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绘武汉
说起武汉这座城市,内心是五味陈杂,这座城市记录了我太多太多的回忆,从学生时代到社会,城市的发展比我年龄的增长速度快太多,以至于我这个武汉人(老家在郊区)对武汉这座城市了解甚少,只知道它的现在却不知道它的过去,为了弥补这个短板,我看了这本书《字绘武汉》。
武汉因长江而著名,故事肯定离不开长江。距今一万年以前,长江三峡、汉江出丹江口后,在江汉平原一带奔涌交汇。因地势低洼,汇成一块沼泽湿地,即古人所说“云梦泽”。每当汛期来临,长江和汉江洪水漫流,江水协泥沙而来,水流趋缓,泥沙淤积,慢慢行成江汉内陆三角洲。土沃草丰的洲滩引来移民围垦,汉阳武昌慢慢行成。1474年,汉水改道,分出一部分,成为汉口,武汉三镇的基础由此奠定。
江汉路江汉路可以说是最能代表武汉的商业街了。甲午战争前,英租界是汉口唯一的租界。英租界工部局得到“汉口地皮大王”刘歆生的同意,在租界西南边外侧修建了一条马路,命名为歆生路。歆生路作为在英租界工部局管理下的中英交界道路,不久就发展为武汉最繁盛的商业街。英租界收回后,改名为江汉路。20世纪80年代中期,武汉出站了最早的夜市,由于晚上生意不错,一些商贩开始租用路边的门面,大白天也开始做起了生意。步行街的概念,是江汉路在2000年普及给大多数武汉人的,当一辆辆车被堵在路口,人们才明白过来,步行街就是“步行”的街,随着武汉人的“荷包”越来越“暖和”,人们又发现,步行街就是买东西的街,江汉路由此和“繁华”“热闹”“商业”这些火红色的词语联系到了一起,“去江汉路”也成为“寻开心”的代名词。
武汉长江大桥清末京汉铁路全线贯通,而粤汉铁路也在修建当中,跨越长江、汉水,连接京汉、粤汉两路的建桥构思便由此产生。最终,武汉长江大桥与1955年动工,1957年通车,全长1670米,建成伊始即成为中国的标志性建筑。大桥位于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的长江江面上,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复线铁路、公路两用桥。
汉阳铁厂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筹建汉阳铁厂。盛宣怀受命执掌铁厂,他以商人的眼光斥巨资购进机器,精炼出被英、德专家认为少见的头等钢,并在铁厂周围带动起一大批“汉阳造”字样的品牌。张之洞觉得国内制枪多为手工,十分落后,从德国人手中买到假的“毛瑟”枪图纸,经过多次改良,假的毛瑟枪变得“性能可靠、结实耐用”,国内枪械大多由汉阳兵工厂制造,故称作“汉阳造”。根据参加辛亥革命的士兵回忆,当年革命军所用的步枪全是汉阳兵工厂生产,所以,辛亥革命第一枪应该就是用“汉阳造”打响的。“汉阳造”的使用,从1896年持续到抗日战争结束前的1944年,历时半个世纪,成为中国使用时间最长、应用范围最广泛的轻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