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秋读书:《曲院风荷》之听香
书院放假了,凡夫心的驱使下暂时别了佛书,寻了些闲书来伴。《曲院风荷》便是其一。这是一本零而不乱从各个角度阐述了中国文化里面独特的艺术审美。
形神虚实间之听香
中国诗、书、画的特点在对待形神的问题上,往往都是以神统形,以意融形,形神结合,乃至神超越于形。中国艺术追求形似之外的神韵,就宛如园林家在造园时对香影的追求。香影是无形的,然而偏偏这无形的香影就是为有形的园林勾勒出了一种精神气质。没了这无形的追求,园林就成了空洞乏味的陈设。
香,似有若无,氤氲流荡,香的灵韵便是无形世界的主角,所以中国园林都比较注重花木的点缀,岸边的垂柳、山中的青藤、墙角的绿筠、溪边的小梅,都别具风味。园林家说香是园之魂,拙政园的“雪香云蔚亭”、“玉兰堂”、“远香堂”、“香影廊”等便是在这香魂上做文章。可以想见如果没了这些许清魂,那些园林景点又有何引人之处?
“山气花香无着处,今朝来向画中听”。到画中听香,也真是奇妙!早在顾恺之时代,中国画就开始追求“目送归鸿”的画外之“香”了。这种“香”,是指超越于形式之外的灵韵之“香”。清恽南田便是一位于画中嗅“香”味的高手,他评赵子昂《夜月梨花图》:“朱栏白雪夜香浮”。这一评价真是微妙精致!朱栏和如雪的白花是色的层次,夜起着烘托背景的作用,夜色朦胧中,梨花暗自绽放,这一切都是形,而那无影无形的暗香浮动,才是这幅梨花图的灵魂。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一个高明的画家就要于不可出处用心,于不可出处出之,才能得微妙之韵,传达给鉴赏者以幽幽暗香。
历史上还有一些人是“冷香逸韵”的代表,他们往往都有着高逸清冷的灵魂,他们的诗句文章有着不同流俗的性灵,这样的性灵有着巨大的穿透力,常常能产生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
李商隐便是其中之一,他的一组咏荷诗中置入了淡淡的忧愁,有一种凄冷的美感。《夜冷》诗云:“树绕池宽月影多,村砧坞笛隔风萝。西亭翠被余香薄,一夜将愁向败荷。”败荷余香,裹进了凄凄愁怨,他带着“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心境来咏叹荷花,体味其清冷,写自己的生命感受。在他的笔下,荷花虽有翠减红衰,雨敲败叶,但究竟开合天真,其生而灿烂,其衰而堪怜,他看似在咏荷,而其实是在自我叮咛,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珍摄自己清洁的灵魂。冷香逸韵是忧伤的,她是灵魂的自珍,也是对清净精神世界的表白和追求,也是一种深长的生命叹息。
前人有诗云:冷香飞上诗句。中国艺术的形外之神是由人的心灵“飞”上去的。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古人将自己的“冷香”熏入画中山水、槛外疏竹、乐中平沙,直至引发鉴赏者心灵的共鸣。他们也常常玩笑说此身别无长物,唯有这点香气!
这是生命的香气,也是生命的内在活力,是所有人本就具有的“天香”,只是在五浊恶世中被自己所染污,而渐渐失去了自己生命的这份“天香”。
也是李商隐《咏木兰》诗云:洞庭波冷晓侵寒,日日征帆送远人。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这香味,没有人遮蔽你,有的只是你自己遮蔽了真性真我。我们所要做的不是往外去寻香,而是要努力扫除这染污自身的障碍。莫向外求,内自省扫除染污则清香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