的离愁别恨。

而离别也当然还苦,只是黄昏与夕阳却变得更美更暖人心。

夕阳下的铁轨让离别更像那么一回事——我在路上,奔赴一场早已决定了的与人生的约定,离别是为了归来。

这么一来,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轻了很多,至少不再受那些个不知尽头的离别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