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資訊淹沒?讓"對你有效"的資訊來找你吧
從某個時間點,才領悟到,我追求的不是大量的資訊,而是對自己有效的資訊。
在三年多前,有一次在台灣花蓮聽一個講座,講者是吳明益他的作品複眼人被Time Out評為「百年來最佳中文小說」,而我認識他是因為他的書,浮光,關於攝影的散文,以及天橋上的魔術師。
他的書吸引了我,勾動我心裡面的一些共鳴,我當時不知道,他的書,對我是"有效的"。
演講,在2014年的年初,我去到花蓮打工換宿,碰巧看到有他的演講消息,就前往去聽聽。當時沒有期待太多,但是有些東西卻留在心裡,成為養份。
這邊不說他如何是個有魔性的人,而是他提到了"對自己有效的資訊"這件事,打動了當時有點迷惑的我。在此之前,我一直很迷惑該如何尋找資訊,怎麼樣判斷一個資訊對自己是不是有用的,但是在聽完演講之後,我彷彿心裡有個答案:
那些“對自己有效的資訊”就是有用的。在這個大家都想捉著彼此關注力的時代,每個人都想生產有用的資訊。然而生產出來的,不見得是對每個人都“有效的”資訊。
“有效的資訊”要怎麼定義呢?是根據自己當下的心境,想學的東西,有興趣的東西,讓你感動的那些資訊。是那些,你會像是看到喜歡的人一樣,很欣喜,很珍惜的資訊。他不見得是最卓越,最精鍊的知識。卻是能夠給“現在的你/妳”最大幫助的資訊。
是的,那些能夠給“現在”的你最大幫助的,就是有用的資訊。當你在學習如何創業,你可以在網路上找到千千萬萬個精練的文章,來自各個成功人士,Bill Gates, Mark Zuckerberg, Elon Musk。但是這些資訊,不見得是對你有用的,不見得相應你當下遇到的困惑。而那些有用的資訊,很可能是一個了解你的人,給你的意見。也可能是一個公眾號忽然推播的消息。
是的,這些消息可能來自各種地方,而我們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去閱讀它們。所以才會出現很多類似Pockets, Instapaper 或者新的像是Refind這種數位產品。有機會在碎片的時間去看你曾經找到想看的文章。關於這點,我從寶博士-葛如鈞的一篇相關文章上面學到很多。他提到應該"讓想要的資訊來找你"。首先,要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資訊。再來找到那個領域的有影響力的人,透過社群網站或是知識平台Follow他們。同時也要保持閱讀習慣,因為常常網路上的知識是碎片的,書本之中會有更有系統的思想,也讓自己有時間反芻,思考。另外,多認識一些懂很多的朋友,多交流。以上四點,是他在文章裡提到的,如果想看最後第五點,你可以進去看看是不是對你有效的文章。
他教的,不見得是什麼洞見,可能很多人覺得,”我早就知道了“。但是不要緊,別人早就知道了的事,可能對當下的我來說,是我正在尋找的消息。當時我看完文章才恍悟,是啊,應該更重視這件事情,必須好好管理自己的訊息流才對。這個資訊,是對我有效的,是一個真的會驅動我去改變我關注的對象,依照我想獲得的資訊的。因為我知道我自己的時間有限,如果只能集中專注力在一定份量的時間之上。就像是最近很流行的一個影片提到的,不要讓那些瑣碎像沙子一樣的小事,佔滿了你的人生。否則那些重要的事就放不進來了:
如何追寻快乐人生的课程,小罐子带出大的人生哲理_腾讯视频
順帶一提,葛如鈞也是一個很值得Follow的人,他是台灣第一個募資進入美國奇點大學的人,也在360度相機的領域開發了一個產品。還有協助策劃了政問,一個正向的,與各界領修討論時事的系列對談。對我來說,這些是有效的資訊。
這篇文章,是寫給自己,也寫給想要獲得對自己有效的資訊的人。
或許看完之後有什麼想法,又或者有更好的方法,都可以在下面留言。
謝謝你的閱讀。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