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校
作者Ⅱ李倩
我的故乡是个很大的村落,全村有十二条大巷子,每条巷子都有四十多户人家。
由村庄太大,人口稠密,又分成了北村、南村与西村三个小村。
我们的学校坐落在南北两村子的中间,把北村与南村、西村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那时候,还没有正式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所以,村里的孩子特别的多!
我们的学校很大,这里原先是一座寺院,在我上学的时候,依然保存着大殿,中殿,厢房,石碑,石狮……
妈妈曾告诉我,在她小的时候,学校也设在寺院,三座殿就成了她们的教室,殿内的每座高大的神像后边,便成了他们捉谜藏的藏身之地!只是到了文革期间,神像却被红卫兵无情地掀掉了!
这座寺院始建于明代,已有几百年历史了!解放初期,寺院的整体建筑还算保存完好,只是不知何时没了僧人?!
由于寺院年久失修,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总会有些响动之声,令人毛孔悚然!
妈妈的老师是位公办的女教师,离自己家很远,所以,办工与吃住都在寺院的一间厢房。
女教师胆子很小,古老的寺院在晚上更是阴森可怕。坊间常传的鬼火狐鸣有鼻子有眼,实在令人毛孔悚然!
妈妈学习好,胆子也大,晚上常常陪伴着老师。她曾经告诉我,在晚上,寺院的在夜空中飞舞的黑蝙蝠与各种响动声不绝于耳,的确恐怖异常,不由令人浮想联翩……
我刚上学前班时,正值文革的尾声。上课的教室设在一间低矮的土坯房里,室内仅有两个小窗子,而且还很高,所以,光线很暗。教室里没有现成的桌椅,每个孩子需要从家里自带小矮凳与小黑板!
孩子们的几十张小凳子,大小不一,高低不同!凳面有圆的,长方的,正方的,也有人带马扎的,老家人俗称马扎为“交床”!祖上家境较殷实富裕的,也会带上做工精细的油漆木凳,这也是教室里鲜有的几张!
若是家中兄弟姊妹多,且家境贫寒的,带的多数是简单粗糙的原木小凳,有的甚至少了一条腿,坐也坐不稳,有时会用砖头支起来!
小黑板也是各式各样,薄厚不一,形状各异。为了孩子们携带方便,家长们在黑板的上方钻两个洞,然后穿上绳子绑死,。有些孩子常常将小黑板的绳子挂在脖子上,样子十分滑稽可笑,像文革期间挨批斗的“黑五类,走资派”!只是表情不是受到屈辱后的悲催,而是开怀憨实的傻愣!多数孩子则斜挎在肩上,随着走路的节奏,小黑板不断地拍打着他们结实的小屁股。
记得有一次上课的时候,老师让同学们比赛看谁先从数字1 写到100,我很快就写完了,满满地写了整个黑板,第一个举手报告了老师,并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心里正美磁滋的!
这时,一个小男生突然站起来报告老师,说是他先写完的,小脸胀的通红,一副很不服气的样子,老师转身看着他的小黑板,有些不解?!原来黑板太小,而且不是黑的,仅是一块粗糙的原木而已,隐隐约约能看到粉笔写的字迹!况且写到数字45就写不下了,剩下的数字,他竞然写在旁边的墙上了!老师哭笑不得地摸摸他的头说:“看把你能的”!小朋友们顿时一阵哄堂大笑……
由于教室的地面是泥土的,写字用的是粉笔,所以,每到放学的时候,小朋友们个个都变成了花脸的小土猴!
当放学铃声响过,这些小土猴们立刻兴高采烈地乱作一团,扛起小凳子,背着小黑板,忙着寻找自己的队列。
一时间,凳子与黑板的撞击声响成一片!当一团杂乱无章的土猴们排成整齐的几列时,体育委员大声喊到:“稍息,立正,向右看齐……”这群小土猴们马上十分卖力的扯着嗓子唱着:“红小兵,心最红,忠于革命,忠于党……”胸纠纠,气昂昂,欢天喜地的回家去了。
上小学一年级时,我们的教室设在寺院的厢房,红色的圆拱形门早已斑驳陆离。窗子很高,记忆中也像是圆形的。
教室的左边紧挨着村里的饲养室,所以,在上课的时候,经常能听到马牛驴羊的嘶叫声与村民们嘻笑怒骂的吵嚷声!一墙之隔,真是墙外人欢马叫,墙内书声朗朗……。
那时候,我们上课用的桌椅,全部是同学们从各自的家里带来的。有供两个人使用的长方形的条桌;也有供四个人用正方形的大方桌;板凳有两人座的长条的,也有单人座的短板凳,其中也有几张有靠背的官帽椅,很沉,也很结实。
记得有一次,老师检查作业,发现我的整本作业都很工整干净,便让全班同学一个传一个学习借鉴。
受到表扬的我,真有些害羞的不知如何是好?!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老师竟让全班同学起立,并举起小拳头,齐声喊到:“向XX学习,向XX学习……”我顿觉脸上热辣辣,恨不得马上找个地洞钻了进去!
更让人意外的是,我们班的口号声,竞然被隔壁拉牛粪的村民们听到了,在我放学回家路上,叔叔婶婶们看到我就笑着问:“我们都听到了,那喊声是向谁学习呀?!”真是雪上加霜,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沮丧着脸低着头不回答,像做错了事的孩子,匆匆跑回家去。
三年级正式开学的前一天,我们没有像往年一样,从自己家搬桌子扛椅子。我背上妈妈新买的书包,黄绿色的书包上有鲜红胶印的“为人民服务”的字样,非常醒目,我感觉自己威风极了!
当我走进学校,才发现一切都变样了,原来的大殿、小殿与厢房全都消失的无了踪迹!取而代之的是,两排十二间大教室与十几个小间的老师办公室,一律青砖大瓦房,教室两面都有成排的大窗户,宽敞而明亮!教室与办公室形成一个很宽阔的四合院。
原来,新学校是在我们放暑假期间建起来的,只是院中央还没来的及整修,坑坑洼洼的,破损的石碑与古旧的破砖烂瓦随处可见……
新建的校舍,让我们目不暇接,同学们叽叽喳喳地说东道西,指指点点地评论着,一派热闹非凡……
当我踏进属于自己班级的教室时,顿时,惊呆了!一排排整齐的水泥桌椅,上面贴着漂亮的金黄色木纹纸,真是漂亮极了!我真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就像贫民进了金銮殿,一时受宠若惊,不知如何是好!
水泥桌椅的形状像没有扶手的沙发,整体的流线造型,靠背很宽,刚好是一张桌子的宽度,下面还有放书包的隔板。太实用了,众人都感叹不已!故乡的人民在物质条件如此匮乏的年代,也有着如此惊人的创造力!
记得当时,全村人扶老携幼地都来学校参观,场面蔚为壮观,热闹的景像如同过节一般!当时我带着还未上学的妹妹一起去的,至今说起此事,她亦然记忆犹新。
为了保护好这崭新而别致的桌椅,每个同学的家长都缝制了加有棉花的座垫,坐上去真是既柔软又舒适!
开学后没过多久,桌椅的棱角处就开始破损了,露出了泥土。原来这里所说的水泥桌椅,并非是用钱买来的可以凝固的硅酸盐水泥,而是用天然的泥土制成土坯晒干后而垒成的。外面再用稀泥浆涂光,最后再贴上木纹纸。
这样的材料是经不起身体不断地磨擦与踫撞的,漂亮美丽的木纹纸就很快被磨去了一大半。原来以为很高档时尚的桌椅,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啊!
一阵惋惜之后,女同学纷纷从家里拿来透明的塑料布,把自己的桌子包了起来,从而有效地防止了泥土再度脱落!
我便将从画报上剪的漂亮图片与收集已久的明信片,放在塑料布下面,用以装饰这已破败的桌面!于是,大家纷纷效仿起来,一时间,每个人的桌面上被装饰的五颜六色,“华丽无比”了!
男同学多半人对残破的桌椅,抱着顺其自然使用的态度,有的甚至用小刀搞小破坏,偷偷的钻洞,刮土,所以,每当放学时,也就顺理成章地变成了肮脏的小土驴!
其实,生活在西北地区的孩子,最难熬的是寒冷而漫长的冬季!因为学校的作息时间是按照村民去田间劳动的习惯而定的,所以,我们学生早上六点多必须钟按时到校进行晨跑,再做早操,到了上早读的时间,天才逐渐大亮!
在那个年代,很多家是没有钟表的,全是凭公鸡打鸣来判断起床时间的。在隆冬时节的月圆之夜,常常天色亮如白昼!
也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冬夜,我的一个同学一觉醒来,看到发白的窗户,以为是到了上学的时间,毫不犹豫地从热炕上爬了起来,并叫的醒了隔壁家正睡得迷迷糊糊的同学,俩人便结伴行走在寒风刺骨的冬夜,来到步行也需十多分钟的学校。
惨白的月光下,学校的大门紧闭着,俩位同学依偎在凛冽的寒风中冻的瑟瑟发抖,迟迟都没有人开校门。
直到一位老师上厕所时,发现了动静,一看时间,才是凌晨两点多,这才使这俩人返回家中,继续睡觉!
数九寒天,每家的炕头都热的烫屁股,孩子们睡在几个人挤在一起的热炕上,盖上厚实的棉被,如同冬眠的小熊,真是既香甜又温暖!
室外是零下十几度的冰天雪地,凌厉的西北风吹在裸露的皮肤上如同刀割般刺冷!就在这样天色还很黑暗的早晨,大人听到鸡鸣三便后,把我们从美梦中叫醒“起床了,要去上学啰,不然要迟到罚站啦……”
我们极不情愿地缩在被窝里迟迟不愿起来,在一阵磨蹭之后,突然间,觉得快要迟到了,“蹭”的一下从被窝“窜”了出来,快速穿上冰凉的棉衣裤,再把热水瓶的水,直接倒在冻的硬邦邦的毛巾上,胡乱地擦把脸,再涂上厚厚的蛤蜊油。
家境贫寒的孩子,只能穿上粗布做的棉衣棉裤,没有秋衣裤打底,外面也无罩衫,寒风直顺着气口偷偷往身体里钻,常常被冻的缩成一团,脸上的冻疮像只烂苹果!
少数家境较好的,往往在紧身棉衣外面,再套一件条绒罩衫,还要加上件带毛领的大棉袄,再带上绒线帽,围巾,口罩,耳套,手套一应俱全,全副武装才可出门了!
在黎明时分上学的路上,只见大大小小、三三俩俩的孩子们走在一起,每个人都包裹的像个不倒翁,仅仅露出两只没有擦洗干净的眼睛,迈着不太轻盈的步调,冒着瑟瑟的寒风向学校走去!
小时候我们的教室里是没有暖气的。每到初冬,老师便组织同学们,用麦秸打成厚实的草帘子,把北边的一排窗户封死,这样,寒风才不会肆无忌惮地透到教室里面。
由于仅剩南面一排向阳的窗户,所以,早晨的教室光线幽暗,气温也要比中午要低很多。所以,在这三九寒月,我们往往早上将小手缩在套袖里,仅听老师讲课或者朗读课文,要握笔写作业的,就放在下午较为暖和的时间段来完成了!
那时候的冬天特别的冷,为了给孩子们取暖,每家都给上学的娃们准备了小火盆。火盆有铁的,有陶制的瓦罐,也有祖上传下来的铮亮的铜火盆。
每天早晨上学前,孩子们会在家里笼好火盆,并带上备用的柴火。走在黎明前黑暗的巷子里,各自提着烧着正旺的火盆,一阵风吹来,火苗东倒西歪的窜动着,像是在跳舞!孩子们在嘻闹中相互追逐着,早已将黑暗中寒冷的魔鬼,抛置到了九霄云外了!
每当上完第一节课,火盆的柴火也即将燃尽。课间休息时,同学们开始忙碌起来,纷纷取出备用的柴火,驾在未燃尽的点点火星上面,再用嘴徐徐吹动着,火苗也就渐渐地变的越来越旺!这时候,大家都会伸出冻的通红的小手去烤火,并发出阵阵温暖的笑声!
有时候,同学们从家中带些玉米粒放在火盆的热灰里,当发出“嘭”“嘭”“嘭”几声响!就爆出了香喷喷的“玉米花”来,这时候,同学们会一起分享,那可是最令人开心雀跃的时刻……
记得有一次,老师正在给我们讲课,忽然听到“嘭”“嘭”“嘭”几声连续的爆炸声,惊愕之余,大家立即不约而同地顺着发出声响的位置看去,原来是一名小男生在课间休息时,往火盆里放了些玉米粒,没想到,玉米粒静静地躺在热灰里睡觉,等了半天,也没有想要爆开的意思!等到了上课的时候,柴火竟然烧旺了,玉米粒热的发怒了,全然不顾场合地爆开花来!搞的小男生满桌子满脸都是灰尘,样子十分的狼狈不堪,实在让人忍俊不禁!最后也理所当然地挨了一顿臭骂,被罚站到教室的最后面,直至下课!
冬日的早晨,一觉醒来,露过窗户的玻璃向屋外望去,竟是银装素裹,大地一片白茫茫!雪,竞然悄无声息地下了一夜,足足有半尺多高了!
在这大雪覆盖的清晨,同学们都会主动从家里带上扫雪的工具,慢慢的行走在厚厚的积雪上,并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
来到学校的第一件事,就是清扫积雪;这时候,同学们往往会干的热火朝天,很快把道路清扫的干干净净,劳动产生了热量,个个脸上红扑扑的,也暂切祛除了严寒!
课间休息时,同学们一起挤在教室的某个角落里,嘻笑着挤作一团来取暖。
不惧寒冷同学们也会跑到操场的雪地里,互相追逐着打雪仗,搞的袖口与鞋全湿透了,零下十几度的气温,往往到了上课的时候,手脚被冻的生痛生痛的……
上初二时,学校因故取消了八年制,只剩下了小学。我们按照教委的规定,转到了镇中学了!再到后来,我去了省城西安读大学,毕业后去了特区深圳,工作并定居至今!
在离开家乡近三十多年间,每每回到故乡,总是要去学校看看有什么变化?!
侄女与外甥女上学时,在校的学生却已逐年在减少,各方面的条件与设施虽然都有很大改善,但却少了我们当年上学时了人多势众的热闹景像!
新世纪初期,学校新盖了三层的教学楼,宽畅而明亮!已与城市里没有太大的区别。现在外甥女大学也将毕业了,侄女也已读高三了;再次回到母校,却令我吃惊的是,学校里已经没有了朗朗的读书声,老师与学生也没了踪影!这里不知何时已变成了老年人活动室。
原来下一代的孩子更少了,为了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都陆续搬进城里读书去了!
我心中的母校也不再是教书育人的地方,留给我是童年那并不遥远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