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袁世凯,同一个故事
我的色彩滤镜与袁世凯的“今日头条”
1.去年,我在《哈佛商业评论》看到一个摆脱手机的方法,就是:把手机屏幕变成黑白屏。以苹果手机IOS系统为例,进入设置—通用—辅助功能—显示调节—色彩滤镜,打开手机即为黑白屏。
我高兴极了,第一时间就截屏发到了朋友圈。没人搞懂我什么意思。我也很纳闷为什么人们对黑白的IOS不感兴趣。
好几天后,一次吃饭和朋友聊到这个办法,他们都说没看到我的黑白屏,我用他们的手机一看,确实,所有人都是彩色的,只有我是黑白的。
2.《顺天时报》是清末民初的一份报纸,很有名,因为它曾经只有一个读者。
任何报纸都是面向多数人发行的,但《顺天时报》是给袁世凯量身定做的,就像如今的“今日头条”,“你关心的话题就是你的头条”,总有你感兴趣、看不完的东西。他每天读这张报纸,发现报纸上那么多的声音要求他称帝——他每天接受这种刻意制造出来幻觉,慢慢也就相信了“原来我称帝是顺应民意啊!”
袁世凯称帝失败以后,据说他如梦初醒,称自己是被骗了,而整个骗局当中,最重要的道具就是《顺天时报》。
这两个案例说明:亲身体验和眼见属实很可能是错的,可能是自己骗自己,也可能是被人骗。为什么被骗?本质上讲,是因为我们太信任自己那一套感觉生产系统。
皇帝与奸臣
感觉生产系统可能是一个骗子,常常给我们制造各种各样的幻觉。
据统计,有80%的人仍然感受到已经截掉了的肢体的存在——医学上叫“幻肢疼痛”。这种存在感还有不同的程度和等级,有的会感受到暖和或者寒冷,有的会感受到轻微的不适,有50%的人会感受到疼痛。
医学上还有一个叫“牵涉性疼痛”的概念,比如你后背疼,庸医就给点儿狗皮膏药,治一治就完了,但是有经验的医生知道“牵涉性疼痛”的存在,当你身体哪个部位发生疼痛的时候,他知道可能不是那个地方出了问题,而是另外的地方出了问题。
“牵涉性疼痛”“幻肢疼痛”的背后,蕴含着一个哲学问题:什么叫真实?你感受到的,不过是神经信号的传递,而非真实。既然是信号,就可能有差错:只要是信号,就一定有噪音,而且在有些情况下,噪音是高于信号的。也就是说,我们身体的信噪比有时候是很低的,当它低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幻觉。
大脑对身体的所有感觉就是一个信息的处理,它只能处理各种各样的信息,而不知道实际发生的状况。
我们的大脑就像是皇帝,感觉生产系统就像是那些大臣,皇帝不得不依赖这些大臣,但有些大臣可能会歪曲事实,就像奸臣一样误导皇帝。
皇帝可以怀疑大臣,我们从不怀疑亲身感受。
感觉监督管理局
我们一直以为我们感受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世界,实际上,我们和实实在在的世界之间还隔着一种东西——感觉成产系统,我们生来这个隔着的东西就存在,所以我们就以为它不存在了。
由于我们都不知道“感觉生产系统”的存在,也就根本不会意识到这里会有什么差错——幻觉就是这样炼成的。
比如,多年后你回老家会发现小时候看到的那些叔叔阿姨,看上去变矮了。尽管他们年纪大了,身高会萎缩一点,但是也不至于产生这么大的偏差,显得那么矮吧?
其实这件事的原因也很简单:你的感觉生产系统发生了变化。
小时候打交道的那些大人,跟今天我看到的这个村子和那些大人并没有改变,是我的感知方式悄悄发生了改变。
我还一直以为“我还是我”。实际上,今日之我已非昨日之我。
既然感觉是被生产出来的,那在这条生产线的尽头,应该有一个产品检测线或者是感觉监督管理局,去判断什么是次品、什么是正品。
不同的人看上去都一样,而实际上,是他们的感觉生产系统不同,他们生产和接受了不同感觉的产品。我们对这种差异和不同缺乏感知,所以,我们经常会觉得某些人不可思议、某些人这么认为简直是疯了——疯的人还不知道自己疯了。
为什么要追求真实
有一部电影,男主人公是一个性无能者,但是他用了一些药物和技术,让女朋友感受到他是一个强大的男人。有一天,男主人公使用的致幻剂的有效时间出了问题,他的女朋友一下子就明白了真相:他原来只是借助于技术,制造了幻觉。
女朋友非常生气,这时候,男主人公说:“你不必生气,效果是一样的。”
“效果是一样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既然我呈现给你的感觉(产品)是一样的,你就不要再追问这个生产系统是什么样的了。你所谓“真实的感觉”,也不过就是一个感觉生产系统制造出来的,我只不过是给你置换了一套生产系统而已。
那为什么要追求真实呢?我们都知道追求真实很痛苦,那为什么不选择无知的舒适?
因为,无知的舒适,只能增加你的依附性,你不得不永远寄生,而寄生资源何时不在,你无法知道。同时,舒适是有高低之分的,没有痛过,你可能永远不理解那种舒适,就像男人没有生过小孩,很难理解母爱。
而通过痛苦获得快乐则至少有两个好处:
第一, 生存优势增加,通过反人性的训练获得了优势,你极大地拓展了生存空间,寄生者的舒适你想退回去随时可以,而你的领域寄生者永远到达不了;
第二, 快乐品质要远高于寄生者所体会到的所谓“快乐”。
每一种舒适,都会逐渐腐化。就像吃东西,你追求的是舒适,于是不停地吃,而锻炼会带来不舒适和痛苦,你就不去锻炼,最后就会日趋肥胖积重难返。
两种“舒适”的差别在于,一种快乐是恶性循环,一种快乐是良性循环。
理智的选择是,后一种快乐,那就是痛快,先痛后快,边痛边快。
此文为《吴伯凡认知方法论》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