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彼岸《心经》》这本书想象宇宙的世界

2022-09-26  本文已影响0人  简简单丹

        昨天看了贤宗法师写的心经这本书,读起来真的很舒服,会让人内心豁然开朗。书中讲心经真的是讲得非常的独到。不只让人想透宇宙的运行规律,还会让人内心归于宁静,用一种万事随缘的心态来生活。

        书中讲幸福就是从生死的高度来反思人生,从而积极进取。一念清净,幸福就无时不在;一念计较,痛苦马上纷至沓来。

        当内心清净时,身体的功能便会次第开启,你将会得到完全不同的体验。《文心雕龙》所谓“寂然凝虑,思接千载;巧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间,卷舒风云之色。”这种突破时空限制的兴会体验只有身心同在,极度宁静的状态下才能够达到。

        能够点燃心中怒火的对境就是产生嗔恨的因,是人生的弱点,也是修行的起点。几个语词,一句话,为什么对有些人来说只不过平常的话语而已,到了你这里就成为禁忌,成为侮辱性的言辞呢?比如说,一个刚刚做服务员的人会特别介意客人用轻蔑的语气喊他服务员, 一个家徒四壁的人会特别介意说他是穷光蛋,一个相貌丑陋的人会特别介意谈论相貌,一个教育背景薄弱的人会特别介意说他“没文化”。

        但是,富人不会在乎说他穷,美人不会在意说他丑,学者不会在意说他“没文化”。那个触动怒火的因,正是所缺乏的力量。因为缺乏,所以害怕。

        要时时刻刻不生嗔恨,最好的办法就是使自己成为一个内心充盈的人,不攀援,不计较,认清生气动怒的真相,认清语词的施行魔力,认清自己的本来面目,照见本地风光。

        通过书中的这段话, 我们可以知道,让一个人内心归于平静是多么的重要,当我们心静下来的时候,放下自我,从容的面对各种好和不好的言论并不为此动容,你就会发现自我开始慢慢的变得强大了。

      书中,还讲了因缘,在菩提树下悟到的“因缘所生法”,揭示出这个世界上没有不生不灭的真理,天地万物都迁流变化,不进则退,非升则降。每一个人都曾经年轻,曾经健康,曾经美丽,曾经精力充沛,然最后都难逃衰退一法,人生就是一个向死而生的过程,其中所展现的便是变化的规律。明白这个原理,一切结果都能坦然接受。若没有“省觉”,人生就会被名、利、财富、地位等等牵着走。欲壑难填,非常可怕。

        所谓因缘,就是万物顺其自然,比如有的人有时间去做一件事,去某一个地方,而另一个人没有时间,只能待在家里,两个人没有时间的交叉点相遇,就是没有缘份,再比如,每天无意中在电视上看到的收获也好,书中的觉悟也好,某些电视节目,你偶然看到了,并有所收获,看起来是机缘巧合,其实是自我修行顺其自然的结果,是上天让这个节目也好,书籍也好,是上天顺其自然的让你产生了某种成长和收获,就是因缘。因缘就是让自己顺其事物发展的规律,让它自然发生,就是我理解的顺其自然。

        时刻省觉自己“省觉”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也是佛教修行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心态。比如别人赞美我,别人奉承我,抑或别人侮辱我、诅咒我,我能不能及时省觉,用一种平静的心态看待这一切。

        当内心能够放下各种侮辱、诅咒的语言和心态,就是一种成长的心态,至少内心开始慢慢变得强大了。排除一切干拢,专心修行自己的内心,使自己的内心处于一种宁静的状态。

      书中也讲了正念和利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认识到这种思想,便应时刻省觉自己。儒家强调“守中”,教人应时变化、执两用中,这是非常有道理的思想原则;又教“吾日三省吾身”,这都是及时省觉自己,保持中和的要求。能够时时省觉自己,突破财、色、名、食、睡这些贪欲,便不再会迷失自己,人生的层次也会大不相同。

        我有一位弟子,是上海一家担保公司的副总,一年以后升迁为公司总裁,五年之内连升三级。他平常的生活是怎样的呢?每天晨起开始诵读《金刚经》,工作结束后就回家陪儿子跑步,绝不应酬。很多中小企业想尽办法请他吃饭,他从来不去,只是秉公办事。因此,他的生活一直以来都很平静,很快乐。只要站在正确、正直的角度来为人处世,坦坦荡荡,绝无偏私结党,升迁与应酬可以毫不相关。

        佛教所说的“利他”就是指众生为成佛而在修行过程中一切身口意净业的总和。换言之,修行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利他的过程。做企业也是如此,如果产品能够使客户得到真正受用,做企业的过程也就是利他的过程,企业也才能够真正长盛不衰。家庭也要用“利他”的思维来精心经营。

        为什么有的家庭其乐融融,而有的却纷争不断呢?如果家庭成员之间人人自私,只是为自己的利益而生活,何来幸福美满?如果每一个人都只希望别人来服务他,那么家人之间就会充满怨怼;反之,如果人人都愿意奉献自己的一点力量去关心家人,这个家庭就如在天堂中一般。

        正念和利他的思想,可以更好的使更多的人的工作和家庭能够保持一种和谐的状态,工作中有正念,可以使工作关系和工作发展,向着良性良好的状态去发展,工作上利他,就是对社会有正能量的输入,而家庭上的利他,可以使家庭成员有一种和谐的和良好的关系。

        书中也讲了关于对宇宙一切事物的看法,人类所认识的世界只是真相的冰山一角。在这里,并不是言之凿凿地对大家说,人死后一定有灵魂,一定有来生。但是我们可以更加开放地看待这个世界,看待生命的种种可能性。若能敬信因果,心的格局也就能被彻底打开。格局是什么?即“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心既能朗见宇宙之浩瀚,亦能发秋毫之杳然,这就是“格局”。

        天文学上有一个演示,叫做“神奇的宇宙”。这个实验展示了当将一片树叶无限放大而又再放大时,其中所见的世界非常惊人,非常广大;而当将宇宙推远而又再推远时,所见无非混沌一片。这不就是《华严经》:“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境界吗?能以如此之格局来反观人生,生命便如电光火石一般微茫,又如江河湖海一般博大。那么,为何要有我执,为何要有悲怆呢?

        没有这种格局,便会被诸多杂事所牵引,一点点小事都会在心中造成巨大的波澜。别人夸奖一句,就会马上欣然自得;别人诅咒一句,就会马上暴跳如雷。心中的格局会决定人生的快乐与否,也会决定事业的成功与否。

        一块肥沃的土地既是参天大树生长的所在,又是蛇虫鼠蚁的家园。如果总想以拔除杂物的心态处世,那么总是会不断受挫。客观地认识这个世界,它本来就是一个矛盾相互制衡的结合体。

        比如,所谓的纯净水,是将一切有害细菌全部清除后的产物,但在清除有害菌的过程中,有益的矿物也会同时被清除,因为它们是共生共荣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任何一样东西发展到了极点,就走向它的反面。

        因此,不要希望世界上有什么十全十美的人和事,也不要抱怨种种恶的东西给予的考验,因为正是“芳芜杂会”的世界才赋予了生命与情感,赋予一切宝爱或者唾弃的复杂情态。

        只有以一颗客观的心去面对世间百态,才能保持平静的心看待这一期生命。佛教所说的“因缘所生法”,也就是以智慧的心态来解读这个世间的万事万物,坦然面对事物的成住坏空,生命的生住异灭。在此过程中,便能发现人生的究竟智慧。

        这里说的宇宙很大,大到无穷,但是最后,又是混沌一片的, 树叶很小,在微观的世界里也同样很博大,这里说了一种大和小,有限和无限的一种辨证的思想,水至清则无鱼,水被净化了,同时有益细菌也就被净化了,好与坏,善与恶,对与错,都是一件事物或人客观存大的, 客观地认识这个世界,它本来就是一个矛盾相互制衡的结合体。

        我们可以在修行和反省中,不断净化自己,约束自己的缺点或恶,和周围的世界保和谐,但是也能够,接受这个世界所给予的伤害和恶意,外界的恶意和复杂,可以修行自己内心的强大,提高自己看透本质的能力,遵循因果的规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对任何事情,都能用客观存在和客观发展的心态来的看待。自然,很多大事小事,也就放下了。

        用宇宙的规律来观宇宙之心,是一种心我的放大,当心的格局大了,心也就放开了,心的宁静,在于在复杂和动心忍性中宁静,在痛苦和对外界的恶的客观心态的看透,强大自我的内心,心强大了,自我就强大了。客观的看待一切事物, 客观的让自己的心归于宁静。

        人生就是因缘观的一种印证。无数往哲先贤经过青年时的苦读,中年时的拼搏,晚年时的返璞归真,最终站在生与死的高度之上来反观人生时,发现无论曾经多么辉煌抑或多么落魄,曾经多么痛苦或多么快乐,曾经多么爱恋或者多么憎恨,曾经认为人生多么漫长或多么短暂,最终都只能承认人生不过是一个过程而已。逝者如斯,一去不返。当能够了解人生的这种根本性质,心就能安于当下,不纷驰、不困扰、不计较、不攀比,于是就能快乐而阳光地活着。

        这又是一种辨证思想,曾经多么辉煌就多么落魄,曾经多么痛苦,就多么快乐,人生就是一个内心体验的一个过程,人生就像事物发展的一个循环,生长期,发展期,成熟期,衰落期,如同自然界的落叶一样,生长,发展,成熟,衰落,正如那句话所说的,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叶观世界,一叶观人生。

        用平常心,去看待生活,生活像一杯白开水,用喜乐心,去看待生活,生活就像蜂蜜水,顺应内心的自然,平静的去看待生活,心就像小溪水一样清静,安于当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