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乡村童年回忆(之十六)
我们的院子里有三个老太婆,一个是我的婆婆,一个是身份地主的刘婆婆,一个是身份贫农的袁婆婆。她们年龄相差不大,我都喊他们婆婆。回忆起童年时光,总少不了她们的影子。
我婆婆虽然身材高大,但体弱多病,又沉陷于大家庭的各种矛盾纠纷,因此没有精力参与地主婆婆和贫农婆婆唇枪舌战的相争相斗。大家庭孩子太多,守着幺爸过活的婆婆是顾不过来的。在我依稀的童年记忆里,与她的亲近唯有一次:父母有事外出,整日未归,晚上我不得不挨着婆婆睡,一边听她絮絮叨叨说闲话,一边望着屋顶由明转暗的亮瓦发呆。
刘婆婆个子瘦小,言语温柔,即使是据理力争,也显得中气不足,细声细气,可以说,不到万不得已被逼无奈,她是不会粗言秽语地骂人。当然,一方面可能出于她小时候的家教熏陶,一方面也可能是四九后的乾坤颠倒、众生疯狂,自知卑微苟活,岂敢高声语人?
而袁婆婆则恰恰相反,好像是上帝故意派她来打破院子的沉寂和苦闷的。她声音高亢洪亮,常常是人未到而声先闻,不管说个什么事儿,即使她捏着嗓子,那份音量也几乎没有私密可言。她给人的感觉是:热情,很热情,非常的热情,翻身农奴把歌唱似的热情。哪怕是有外来人问个路,她也会一而再再而三不厌其烦地指点、嘱咐,并引领着走一大段路,直到人家一再回头,感谢了又感谢,挥手了再挥手,她才会恋恋不舍地回来。
袁婆婆吵起架来,那阵势也非常吓人,一个接一个高温发烫的词语像排山倒海的炮弹,仿佛她的胸腔就是一个巨大的弹药库,随时随地一点就着,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她是最执着于打持久战的,吵个一天半天权当预热、演习而已,三天五天不断,那才称得上正式开战。在她的词典里,那绝对是查不到“饶恕”“妥协”之类的词语的,她好像把“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最高指示当作了座右铭。
好玩的是:虽然刘婆婆与袁婆婆十天半月总少不了来一场两个阶级的决战,但是,两家的儿子却始终不参与,保持着最理性的克制,只是偶尔劝导自家母亲,劝不转就随她去。所以,我一直特别尊重两位婆婆的儿子,我觉得他们的心肠是那么与人为善,却又意志坚定不为所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修养呢。
要说,两位婆婆吵些什么呢?其实,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与上层建筑无关,虽然吵到最后袁婆婆总会上纲上线,把它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上去。左邻右舍,你家的农具放过了界,他家的鸡冲出来偷吃了你家的葱蒜……这些事儿,在今天看来,当然算不得什么事,不值一提,不值一吵,但是,放在那个生存空间狭窄、资源实在有限、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时代背景里,它还真不是小事。
刘婆婆几乎不占任何优势,但她聪明智慧,她知道自己和袁婆婆硬碰硬地吵,是必输无疑的。她怎么办?她采取以逸待劳的游击战的方式。见袁婆婆吵得凶,她就且战且避,等袁婆婆阵地战的狂轰滥炸一过,她又站出来冷静地辩解、驳斥几句,这又把火炮性格的袁婆婆点燃了。如是者三,军火库弹药再丰富也被倾泻得所剩无几了。可以说,站在旁观者角度看,整个战局貌似袁婆婆占上风,其实,整个局势走向都被刘婆婆把控着节奏的。
有趣的还有。有时候,双方吵得相持不下、难解难分的时候,他们也懂得大搞统一战线,发动人民群众,最喜欢拉我的母亲参战助力。但我母亲一般是不参战的,因为她是社里记分员,算干部,其二,我们与刘婆婆一家从我爷爷那一代相处就不错,刘婆婆的大儿子还以干儿子的身份计入我父辈,排行六爷,算得上是佃农与地主的世交深谊。但是,从政治正确的角度讲,我母亲表面上是不能同情代表地主阶级的刘婆婆一家的,同时也是不能打压代表贫下中农的袁婆婆一家的。实在被逼不过,我母亲也只能是各打五十大板,以此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平衡两家关系,维系院子安宁。
说老实话,在两位婆婆的纷争中,作为孩子的我,是同情地主刘婆婆的,这不仅仅是因为我的学名得之于地主所赐,而是因为很多时候都是贫农袁婆婆仗势欺人,或者得理不饶人,她没有亲戚为官,没有权力资源供她仰仗,但她仰仗了那个时代政治正确之大恶。四九之后,社会被撕裂,价值被颠覆,文明被捣碎,在她们的口舌之争中得到了最形象的展现。基于这种深刻的童年记忆,以至于多年以后出身社会,凡见两人争执吵架,我就产生嗓音大的那一个就一定不占理的错觉。
让人欣慰的是两位婆婆的儿子,都是一等一的难得好人,强者并不仗时代之势欺人,弱者也不挖空心思报复害人,不以上辈人的恩怨为恩怨。而且,好人好报,他们后来都迎娶了两位漂亮可人的新娘。刘婆婆的儿媳,勤俭持家,任劳任怨,袁婆婆的儿媳笑容满面,善解人意。她们的出现,给战火纷飞、关系紧张的小院带来了和平和安宁。
在我婆婆病故之后,两位婆婆还幸运地活到了改革开放,幸福地生活了好些年,据说前几年两位婆婆相继过世了,谁先谁后不得而知,弄清楚这个问题不难,但似乎没多大意义了。离开了,放下了,用不着再受人世间的地主与贫农的时代纠结了,如果有天堂的话,愿她们相视一笑、握手言和。——你们本是善人,不幸降临到了邪恶的世界;你们本是天使,不幸来地狱走了一遭……阿门!
我的乡村童年回忆(之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