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24岁抑郁,受折磨14年,凭借这几点恢复正常人
一旦我们开始复原,重新寻找生命的意义,我们会长出一双全新的眼睛。我们会看得更清晰,开始觉察到过去无法察觉的东西。——马特·海格
说起抑郁症,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梵高、海明威和三毛等这些文艺界大咖,他们都是死于抑郁症。近些年也有不少名人因为抑郁症而自杀,像张国荣、徐行、李晓、罗宾·威廉姆斯、乔任梁等。
据调查显示,在我国,有6000多万人正在遭受抑郁症的折磨,而在全世界,这个数字约4个亿。事实上,有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抑郁症患者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柳叶刀》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指出,中国精神障碍患病率为17.5%,其中抑郁障碍人群比重最大。世界卫生组织曾预测,抑郁症将在2020年成为全球最为流行的疾病之一。
可见,抑郁症真的比我们想象的更普遍。正如英国作家马特·海格在《活下去的理由》一书中所提到的:
抑郁症是一种疾病,每5个人中有1人会遭遇抑郁症,而且它是隐形的,对抑郁症没有直接经验的人,很难发现她的警告信号。
事实上,作家马特·海格正是抑郁症患者,24岁抑郁,受折磨14年,如今基本恢复正常人。他把对于抑郁症的所有了解和经历都记录在了《活下去的理由》这本书里,并对如何走出抑郁提出了几点很实用的建议,总结起来大致如下:
01 接受抑郁症本来的样子。
抑郁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遗传,可能是童年时的不好经历,可能是工作不顺心,也可能是生活习惯不好,经常熬夜等。
像马特·海格,他之所以会在24岁那年抑郁,是因为工作上的不好经历,再加上他性格内向,脸皮薄,在上学时候没有朋友,被同学喊做“精神病”等,更加剧了他的抑郁情绪。
后来了解到,他的母亲曾患过抑郁症,还有他的外婆,是死于自杀。据调查,如果父母一方被诊断出抑郁症,子女患抑郁症的概率约为40%。
所以,马特·海格患抑郁症的几率和严重程度都比一般的普通人更大。
但是,即使患了抑郁症,也不必惊慌失措,或者万念俱灰,一副“天要塌了”的样子。相关人士表示,得了抑郁症,跟得了一种疾病或出了车祸是一个性质,丝毫不会影响你的男人特质、女人特质或人性。
正如马特·海格在书中写到的:对于抑郁症、惊恐症和自杀倾向,不存在什么正确或错误,你接受它们本来的样子就好了。
要知道,没有人是百分之百身体健康的,也没有人是百分之百心理健康的。我们的区别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再退一步讲,如果抑郁症是我们感知生命所要支付的代价,那么我们就心甘情愿承受得了。
因为只有接受,你才能正视它,想办法战胜它。关注情绪产生的根源,然后“对症下药”,寻找中断情绪的工具。
02 寻找属于你的作战武器。
不同的人对抑郁症的体验也不会完全一样。一千个抑郁患者心中,有一千种抑郁症。马特·海格说最痛苦的时候,他根本出不了家门,下不了沙发,满脑子都被抑郁占据。
实在坚持不住的时候,他想过自杀,走到悬崖边上,又退了回来。因为她想起了爱他的家人和女友。而这,也是他活下来的最重要理由。
正如他所说,生活的意义在于爱你的人。没有谁会为了一部苹果手机活着,手机另一端连接的人才重要。
在接下来的日常生活中,他渐渐体会到了可以帮他缓解抑郁的有效疗法,比如阅读、写作、瑜伽、旅行、冥想和跑步等。
根据自身经验,他还建议抑郁患者,尝试让生活节奏慢下来,比如从细嚼慢咽开始,然后注意倾听自己的内心,多与人进行交谈。
但是,他也强调:
如果你想要好转,唯一重要的是什么对你有用。
只要它有用,管它是什么原理。如果吃药对你有用,管它是因为血清素还是别的什么,继续吃药就对了。
如果舔壁纸对你有用,你就舔壁纸。
没有哪种方法适合所有人,你自己就是最好的实验室。只要坚持对你有用的疗法,比如锻炼身体、瑜伽,或是全神贯注于你热爱的某件事或某人。
03 家人的良性陪伴。
马特·海格在《活下去的理由》这本书里,不止一次提到他的家人和女友,尤其是女友,为了照顾他的情绪,一个人承担起经济收入,还在精神上不断给予关怀。
那么,作为抑郁症患者最亲密的家人,到底该如何陪伴才是有效的呢?马特·海格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写了10点,可以用以下四个词语来概括:
(1)接纳。抑郁症患者需要接纳抑郁这件事,而家人要做的事接纳现在的他,尽可能多的陪在他身边。如果可能的话,解除病人的一切工作、生活压力。
(2)体谅。抑郁症是一种疾病,如果病人说了一些无心的话,要体谅他们。
(3)温柔。永远不要说“振作起来”或“高兴起来”这样的话,除非能提供具体的、万无一失的操作方法。否则,还是用最老套的、温柔的爱就足够了。
(4)耐心。抑郁症有涨落、起伏,不会保持一个状态。不要把某一个快乐或糟糕的时刻当做痊愈或复发的证据。所以,要准备好打一场持久战。
不过,你要始终坚信,家人的爱定能感化病人,把他们从绝望的边缘拉回。正如有过抑郁的马特·海格在书中写到的:
生命总是在给我们不死的理由,只要我们竖起耳朵用力听。
这些理由可能来自过去——养育我们的父母,或者朋友、爱人;也可能来自未来——我们将切断的种种可能性。
04 当你穿过了暴风雨,你就不再是原来那个人。
日本著名小说家村上春树曾在《海边的卡夫卡》一书里,这样描述:
“暴风雨结束后,你不会记得自己是怎样活下来的。你甚至不确定暴风雨真的就结束了。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当你穿过了暴风雨,你就不再是原来那个人。”
这句话对于抑郁症患者同样适用。有一些举足轻重的人,正是在与抑郁不断对抗的过程中,成就了自己的人生。
比如,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林肯。《大西洋月刊》曾刊登过一篇文章《林肯的伟大抑郁》,文章中坦言林肯患有抑郁症,并探讨了抑郁症是如何逼迫林肯更深刻地理解人生的。
也许正是林肯对痛苦的切肤感受,赋予了他一颗怜悯之心,驱使着他去改革奴隶制度。
还有英国首相丘吉尔,他的大半生都在跟抑郁症做斗争,还给它起了一个新名字“黑狗”。论事业成就,丘吉尔是最积极进取的人之一。然而,毕竟被抑郁和黑暗缠绕。
就像一位作家说的,丘吉尔不是因为“克服了”抑郁症才成为杰出的战争领袖,而是对抗抑郁症的经历成就了他。
还有著名画家蒙克,心理学家弗洛伊德、马克·吐温等都患过不同程度的抑郁症。他们都是很有成就的人,虽然无法找到抑郁直接导致某个天才作品诞生的确凿证据,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有那么多伟人对抗过抑郁的事实。
而这些,又称为抑郁症的溢出效应。即是说,抑郁症会在夺走一些东西的同时,也会留下一些馈赠。
某种程度上,抑郁症增加了痛苦的强度,却也能增加幸福的强度。比如,当抑郁患者冷静地认知死亡之后,会更加坚定地享受生活,珍惜和孩子、爱人一起的宝贵的时光。
所以,当你穿过了暴风雨,你就不再是原来那个人。
你会重新寻找生命的意义,会长出一双全新的眼睛,会看得更清晰,开始觉察到过去无法察觉的东西。
附:《活下去的理由》图书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