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青读诗经(29)燕燕于飞
原文
燕燕于飞,差池(cīchí)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xié)之颃(háng)之。之子于归,远于将(jiāng)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sè)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xù)寡人。
注释
燕燕:即燕子。 于:语助词。
差池其羽:义同“参差”,形容燕子张舒其尾翼。
瞻:往前看;
弗:不能。
颉:上飞。颃:下飞。
将:送。
伫:久立等待。
仲:兄弟或姐妹中排行第二者。指二妹。任:信任。氏:姓氏。只:语助词。
塞:诚实。
渊:深厚。
终…且…:既…又… ;
惠:和顺。
淑:善良。
慎:谨慎。
先君:已故的国君。
勖:勉励。
寡人:国君对自己的谦称。诸侯夫人也可自称寡人。
筱青读诗经:
《燕燕与飞》是中国诗史上最早的送别之作。
清代诗人王士禛推举为“万古送别之祖”(《带经堂诗话》),宋代许顗(yǐ)赞叹为“真可以泣鬼神!”(《彦周诗话》)
然而,关于此诗中的两个人物送者和被送者究属何人,却众说纷纭。大致有三种说法:
其一,卫庄姜送归妾说(姐送妹说)
《毛诗序》曰:“《燕燕》,卫庄姜送归妾也。”郑笺进而认为“归妾”就是陈女戴妫(ɡuī)。
《左传》所记,庄姜为齐国人,嫁卫庄公,称庄姜。庄姜美而无子。于是,卫庄公又娶了陈国的厉妫、戴妫姊妹。戴妫生子名“完”,庄姜把“完”收为己子,并立为太子。
庄公卒,太子完继位,即卫桓公。后卫桓公被庄公宠妾所生子州吁杀死,即史书所说的“弑其君完”。
其生母戴妫受牵连,被遣送回陈国。庄姜曾养育其子,并与她关系友善,临行去送她,作了这首诗。
其二,卫定姜送子妇说(婆婆送儿媳)
《列女传·母仪篇》则认为这是卫定公的夫人定姜的事。定姜之子死后,儿媳没有子嗣,服丧三年后,定姜把她送回娘家。临别挥泪垂涕,写下这首诗。
魏源《诗古微》调和上述两种说法,以为这是卫庄姜于卫桓公死后送桓公之妇大归于薛的诗。
其三,卫君送其妹远嫁说
宋代王质认为“送归妾”之说,既与《史记·卫世家》所载史实不尽相符,也与古代妻妾尊卑之礼有违。
因此提出质疑,并认为当是“兄送其妹出嫁”。
清人崔述《读风偶识》申述其说:“余按此篇之文,但有惜别之意,绝无感时悲遇之情。而诗称‘之子于归’者,皆指女子之嫁者言之,未闻有称大归为‘于归’者。恐系卫女嫁于南国而其兄送之之诗,绝不类庄姜、戴妫事也。”
筱青觉得光凭“之子于归”即断定是女子出嫁,实在有些偏颇,远的不说《江有汜》中“之子归”绝对不是“女子出嫁”之意,只不过是男子回家。
再则,王质认为“古代妻妾尊卑之礼有违”,筱青倒是不以为意。
戴妫虽为妾,庄姜为妻,但是庄姜戴妫关系友善,而且养育戴妫子,也就是把戴妫的儿子当自己的孩子来养,两人毕竟感情深厚。
况且当此时他们共同的丈夫庄公已死,他们共同的儿子被州吁所杀,戴妫是因此事大归。
大归即是遣返娘家之意。自此一别,庄姜和戴妫两个好朋友好战友自此离别,如隔生死,永不再见,怎能不令人伤悲?
况且庄姜和戴妫共同的儿子被州吁所杀,她们有着共同的悲痛和仇恨,因此诗中表现了那种无法抑制的震撼人心的感情。绝非崔述所说“但又惜别之意,绝无感时悲遇之情”。
正因为《燕燕》所表达的“枨触欲涕”之情,所以有人认为送别两人不类兄妹,更似情人。其实是两个同命相连的人之间的感情宣泄。
因此,此篇筱青采《毛诗序》庄姜送戴妫说。
其实,深读《燕燕》诗篇,哪里还在乎是否“送亲“还是“卫庄姜送归妾。”呢?
体会诗意就够了,若有人非要和筱青辩论诗作者为何人,筱青只好说你理解的对。可能同一篇诗作因为个人的知识,经历或者思想感情有不同,理解的重点也不同,筱青是从这一方面来理解,并不排除兄妹说的正确性。
全诗四章,前三章重章渲染惜别情境,后一章深情回忆被送者的美德。
此诗前三章均以燕子起兴:“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燕燕于飞,颉之颃之”,“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朱子语类》赞曰:“譬如画工一般,直是写得他精神出。”
阳春三月,燕子双双挥动着俊俏轻快的翅膀,在翠绿的柳树间翩翩起舞,一会儿向上,一会儿向下,不停地呢喃歌唱。
多么美丽的“春燕归来图”啊!
然而,诗人用意不只是描绘一幅“春燕归来图”。而是以燕燕双飞的自由欢畅,来反衬别离的愁苦哀伤。
此所谓以乐景写哀情。
接着点明事由:“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我们共同的儿子已经被害,今天你又要大归,一朝分离,永无见日,此情此境,怎不令人心伤。
“远送于野”、“远于将之”、“远送于南”,相送一程又一程,更见离情别绪之仓然。
忽然想起一首特别古老的歌叫《送别》,筱青给大家唱一唱啊!
送君送到大路旁
君的恩情永不忘
农友乡亲心里亮
隔山隔水永相望
送君送到大树下
心里几多知心话
出生入死闹革命
枪林弹雨把敌杀
半间屋前川水流
革命的友谊才开头
那有利刀能劈水
那有利剑能斩愁
送君送到江水边
知心话儿说不完
风里浪里你行船
我持梭镖望君还
(筱青查了一下这首歌居然是1963年黑白电影《怒潮》插曲,电影筱青没看过,那时候还没有筱青,但是筱青居然会唱这首歌。咳咳!筱青姐真的不是63年的!!)
虽然这首歌曲老是老了点,但是这首歌的歌词于《燕燕》意境相类,都是送君千里,送了一程又一程,歌词里是“送到大路旁”
“送到大树下”“送到江水边”,怕正是化用了“远送于野”、“远于将之”、“远送于南”之句吧!
然而,相送千里,总有一别。
归宁的戴妫终于遽然而去,深情的庄姜仍然在深情凝望。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先是登高瞻望,见车马渐远,行尘风起;后是瞻望不见,只有注目久立,眼泪汪汪,伤心欲绝,层层递进的写出行者渐去渐远,送者的悲伤之情愈来愈深。
真是姐妹情深,缠绵悱恻,鬼神可泣。
《毛诗郑笺》说:“妇人之礼,送迎不出门。今我送是子,乃至于野者,舒己愤,尽己情。”其中所说的“愤”,是指什么?应是庄姜和戴妫共同的丧子之痛!
有人据此说庄姜送戴妫是为了复仇定国的大计,筱青不敢苟同,若真是此,恐诗基调不会如此温婉缠绵,而应是“壮士一去不复返还”的慷慨悲歌。
庄姜和戴妫同在后宫,情同姐妹,而且有一个共同的儿子。不是所有的后宫女人之间都会上演宫心计,也有贤良淑德的宫妃之间会结成深厚友谊,即使真的有宫斗,庄姜和戴妫也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
史载庄姜不但漂亮,而且贤惠善良,她与戴妫之间没有利益冲突,有的是共同的已经失去的两个亲人—丈夫和儿子。
况且此别乃是生离死别,永不再见,因此卫庄姜不仅把戴妫送出了后宫,不仅送出了京城,而且送出了郊外,一直送到了野外。
这时候,两个人才不得不依依惜别。
透过千年的历史迷雾,我们仿佛看见这样一幅画面:
一个两个身穿黑色孝衣的美妇人正“执手相看泪眼”。
仆人不合时宜地走过来,躬身一礼:“夫人,该上路了。”
戴妫擦擦眼泪,说“姐姐,我该走了,你保重。”戴妫上了马车,马车扬起一片尘土,越去越远。
庄姜先是登高远望,眼见车马渐行渐远,扬起阵尘土后,绝尘而去,再也看不见了。
这种意境和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相类,只是庄姜看到的不是孤帆远影,而是一辆马车,看得见的不是天际的长江,而是天际的尘土飞杨。
庄姜呆呆地望着马车消失的方向,想到过去生活种种,不禁悲从中来,泪如雨下,伤心欲绝。
清人陈震《读诗识小录》说:“哀在音节,使读者泪落如豆,竿头进步,在‘瞻望弗及’一语。”以“瞻望弗及”的动作情境,传达惜别哀伤之情,不言怅别而怅别之意溢于言外,这确为会心之言。
这三章重章复唱,既易辞申意,又循序渐进,且乐景与哀情相反衬;从而把送别情境和惜别气氛,表现得深婉沉痛,不忍卒读。
尾章由虚而实,想起昔日姐妹们在一起的日子,赞颂戴妫的美德。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妹妹你诚实可信,心胸开阔能包容,性情温柔又和顺,行为善良又谨慎,执手临别,还不忘赠言勉励劝慰。
这些不仅是庄姜对戴妫褒扬之词,也进一步说明了庄姜和戴妫姐妹情深原因。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历史上的庄姜不仅长得漂亮(《卫风 硕人》就是描写了庄姜的美),而且贤良淑德,常常对卫庄公力谏规劝,这样心胸的皇后才能和同样温柔善良心胸开阔的戴妫情同姐妹。
杨之水说,此一章“见性情,见境界,见一真挚诚笃而不拘拘于尔汝之私的和厚胸次”(《诗经别裁》)。
自此以后,“燕燕”也就成了继杜鹃之后又一种伤心的痴情的鸟。南宋词人辛弃疾在《贺新郎》一词中就用了这个典故: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看燕燕,送归妾。”
谢翱《秋社寄山中故人》“燕子来时人送客,不堪离别泪湿衣”,可谓对《燕燕》诗境最简当的概括。
“瞻望弗及”的惜别情境,则被历代诗人化用于不同的送别诗中。
李白是
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苏轼是
登高回首坡垅隔,但见乌帽出复没。(苏轼《与子由别》)
岑参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秦观是
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燕燕》,确为万古送别之祖。
筱青读诗经(29)燕燕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