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真的还是糊涂些好
很多人,喜欢在办公室或家中挂上一块“难得糊涂”的匾额,都知道是郑板桥所书。能挂这匾的人,却多半不糊涂。其中之意,是提醒自己遇人处事时要糊涂些。
郑板桥题这字的时候,可并不糊涂。话说有一年,郑板桥到山东莱州云峰山观摩郑公碑,晚间借宿在山下一老儒家中,老儒自称糊涂老人,言谈举止,高雅不凡,两人交谈十分投契。老人家中有一块特大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美,郑板桥看了大为赞赏。
老人请郑板桥留下墨宝,以便请人刻于砚台背面,郑板桥感到糊涂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并盖上了自己的印章“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砚台有方桌大小,还有很大一块余空,郑板桥也请老人题写一段跋语,老人没加推辞,随手写道:“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石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写罢也盖了方印,印文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看后,知是一位情操高雅的退隐官员,顿生敬仰之意。
见砚台还有空隙,便又提笔补写了一段文字:“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
这就是坊间广为流传的“难得糊涂”匾额的由来。据说这时候的郑板桥59岁,在山东潍坊任知县。
其实在我看来,“难得糊涂”是一种经历,是一种只有饱经风霜、人生坎坷的人才能深得“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真谛;是人们屡经世事沧桑之后的成熟和从容。这种糊涂与不明事理的真糊涂截然相反,它是人生大彻大悟之后的宁静心态的表现,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
“人生都道聪明好,难得糊涂方为真”。太清醒的人注定活得辛苦,总有看不惯的,总有放不下的,苦苦挣扎;有时候,与其清醒,真的不如糊涂些好。糊涂不是傻气,也不是愚昧,而是一种气度,一种修养,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
古人有智慧。孔子发现了糊涂,取名中庸;老子发现了糊涂,取名无为;庄子发现了糊涂,取名逍遥;墨子发现了糊涂,取名非攻;如来发现了糊涂,取名忘我。瞧瞧,古人多么有智慧,他们早在几千年以前就知道怎么装糊涂了。
是呀,别那么多疑敏感,总是曲解别人的意思;别夸大事实,制造假想敌;别把与你爱人说话的的异性都打如“第三者”之列而暗暗仇视;也别像“林黛玉”那样见花落泪、听曲伤心、多愁善感,总是顾影自怜。人生有时真的需要一点傻气。
人,真的不要太明白,还是糊涂些好。人人都怕自己不清醒,希望自己心明如镜。其实人生何必太清醒,事情看破了,你就不想做事了;人情看破了,你就不想做人了。 世界很大,个人很小,没有必要把一些事情看得那么重要。心痛,伤心,谁都会有,生活的过程中,总有不幸,就像日落、花谢,有些事,你越是在乎,痛的就越厉害,放开了,看淡了,慢慢就淡化了。很多事情,我们总是事后才明白,懂生活,很难,会生活,更难。艰辛的生活,我们已经很苦,很累,无需再对自己责备。奔波的人生,我们已经用力,尽心,何必还去耿耿于怀。人生不会事事如意,样样随心,学会宽慰自己,懂得安慰自己,何必要强迫自己,尽心了,无论结果如何都可以。
日常生活中,在钱财利益上糊涂一点,不伤和气;人情算计上糊涂一点,无愧良心;争名夺利中糊涂一点,不费脑筋;流言蜚语里糊涂一点,不累耳根。当你拥有是一颗不老的童心,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个牵手的爱人,个自由的心态,一份喜欢的工作,一份安稳的睡眠,一份享受生活的美好心情,看懂了却装糊涂,你就是一个最幸福的人!
稀里糊涂的过着,糊里糊涂的活着,
清醒看似是糊涂,糊涂有时是清醒,
清清醒醒中糊涂,懵懵懂懂中明白,
实际不是真糊涂,糊涂却是真清醒。
做人,真的还是糊涂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