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毕业季,因为有你!

【天光学术】从业以来发表60篇论文的老编辑谈写作经验

2018-11-04  本文已影响1人  天光学术论

论文写作属于应用写作的范畴,既然如此,就一定要与应用挂钩。

本人是搞图书质检工作的,对此深有体会。经常结合工作实际琢磨琢磨写论文的事,可以培养发现、探求问题的意识,提高对书稿中各类差错的敏感性,这应该是质检工作的最高境界;也可以这样理解:如果不把个人的思考、总结和寻根究底的精神用文字体现出来并加以固化,就不能算作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因为工作毕竟有个水平需要不断提高的问题

有一个事例也许可以对此做以辅证,曾获得南京市“首席技师”称号的孙同根对做好本职工作的最大体会是写论文。他认为只有写论文,才能逼着自己在理论上消化、梳理和总结、提高。

写论文好处多多,接下来就是如何写的问题。既然是写,首先就要用语言文字表述,就要涉及语法、语言修辞、逻辑运用等,这就要求我们多掌握些语文知识。另外,常听有人说,我不是不想写,就是不知道写什么,没的可写。这样的说法很有代表性,说明论文写作的关键一点是必须有内容,即写论文必须先解决好素材的问题。素材哪里来?笔者体会到素材来自于日常的工作,来自于遇到的问题,来自于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但是如何才能把握住素材并使之文字化、怎样做才能更加有效呢?本人比较倾向于几个“随”字,即随时、随意、随手和随心,这是因为我们日常有较多的工作任务需要去完成,不可能有太多的整块儿时间用于写论文,“专”字不适合我们,因此只能体现在“随”字上了。

随时没有时间和行文规范的限制,有感而发时就随时记录下来,就像林语堂鼓励女儿的那样:“平时想到什么,看到什么,就写什么,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来”,不一定很系统,留在纸面上就行,待以后再有目的地进行归纳、整理。有想法就记,有词语就用,不要怕琐碎,总之它们都是我们要写的论文这道“菜”中的“原料”,都会派上用场的。

随意

不需考虑什么论点、论据、论证,把想说的话写清楚就行。如果还没想好它说明了什么,但却让你有所触动,不吐不快,不需要找出什么理论做依据;只管先记下来就可以了。

随手往往突发的好想法和灵感稍纵即逝,这就需要及时地捕捉并记录下来,若事后再去追忆,很有可能就是徒劳的了,不得不引为憾事。身上随时要带有笔和纸(现在直接用手机记下就更方便了),有灵感时随手记录下来,就可以避免出现这种遗憾。日积月累,也许就会取得“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连自己也会感到惊奇的效果。

随心一是随心所欲、率性而为,不必拘泥于格式;二是笔要随脑,笔要随思,不因感悟少或小而弃之,也不因嫌记之麻烦而废之。要坚持有感即录,有感必录。

相信这四个“随”字对有写作需求或写作爱好者还是很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至少本人体会是这样的。还有几点经验之谈算作对写作的具体应用吧:

1. 写论文与做人一样,切记不要做“孤家寡人”。不要闭门写作,要多看别人的大作,向人家学习,善于从中得到启迪,有所借鉴,以获得灵感,“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他的本领就大了”。

2. 注意虚心向有丰富写作经验的人求教,请他们指点迷津,这样就会使自己论文的写作少走弯路、缩短摸索期,进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要使用具有自己风格的朴素语言行文,让别人感到具有可读性,切忌使用官话、套话,也不要对他人的东西照抄不误,借鉴一定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

4. 论文所述一定是自己对问题思考结果的照录,切忌是对别人成果的二次加工或者是大组合,用林语堂的话说就是“要紧的是个‘真’字”。

5.论文的标题不应大得无边,既使别人感到吓人又使自己不易把握,如“怎样做好编辑(校对)工作”这样的题目就很大、很笼统,很难写好。标题应该简洁扣题,能起到对内文画龙点睛的作用就行。

6. 要明确撰文的目的,想要说明什么问题,想要解决什么问题。切忌列豆腐账、就事论事,要做深度思考,突出主题。不但要提出问题,还要做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的分析、论证,更要给出自己对问题的解决方案,因为提出问题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才是论文之根本。

7. 在论文的筹写阶段,思维可以活跃发散,为的是找出可写的题目和内容。一旦题目确定之后,就要静下心来不逾矩,严控自己的思路,要对欲表达的中心思想“咬定青山不放松”,思维要丝丝相扣,不可信马由缰地时不时“环顾左右而言他”,而这一切都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那种上下文缺乏衔接、让人不知所云的发散言语就是由思维一直比较散乱所致的。这可以打个比方形容一下: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挖好的水沟,所表述的语言是来水。很显然,来水应该被引入到水沟中顺流,而不能让它不入沟地乱流。

如有一篇要论述编校人员文化素质的论文的引言是这样写的:

当前,出版体制改革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伴随着改革,有大批的青年编校人员充实到出版队伍中,不断改善出版队伍的年龄结构,完善出版队伍的知识结构。

在青年编校人员从事出版工作所需要具备的素质中,文化素质是很重要的素质,我认为它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知识广博和博中求专。

可以看得出来,前段说了由于体制改革,完善了出版队伍的知识结构,然后却又另起炉灶,说编校人员需要具备的文化素质要如何如何。至于为什么,二者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则没有交代,这就显得上下文脱节,没有连带关系想说的话很多,但没能理清条理,因此也就显得缺乏逻辑性。

如果注意到这些问题,可能这样写就好一些:

当前,我国的出版体制改革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随之而来的是对出版从业人员文化素质的更高要求,这就逼迫着出版人,尤其是青年人要自我努力以适应要求。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就是要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努力拓宽知识面。对编校者而言,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知识广博和博中求专。

用不着分两段叙述,用意同样也交代清楚了。

8.积累素材很重要。不但指把平时学习所得或对自己有用的材料及时收集起来,更指随时把稿件中对自己有所启迪的内容或者是较典型的差错记下来,正可谓“正反”两方面的素材都有用。只有先“漫无边际”,之后才有可能做到“有的放矢”。要想做出论文这道“菜”,必须先储备足够用的“原料”。

9. 与学习要讲求效率、效果一样,写论文也要利用好自己的生物钟,随时抓住自己的兴奋点,不要错过思维的活跃阶段。往往不是说要写论文了,任何时候坐下来拿起笔都会“文思泉涌、出‘笔’成章”了,这种情形不太可能出现,因为钱锺书先生就曾写道:“我们常把自己的写作冲动误认为自己的写作才能,自以为要写就意味着会写。”。

10. 初次脱稿的论文,只能算做“半成品”或“初级产品”,只有经过不断修改、完善,才能成为“成品”

11. 没必要有自卑感,要自信,把自己较满意的论文投出去争取发表,因为发表也是一种成功的标志,可以使自己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做了就会自生动力,促使自己对文章精益求精,这绝对是个写作水平再提高的有效途径,应该主动尝试;刚开始时可以“只管耕耘,不问收获”,通过不断总结经验,一定会有所成功的。

12. 写论文着实是一件实践性极强的活动,要想达到“文思泉涌”的效果,就要靠对问题的思维以形成对事物的看法,而这需要日常的训练。靠谁来训练呢?最现实的方法莫过于自我训练,具体来说就是在平时养成思维的习惯,从小的话题写起,无论是写总结、打报告,还是起草信函、各种材料等,就是发短信、写微信也要认真对待,把它们都当做论文来写,绝不敷衍了事,更不能糊弄。只要注意从点滴做起,坚持不懈,养成习惯,就一定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总之,写论文也是一个“熟练工种”,也有一个熟练过程,需要常思常写常练并养成习惯。相信掌握了四个“随”字,就不愁没有素材,也就不会有“不知写什么”的感叹了;掌握一些写作原则,就更趋于成功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