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灵王》——无无明亦无
武井宏之在创作中加入了各种角色,日本武士、中国武将、恶魔浮士德、功夫大师李小龙、圣女贞德、八大天使、印地安及埃及文化以及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到世界各地的民间传说等,一切大家熟悉或者不熟悉的,到了作者手里都妥善的做了角色安排,并且每个角色的形象、个性都非常鲜明,有特色,作者也成功的刻画了人物之间的关系,主角麻仓叶与朋友们在通灵王参赛过程中共患难的友情,与安娜间那种只在细节中体现,而不用言语表达的微妙爱情……当然贯穿全剧的还有十分搞笑的情节及片段。
很早以前看的《通灵王》TV版,后来也没有过多跟进,犹记得当时的结局来的比较突然,最近心血来潮,到网上又将《通灵王》的漫画以及一些信息了解了下,原来漫画一开始也是突然结尾的,时隔四年才推出完全版,并且看完漫画,发现和TV版后期的差别还是很大的。
相比于突然结局这样的行为,依往常之见很难不让人从心里将这部定义为烂尾之作,但是真的从头看完这部漫画,却被武井宏之的哲思以及独特的设定所倾倒。
按照他的设定,没有烂尾的行为,也没有不烂尾的行为,只有无。
敌·友·无
看完《通灵王》的小伙伴们,肯定对叶的两句口头禅比较熟悉:
①能够看见幽灵的人绝不是坏人
②会有办法的 会有办法的
在通灵王的世界里没有绝对的敌人,不过朋友倒是很多,打完架的数人,大家晚上聚个餐;
今天有点累了,你死我活的战斗,今晚先在我这住下明天再打;
比赛开始后说要吃掉你的人,赛前先共个餐,泡个澡;被打成重伤的敌人,不能见死不救,被救的敌人也懂得报恩;敌方的成员过来了,如朋友般招待交谈;扁平化,没有绝对的敌人,敌人可以共餐,好友可以同擂,身份之间的关系是如此的微妙,不像敌人,不像朋友,趋向于一种无的关系。 敌对!吗? 人是会被情感支配的
善·恶·无
通灵王是什么?一种王位?一种职位?或者一种生活方式?
同一时间,通灵王只有一个。
但,每个人想成为通灵王的原因却是不同的。
【叶】:可以建立一个爱的世界
【好】:建立一个只有优秀通灵者的国度
【龙】:找寻一个好地方
【道莲】:可以得到巨大的力量
【浮士德】:与亡妻重逢
【李塞鲁】:获得通灵王的力量,打败好,为父母报仇
【霍洛霍洛】:建立一个与自然共生的大蜂斗菜田
。
。
。
每个人都有想成为通灵王的理由,通灵王更好像是一种愿景,因为这种愿景,将以前各自平行的世界交织起来。而每个人的愿景又是不相同的,甚至会有冲突,叶想建立的爱的世界,可以保护弱小;但好想建立的世界却要消灭弱小,而好之所以想要消灭弱小的原因又是因为自己的母亲因为那些自己眼中弱小的人类而死。
我们的梦想-通灵王这里,没有绝对的善,没有绝对的恶,只有无。
光暗共生,善恶正反 光暗共生,善恶正反 最重要的东西是心 最重要的东西是心生·死·无
至今,你以为的真的是你以为的吗?
为什么生命是宝贵的?
为什么死亡是可怖的?或者哪怕是看透生死的人,也是要避免的?
为什么杀人是罪恶的?
为什么?
哪有那么多的为什么?
生命因只有一次而宝贵;
死亡因生命只有一次而可怖或者要避免;
杀人因生命只有一次而罪恶。
物,以稀为贵。
但再《通灵王》的世界中,武井宏之在生死的设定上尤为巧妙,通过巫力的治疗可以让人起死回生。
那么,问题来了,不再只有一次的生命会衍生出怎样的情感、道德、和法律?
生.死 生.死如果说通往女人心灵的是YD,那通往男人心灵的在《通灵王》中就是拳头哈。
正是由于没有了生死的限制,所以在叶队和莲队两队同擂的时候,两队可以放开手好好干一架,哪怕龙的胳膊没了,死了都可以用巫力来恢复,同时干架完后两队的情感,明显也更加浓厚了,因为这是男人间直达彼此心灵最直接彻底的方式啊!
同样伴随每次的死而复生,犹如凤凰的涅槃,成长的不仅仅是力量更是一种对恐惧对世间一切事物的重新认知。
成·败·无
和看过的其他类型的日漫以及网文都不同的是,它们都是主角为了拯救公主或者其他弱小的势力而打败大魔王哈,而《通灵王》,则不然,它更像是主角去拯救大魔王。
好公主 好公主但,大魔王的力量是绝对的。
当主角们是蚂蚁的时候,在好比地球的好面前是如此的渺小;当主角们成长为地球时,在好比宇宙的好面前依旧如此的渺小。
绝对的力量 绝对的力量 绝对的力量但大魔王的心灵似乎和其力量是成反比的,越是强大的力量反而越是透露着其内心的脆弱,也许一声呼唤,一个照面,堆砌出来的外表的强大,就会轰然倒塌。
轰然倒塌 轰然倒塌无无明亦无
敌友是无;善恶是无;生死是无;成败是无,从无中来,亦从无中去,无无明亦无。
出自《般若菠萝蜜多心经》,意思就是如果没有烦恼的话,自然就没有烦恼来扰乱自我。有点像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的意思。这个佛家的一种修养境界,也就是看穿看透烦恼,也就没有烦恼的意思。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尽。”这句话的准确白话译文是:没有无明,也没有无明的消失;没有老死,也没有老死的消失。从逻辑上来说当然是这样,在声闻人的智慧中:因为他们觉得有实在的无明,这才有了无明的灭除;因为有老死,才有老死的灭除。而菩萨境界观照无明乃至老死都是无自性空,无明乃至老死的存在只不过是一种假相,梦幻泡影,因此菩萨不灭除生死,也不必厌离生死,在生死中通达生死了不可得。在生死中超越生死。
关于什么是无明?先应知道十二因缘,关于什么是十二因缘,答案是: 十二有支,也叫十二因缘,十二缘起。原出《阿含》经典,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处(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支,称为“十二有支".
这种结构,在佛教原始经典中是为探求有情众生生死苦恼的缘起而设立的。无明(对佛教真理不能自觉)为缘引起行(善恶行业),行为缘引起识(识别作用),识为缘引起名色(身心),名色为缘引起六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处为缘引起触(反应),触为缘引起受(感觉),受为缘引起爱(妄执),爱为缘引起取(追求执着),取为缘引起有(存在),有为缘引起生,生为缘引起老死。以此次序构成了“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相依相对的因果关系,而说为“十二因缘”。
“无明”,浅说很容易理解,就是糊涂愚痴,障碍你明白真理。深一点说,不了达真如一相,妄生分别执著,就成了无明。无明是我们生死的根本,愚痴是最大的障碍。无明就糊涂,糊涂后就颠倒,颠倒就会造业,造业就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