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与爱共舞》当代
青春与爱共舞
在河南原阳的一个宁静村庄,破车庄,年幼的A君在1964年诞生。他的童年,在质朴的乡村生活里展开,一边是与小伙伴们以咳嗽声论“辈分”、时常陷入混战的童真嬉戏,一边是如饥似渴地沉浸在《林海雪原》《西游记》《红楼梦》等家中藏书中的静谧时光。尤其是《西游记》,让他满心向往,甚至仿照孙悟空,撅断后院小树,剥皮当作金箍棒挥舞,沉浸在充满奇幻色彩的想象世界。
小学时,A君连跳两级,“神童”之名就此传开。这背后的缘由,竟是他因大哥提前教过课程,课堂内容缺乏新意,便逃学、装肚子疼,无奈之下父亲让他跳级,开启了独特的求学之路。那时的他,并非老师眼中的“宠儿”,曾被老师拿掉“五好”学生的荣誉,这一经历在他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1978年,年仅14岁的A君迎来人生重大转折。高考放榜,他正于黄河滩放羊,姐姐带来的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让他兴奋地将羊鞭甩进黄河,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谈及选择北大的初衷,竟是人民日报上一幅照片中,北大中文系工农兵学员围坐讨论长诗《理想之歌》时,那张光可鉴人的桌子,那独特的画面,点燃了他对北大的向往。
本科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的学习,为A君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随后,他又在北大中文系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在文学领域不断深耕。在北大的十年岁月,他与年龄差距巨大、经历丰富的“老三届”同学相处,从他们身上,A君收获了一部鲜活的中国社会史,加上当时思想解放运动的浪潮,他的思想与心智迅速成长。
1984年,A君硕士毕业后,进入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任教,开启了学术与从政并行的道路。期间,他重返北大攻读博士,之后又回到中央党校,先后担任语文教研室主任、文化学教研室主任等重要职务。在河北青龙挂职县委副书记、陕西西安挂职市委副书记的经历,让他对基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学术研究领域,A君成果丰硕。他的《重读古典》,是对《诗经》、唐诗、元曲、《三言二拍》、《聊斋》、《红楼梦》等古典文学作品的深度解读。他以独特的思想视角,挖掘古人在作品中留下的启示,引领读者领悟人生与世界的深邃与伟大,在豆瓣读书收获8.9分的高分,深受读者喜爱。《村落中的“国家”》则聚焦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乡村学校,用质朴的笔触描绘乡村教育的真实状态,让人们看到社会变革在乡村的细微体现。《为什么远行》整合了他对文学、文化的深刻思考,展现出独特的学术视角。《杂览主义》收录的随笔,涵盖文化、历史、社会等多个方面,彰显他广泛的学术兴趣和敏锐的洞察力。而在“人文精神”大讨论中,他发表的《“人文精神”的真实含义》,深入剖析人文精神内涵,在文化界激起热烈反响。
2008年12月,年仅44岁的A君出任中央党校副校长,步入副部级领导岗位。即便身居高位,他依然保持学者本色,用学理分析问题,与党的重大理论紧密结合。他常说“讲话不能讲满,要留有余地”,这体现出他作为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在分管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时,他积极参与青年教师读书会,分享自己对政治学领域的学理思考,以独特的见地吸引着年轻教师。
从乡村少年到学界翘楚,再到重要领导岗位,A君在青春岁月里,怀揣对知识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在学术与从政道路上稳步前行,以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谱写着一曲激昂的青春与奋斗之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