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击太极拳

内家功夫--------从洗髓经、易筋经到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

2018-09-07  本文已影响0人  太极拳习练者

三、论太极推手

   世间练太极者,亦不在少数。宜知分别纯杂,以其味不同也。纯粹太极,其臂如绵裹铁,柔软沉重。推手之时,可以分辨。其拿人之时,手极轻而人不能过。其放人之时,如脱弹丸,迅疾干脆,毫不费力。被跌出者,但觉一动,而并不觉痛,已跌丈余外矣。其黏人之时,并不抓擒,轻轻黏住,即如胶而不能脱,使人两臂酸麻不可耐。此乃真太极拳也。若用大力按人推人,虽亦可制人,将人打出,然自己终未免吃力,受者亦觉得甚痛,虽打出亦不能干脆。反之,吾欲以力擒制太极拳能手,则如扑风捉影,处处落空。又如水上踩葫芦,终不得力。此乃真太极意也。

(介绍)如果不能习练出以心行气压缩旋转发力,而只是把肌肉紧张发力轻柔地使出,那依然是肌肉紧张发力,根本就无法达到太极拳混元劲力的效果。所以大家看到无论是公园里的推手,或是推手比赛中的推手,均是双方都不发力时就是划圈,一旦发力就是硬顶,最后以摔跤决出胜负。

为什么会硬顶?就是身体不通,不能吞化对手劲力也。只有以心行气压缩旋转才能够把身体练通。

“纯粹太极,其臂如绵裹铁,柔软沉重。推手之时,可以分辨。其拿人之时,手极轻而人不能过。其放人之时,如脱弹丸,迅疾干脆,毫不费力。被跌出者,但觉一动,而并不觉痛,已跌丈余外矣。其黏人之时,并不抓擒,轻轻黏住,即如胶而不能脱,使人两臂酸麻不可耐”,此段所写,就是涨筋腾膜、真气鼓荡的状态,力在皮毛之下,蓄发无形。

从杨澄浦先生的拳论中可以看出,杨氏太极拳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了单重的阴阳转换,单重则不能圆裆。这简单的一个改动,就前进了一大步,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太极拳!

       五,吴公藻太极拳论

吴公藻先生为吴鉴泉之子,吴鉴泉先生没有系统的拳论,就介绍吴公藻先生的拳论吧。

(原文)中定

伸屈开合之未发谓之中。寂然不动谓之定。心气清和。精神贯顶。不偏不倚。是为中定之气。亦道之本也。

(介绍)此中定之解释不全面。中者,心也,身之中(身之轴),心意之中,六合之中,内外之中也。定,非寂然不动,寂然不动乃是静,非定也!定者,一气之定,心意合一,内外合一,气贯一中,不偏不倚也。

中定,天地之间,唯我一中,一气归聚,万象叠发,凝神收身,以观外动也!

(原文)虚领顶劲

顶劲者。即顶头悬。头顶正直。腹内松净。气沉丹田。精神贯顶。如不倒翁。上轻下沉。又如水中浮漂。漂然不没之意。歌曰:神清气沉任自然。漂漂荡荡浪里攒。凭你风浪来推打。上轻下沉不倒颠。

(介绍)气沉丹田与腹内松净不是一对矛盾体。内家功夫的气沉丹田不是劲往腰腹使,腹部肌肉紧张鼓起,内家功夫的气沉丹田是能量传簇到丹田,而任何部位的肌肉紧张都是不可能生成能量传簇的,气沉丹田的了来自于以心行气驱动先天一气压缩尾闾催动会阴旋转而得,会阴旋转催丹田压缩,丹田压缩催带脉旋转,皆是能量传簇使然。在气沉丹田的过程中,腹内是松净的而不是紧张的。腹内松净,则上半身自然松沉,气沉丹田的河车运行拉动脊柱压缩旋转,将上下贯通之力传簇到玉枕百会,即为虚领顶劲,就是精神贯顶。

(原文)感觉

身有所感。心有所觉。有感必有应。一切动静皆为感。感则必有应。所应复为感。所感复有应。所以互生不已。感通之理。精义入微。以致用也。推手初步。专在摩练感觉。感觉灵敏。则变化精微。所以无穷也。

(介绍)内家功夫的劲力是“感觉”出来的,先让身体感觉压缩旋转的能量传簇;感觉出以心行气;感觉出以心行气形成的牵动周身的一根筋,这根筋从头顶到脚底,达于四肢;感觉出挺四梢、聚三心;感觉到对拉拔长身体如弓,百会到会阴之间的对拉拔长形成背弓,丹田到涌泉的对拉拔长形成腿弓,肩井到劳宫的对拉拔长形成臂弓;感觉到涨筋腾膜、真气鼓荡等等,甚至能够感觉到对手的气场能量,所有这些,无不是身体的感觉,心的控制。心身之间的感应,就是以心行气。-

(原文)听劲

听之谓权。即权其轻重也。在推手为侦察敌情。听之於心。凝之於耳。行之於气。运之於手。所谓以心行意。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听而後发。听劲要准确灵敏。随其伸。就其屈。乃能进退自如。

(介绍)许多人以为听劲懂劲是大脑意识对于推手的劲力的感觉而形成的一种状态,即依然以为是大脑意识做到的听劲懂劲。

听劲懂劲,是对自身与对手之间能量的阴阳转换,身体习练不出阴阳转换,身体不通,永远也不可能会听劲懂劲。听之於心,行之於气,运之於手,大家谨记!

不要把听劲单纯地理解为听对手劲力,听劲的绝大部分功力其实是来源于听己劲的,听己劲就是把身体练通,身体通了,成为能量的导体,就自然懂劲了。

“以心行意。以意行气。以气运身。”,从这句话中,大家是不是更理解了意的意思,心行意,意行气,气运身。心生意,心行意,此意为体意也,非为大脑意识。

(原文)问答

我有所问。彼有所答。一问一答。则生动静。既有动静。虚实分明。在推手则以意探之。以劲问之。俟其答复。再听其虚实。若问而不答。则可进而击之。若有所答。则须听其动静之缓急。及进退之方向。始能辨其虚实也。

(介绍)此段还是写的听劲懂劲,听劲是在反观内照、外观敌人之后的进一步的知己知彼的方法。实战中听劲懂劲只在接手后的一瞬间,接手就能够知道对手的虚实,接着就是打了。所以太极拳应者立仆。

(原文)虚实

兵不厌诈。以计胜人也。计者虚实之谓。拳术亦然。姿势,动作,用意,运劲。各有虚实。知虚实而善利用。虽虚为实。虽实犹虚。以实望虚。避实望虚。指上打下。声东击西。或先重而後轻。或先轻而後重。隐现无常。沉浮不定。使敌不知吾之虚实。而吾处处求敌之虚实。彼实则避之。彼虚则望之。随机应变。听其劲。观其动。得其机。攻其势。如医者视病而投药。必先诊其脉。观其色。察其声问其症。故曰。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也。

(介绍)虚实不只在接敌对敌之间,也在自身能量的虚实转换以得到无穷之劲力也。虚实除了指敌情的虚实和我攻击方法的虚实以外,主要指能量的虚实转换,即自身能量与对手能量之间的阴阳转换。虚接实吞,以虚手接触敌人劲力后,如果敌人劲力在进,则我由虚转换为实的压缩旋转的下行能量吞入对手劲力;如果以虚接敌后敌人劲力后撤,则我也转换为实的上下贯通之力打击对手。太极拳用八劲沾连粘随,使用的都是吞吐之术。

(原文)量敌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是故整军行旅之初。当先审己量敌。而计其胜负之情也。诚哉斯言。胜负之机。在知与不知耳。拳虽小道。其理亦然。以己之短。当人之长。谓之失计。以己之长。当人之短。谓之得计。取胜之道。在得失之间。故量敌最关重要也。太极拳之所谓问答。即问其动静。目的在听其劲之方向与重心。即侦察敌情之意。所谓量敌也。彼我在未进行攻击以前。吾应以静待动。以逸待劳。毫无成见。彼未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贵在彼我相交一动之间。即知其虚实而应付之。此均由於感觉。听劲,虚实,问答,量敌,而来。学者应注意致力焉。

(介绍)量敌之功夫来源于自身五行的反观内照,在对自身能量传簇有细致入微的了解之下,只看敌人外形动作就能够知道敌人的功夫高低,就心中有数了。

(原文)机智

机者。阴阳未分。虚无缈茫。谓之机。先机之谓也。即是无声无臭。无形无象。在应用时。是未有动静。未成姿势。是无机会也。工夫高者。皆能知机。能知机。能造势。所谓无中生有。乘机而动。下者。不知机。故不得势。所谓先知先觉。後知後觉。不知不觉。此为吾道之三大境界。凡属吾门。一经推手。自然领会。彼我之高下。无须相角胜负。譬如围棋。高者每下一子。皆有用意。眼光远大。着不虚发。气俱联贯。而占局势。其胜负之情已定。下者。眼光浅近。心无成竹。不得先手。随人摆脱。而自顾不暇。其必败也已知。推手之理亦然。高者。心气沉静。姿态大雅。逆来顺受。运用自如。下者。进则无门。退则无路。攻之不可。守之无术。此即知机与不知机之分耳。

(介绍)“无中生有。乘机而动”这就是太极拳的敌人不动我就让你动,你动了就有劲力的缝隙了,太极拳打的就是缝。沾连粘随除了是舍己从人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无中生有,乘机而动。即沾连粘随使用的是八劲吞吐,敌不动我就棚敌、冽敌、挤敌、捋敌,找出敌人的缝隙。

太极拳总是阴阳转换的,阴阳转换就意味着随时根据自身与对手的劲力而相应调整变化,转换调整的方法就是吞吐,吞吐的表象为刚柔,敌刚我就柔,敌柔我就刚,敌进我就吞,敌退我就吐,这种自身劲力与对手劲力的阴阳转换使得太极拳永远占据先机先势。

“彼我之高下。无须相角胜负”,这就是内家拳的玄妙所在,周身之功夫均会在手上体现,双方一接手就已知胜负了。倒是功夫越浅薄的人,越不知天高地厚,非要以力相博,白受跌摔之苦。

“高者。心气沉静。姿态大雅。逆来顺受。运用自如”,如果是肌肉紧张发力,体内只能够发出肌肉紧张发力的单向能量,是不可能逆来顺受、运用自如、舍己从人的。推手时看似飘逸,发力则硬顶,就是没有习练会以心行气压缩旋转发力的原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