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西行

2019-11-28  本文已影响0人  缺嘴杯

        陇西渭谷亭南,首阳山西北侧,涓涓细流自山上缓缓流淌而下,径直流向东南,水流不大,静流无声,但在东南流向途中,渐得封溪水,广相溪水等水流注入,流速渐快,流域渐广,终于慢慢长成浩荡大河,奔腾呼啸,声势日盛,自陇地高原一路向东高歌,居高临下,强硬闯入关中腹地,冲刷出沃野千里,富饶丰腴的关中平原。

        水向东行,人往西走。

        平原之上,树木成林,绿草如茵,不知名的各色花朵间杂期间,伴随着飞蝶蜜蜂的舞动,点缀得恰到好处,偶尔,或大或小的野物会在平原上奔跑而过,留下剐蹭青草树丛的窸窣之声,以及湿润土地上的一排排大小不一的脚印,给这美好静谧的世界又增添了许多生机活力。空气之中,弥漫着草木的清香和渭水蒸发而出的湿润,呼吸一口,仿佛可以洗净心灵尘埃,让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这是一片美景仙境,但是在下一秒,这片美好便被打破了,东方远处,一群人突兀地出现,拖着沉重的脚步,步履艰难地慢慢走向这片绿原。

        这是一群衣衫褴褛的人,其中无论是男女老少,此时都是面黄肌瘦的脸上挂着浓浓的疲倦,与周围如诗画般的美景显得是那么格格不入,而在他们身后,还有两队盔甲鲜明、全副武装的兵士,但是显然这些兵士并不是在护送这群人,因为兵士们手中明晃晃的戈矛,正对着这群处境凄惨的人们,黑色的兵杆在阳光下反射出冷酷残忍的光,很显然,只要前面这群难民般衣着的人们一有异动,迎接他们的绝对是一场屠杀。

        这群衣衫褴褛的人实际上并非难民,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姓氏——赢。

        对于赢这个姓氏,我们并不陌生,中国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便是由赢氏创立,而秦始皇嬴政,也作为史上第一个皇帝而为人牢记,但是在这里,他们并非统治者,甚至连平民也不是,而是奴隶,或者说是阶下囚。

        这群未来中国的主宰者,为何会沦落到如此境地?一切,还要从秦人最初说起(此时还没有秦人这个概念,但为了区分,我们便将其统称为秦人)。

        秦人出身并不低,他们有一个身份显赫的祖先,名为伯益,乃是黄帝的六世孙,地位极是尊贵。伯益出身高贵,却并非一个纨绔子弟,相反地,他极负才具,曾经帮助大禹治水,还为舜驯服过鸟兽,因功受封为赢姓。后来舜禅让于禹,他又出任了大禹的执政官,直到后来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他还担任过启的卿士,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直到夏启六年才因病去世,葬礼祭祀极是隆重,可见其地位之尊,身份之高。

        由于伯益的缘故,秦人在夏朝身份尊贵,但是后来夏朝衰亡,商汤崛起,本来身为夏朝贵族的秦人难免落得个覆巢之下无完卵的惨淡结局,但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夏亡商兴之后,秦人非但没有被株连,反而地位是越发显赫,这就不禁让人奇怪了。

        事实上,秦人与商人本就为近族,两者都以玄鸟为图腾。神话传说中,秦人祖先女脩吞玄鸟蛋生大业,大业便是伯益的父亲,这才有了秦人这一支,而商人的起源则是因为其祖先简狄吃了玄鸟蛋,所以秦商两族实际上关系十分密切。而秦人在商朝的尊荣地位,也并非完全来自于他们和商人的亲近关系,更多的还是他们确确实实为商朝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夏朝末年,秦人便已经不再相助夏,而是转投殷商。

        刚刚讲过,伯益曾经为舜驯养鸟兽,而这一技能也很好地被后人继承下来,伯益之后,秦人也以游牧为主,涌现出了许多擅长御马的人物,其中尤以伯益的玄孙费昌极为杰出。

        夏朝末年,最后一任君主桀荒淫无道,费昌对此忧心忡忡,多次进谏,却反而被夏桀认为图谋不轨,捕拿下狱,费昌对此心灰意冷,趁机脱逃,投奔了正在崛起的商汤。之后,商人采取先击羽翼,再捣黄龙之计,接连攻破了豕韦、顾国、昆吾等夏朝属国,之后再聚集大军与夏决战,两军相战于鸣条,此地位于今日的山西夏县以西。据史料记载,此次商汤共聚集战车70乘,敢死队6000人,而在当时,战车兵是精锐战斗兵种,秦人凭借其游牧习惯擅长驾车御马的能力,相助商汤,最终商军冒着大雷雨将夏军击溃。

        自此之后,秦人一举奠定了其在商朝的稳固地位,子孙大多显赫,被商朝统治者分封为诸侯。秦人也就这样一直保持着贵族身份,直到最后一任商朝君主帝辛。

        帝辛这个名字可能比较陌生,他在历史上一般有另一个更为著名的名字——商纣王。现在看来,商纣是一个荒淫暴虐的君主,但是准确来说这只是他的一面而已,史书上记载他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证明他确实是智勇双全,能力过人,他在位期间也并非全是胡作非为,也是做出了一些功绩,其中最重大的应该就是驱除东夷,维护国家安全。扯远点说,他和后来的隋炀帝实际上非常相似,一样天资聪颖,才智过人,但是又都好大喜功,商纣征夷方,杨广开运河,伐高丽,耗尽国家实力,再加上私生活不检点,乱杀忠臣,败亡也是在预料之中的。

        夏亡商兴,秦人去夏归商,依然保住了自己的贵族地位,但是商灭周替,这次秦人可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彻底从统治者序列被打落下来,堕入凡间。商纣时期,秦人首领是一对父子,父亲名为蜚廉,儿子名为恶来,蜚廉极擅奔走,恶来勇力过人,两人都是商纣的亲近大臣。但是与他们祖先费昌不同,这两人面对商纣王的暴行,不仅不加以劝谏,反而助纣为虐,最终周武王在牧野大战获胜,纣王自焚于鹿台,恶来也被武王所杀。蜚廉当时替纣王出使北方,不在朝歌,幸运地躲过一劫,但是他的族人却没有那么幸运。

        武王伐纣期间,秦人一直相助商纣,在周人胜利之后,他们自然也受到了特殊照顾。对于这些能征尚战的秦人,周人十分忌惮,如果彻底赶尽杀绝,可能引起极为强烈的反抗,对于当时刚刚兴起,立足不稳的周人来说,这显然是不明智的,但是也不能放任不管,毕竟当时商朝虽已灭亡,但商人依然有极强的势力,秦人和商人同气连枝,合作数百年,一旦联手反叛,后果更是不堪设想。思虑再三,周人找到了一个极为恰当的方法,既然害怕你们联合,那就把你们分散就好。于是,秦人被分成数个部分,并被迫迁徙,一部分迁往南方的黄淮流域,抵御南蛮,一些人被迁往西部边陲,帮助周人防御西戎,而一部分看起来比较顺从的,则得以留在东方和中原地带,但是后来的发展证明,这部分看起来已经归顺的秦人,实际上也并非真心归服。

        周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周公旦辅佐。政权更替时,最易发生变故,因为此时是国家注意力分散,最为虚弱之时,有心人自然不会放过这种机会。果不其然,商朝遗孤,商纣王的儿子武庚这时便抓住了这个时机,联合依然归顺商人的部族,与本应来监视他的周朝王室管叔、蔡叔一起,趁机发动了大规模叛乱,史称三监之乱。在这些叛乱部族中,赫然便出现了秦人的身影。

        当时的辅政周公旦是个极厉害的人,后来的分封制、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等流传久远的制度都是其完善形成的,而且他还建立一整套周礼,使整个周朝上下形成了一套等级分明的实用体制,这套体制一直持续了几百年,直到后来生产力大幅发展,诸国互相攻伐的春秋战国时期才算是结束,与此同时,他还是一名杰出的军事家。

        后世人有许多周公旦的粉丝,其中不乏大人物,其中最有名的两个,便是万世师表孔圣人和三国时期的杰出军事政治家曹操。曹操有诗赞周公云: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丝毫不掩饰对其推崇敬仰之意,在他心目中只有周公这样的伟人才能使天下人心服,其中也包括他自己,要知道,曹操是何等睥睨天下的人物,煮酒论英雄之时,曹操视天下英雄如草芥,认为真正的英雄只有他与刘备,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对周公如此推崇,足可见周公旦的厉害。而孔子更是对其崇拜至极,直称他为“圣人”,在后世儒家,周公旦被尊称为“元圣”。

        武庚本人也十分厉害,他聪明好学,很是得到纣王宠信,而且在后来周人灭商之后,他也没有被株连,反而得到管理商人余部的机会。可是他也只能算是一般的能人,遇到大神级别的周公旦,便实在是不够看了,在周公手里,三年时间,三监之乱便宣告破产,主犯武庚、管叔被杀,蔡叔流放,刚刚建立不久的周朝站稳了脚跟,并巩固了对中原和东方的统治,自此周朝便走上了繁荣昌盛的康庄大道,而与之相反的,秦人因为参与叛乱,再次被严惩,周人延续了之前的老办法,屠戮之后便是打散迁徙,只不过这次再也不会留有任何余地了,在将一群顽固反周分子处死以后,剩下的秦人被迁往更为遥远的边陲,这便是开头的那一幕。他们一直被赶到黄土高原,到达当时的西戎部族领地,而随着周朝国势日盛,领土也是不断扩大,秦人也被越赶越远,最终到了今天的甘肃天水附近,与戎夷杂居,发挥他们的老本行,替周人养马放牧,以赎其罪。

        那在这之后,秦人究竟又该何去何从?他们又是怎么一步步回到中原舞台上,最终涅槃重生的?在这之中,又将涌现出多少英雄人物?我们的主角又将是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