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文化

笏石民俗

2023-03-12  本文已影响0人  游荔生

笏石民俗

我做新妈祖,一部分内容是笏石民俗。新时代传承传统文化,其实是传递中庸的情怀。民俗,贴近生活、接地气的文化,在岁月的沉淀中,习以为常。笏石民俗,主要在中庸的笏石街。笏石石板旧街包住沧桑模样,但包不住一段段无限精彩的小城故事。静穆声中,光阴的故事细化成粒粒尘埃,渐渐落定于莆田沿海的深处。沧桑街巷,回响出经久不息的历史足音。这些足音仔细辨析,有“笏石灯”的灿烂辉煌,有“戏饭”民俗的严谨,也有“阿妹哥”的口吐莲花,有“骑门头马”的活泼、生动……

“骑门头马”,笏石,与“石”有关系。笏石街东有小丘,上有卓立如笔之石,呼为企石,其石全境可见,后取缙笏朝天之意,雅化为笏石,引以为地名至今。石,绵长回味的诗,厚重多彩的书,盘点着人生四季,累积着往事和畅想。中庸日用脚根实,动静天机石头知。石是品尝亲情、友情的盛宴,是传递祝愿、梦想的信笺。笏又称手板、玉板,臣下上殿面君用。玉,也是石。明“笏石灯”的故事,有“笏”的元素。成名,使“笏石街”产生了无与伦比的自信。清朝初产生了“界外”,那时“笏石街”是莆田沿海第一大街,自信依然。

笏石街秉承“笏石灯”的文化余脉,又承受了“界外”的苦涩与艰辛,机警,精明,“大俗即雅”,灵气,才气,俗气加雅致,得到了奇妙的统一。有时俗事不称意,无限好梦都上街。笏石街的风格,得益于妈祖文化。笏石街深潜传统风味;而“笏石街上人”则更多地显扬着中庸色调,看似杂乱随意,又表明简单的文化取向。当然,“界外人”应该感激“笏石七街”。笏石街用明净灵异的商业风格,色彩丰富的小城故事,为“界外人”的三百年,1681年至1981年,提供了物质和精神的食粮,那是不平凡的三百年。

莆田沿海人,认可“笏石街上人”的优越感。“骑门头马”民俗,诠释这种优越感。莆田沿海生存和发展的条件都不大好,能在笏石旧街站稳脚跟,并有一席之地,是了不起的成就。这种成就,“界外人”羡慕,佩服。微妙的心理,需要一种有效载体加以表达,“骑门头马”民俗应运而生。“骑门头马”,在笏石街,风摆柳的小媳妇来演绎,入木三分,境界全出。莆田沿海渔妇领略过“笏石阿妹哥”的厉害,提起“笏石街的门头马”,谈虎色变。买卖做完了,临走时,再撮一把虾米,或拿一条小鱼,心中似被剜去一块肉,又心疼,却又敢怒不敢言。

门头马,一般为抱鼓石。映门旌旆春风起,对客弦歌白日长。莆田沿海人,重视门。“宫殿峥嵘笼紫气,门第相当石鼓默。” 抱鼓石在门口,形似圆鼓,门枕石的一种。宅,所托居也,门,象征社会、经济和政治地位。门彰显屋主身份的装饰小品,就是抱鼓石。抱鼓石,上部呈圆鼓形,下部呈规则方形,纳天地乾坤入怀,有天圆地方的意蕴。一圆一方上下分布,圆方互容,构建出“智欲其圆道,行欲其方正”中庸内涵。莫言此地无松柏,刊石留将记姓名。抱鼓石,门头马,非贵即富的符号,体现实力、身份、地位。

石头自矜频献璞,真金难与细披沙。抱鼓石有"螺蚌"和"如意"两种,鼓顶的狮子是龙生九子之一的椒图。抱鼓石,体现"门当户对",也可作为联姻家庭身份的参照物。以前,笏石有钱人家门口,拴马桩上也有雕刻,除了凿刻出优美的线条外,还在石条的顶端处雕刻出一只小猴子。孙猴子的官衔是“齐天大圣”,俗名是“弼马温”,管理天马。猴子雕刻于拴马桩上,其意不言自明。“门头马”,一词与“马”有关。庸庸不作世间奇,一石生成造化机。石条上也有不雕刻兽首的,也刻简单的线条花纹。

碧瓦烟笼翠,朱门映日开。“门头马”,也有辟邪的功能。石敢当,更简单一些。石敢当立在丁字路口,桥梁、道路的要冲之地,或者家院墙外的某处,以驱离鬼魅。石敢当,以石碑、石柱、石人的方式,演绎民俗,也是一种石文化。何如石岩趣,自入户庭间。笏石旧时宅院外或街衢巷口建小石碑,碑上刻石敢当字样,故名之。作为民间驱邪、禳解方法之一,碑额上还有狮首、虎首等浅浮雕。安石本怀经济意,何妨一起为苍生。石敢当习俗,从内涵上诠释“保平安,驱妖邪”。石文化,大体都是这意思。

石敢当,有传说。汉《急就章》:“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宋代出土的唐石敢当,刻“石敢当,镇百鬼,压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昌。”文字,可看出石敢当的作用。元代记“今人家正门适当巷陌桥道之冲,则立一小石将军,或植一小石碑,镌其上曰石敢当,以厌禳之”。石敢当,石,也有水纹回旋的印记。声名新上计,袍笏旧传家。岁月的抚爱回旋,坚硬如铁的石也留下印记。《红楼梦》,叫做《石头记》,人世繁华幻灭,从头说起,不过一石。笏石,我有一点感悟。要识中庸义,中庸乃是庸。石文化,中庸的文化。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