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

脑神经科学家眼里的快乐

2018-03-24  本文已影响0人  火星人1043

快乐,在今天这个物质丰富的世界里是极其廉价的:设计电子游戏的人非常明白怎么让人快乐,他们会不断设计出翻陈出新的游戏,让你乐此不疲一直玩下去;微博、视频也是这样,用无数新鲜刺激,吸引眼球的内容让你欲罢不能;人手一部的手机,平均每人每天要看150次;数学家按照行为设计学设计的赌博机器,变着花样奖励吸引着你.......这些密集度比真实日常生活高太多的刺激,没有人能抵抗这种快乐的吸引。可是这种快乐又往往是短暂的,还伴随着浪费时间与失落感。

从古至今,文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佛学家,甚至经济学家都对快乐有过不同的描述和解释。今天,我们看看脑神经科学家是如何从快乐机制的底层原理来谈论快乐的。因为,科学方法,是获取知识“最不坏”的方法。

西北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英迪拉·拉曼 (Indira M. Raman)3月15日在鹦鹉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叫《不快乐是口感清洁剂》(Unhappiness Is a Palate-Cleanser:Why it’s impossible to always be happy),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说明了为什么快乐总是短暂的。

一,快乐机制的底层原理

对神经科学家来说,大脑要做的就是三件事:接收信息、分析信息、采取行动。这三个步骤都是由神经元控制。拉曼这篇研究综述最出人意料的地方就是,限制快乐的,居然是发生在接收信息这一步。

所谓接收信息,就是要把外界的诸如声音、光、电、触觉这些物理信号变成大脑能理解的电讯号。这件事是由所谓“转导蛋白质”干的。转导蛋白质在接收到外界的物理信号之后,会形成一个“离子通道”,带电离子的运动形成电讯号,然后大脑神经元就接收这个电讯号。 关键就在于,离子通道对外界刺激的响应,并不是由外界刺激的强度所决定的 —— 而是由外界刺激强度的*改变*所决定的。 也就是说,哪怕这个刺激比较大,只要它一直存在,离子通道也会慢慢关闭。只有当刺激发生改变,比如突然间加强,或者从无到有,离子通道才会产生响应。

说到这里,就不难理解特朗普和希拉里争得头破血流的总统宝座,在连任四届的罗斯福眼里,就如同那个一连吃了三个三明治之后的记者,对第四个味同嚼蜡的感觉了。同样,当刘强东说他不知道他老婆漂不漂亮的时候,他说的是实话。因为,他相关接收老婆漂亮信息的离子通道已经关闭,大脑无法接收到信息了。

脑神经科学家眼里的快乐

研究人员训练老鼠,让老鼠完成一些任务,就给它们食物作为奖励。一开始老鼠都是给吃的就干活,后来就发现一般的食物已经不能让老鼠努力工作了,得给好吃的食物才行。

但是研究者也做了一个任何人都能想到的变化。如果先把老鼠饿上一段时间,它还会不会挑食呢?不会。只要老鼠足够饿,它就愿意为任何食物而努力工作。 其实这个道理还是离子通道对刺激的变化做出的反应。从有食物到有更好吃的食物,这是一种变化。从不给食物到有食物,这也是一种变化。所以感受快乐的方法一共有两种 ——

1. 追求多样性。新奇的、不一样的刺激会让我们快乐。

2. 追求间隔性。间隔一段时间,我们大部分时间是不快乐的,但也正因为有了中间这些不快乐,你才会感到快乐。

二,制造和调控属于你的长久快乐

快乐总是短暂的,这是自然选择的设定。只有让你得不到长久的快乐,你才永远有动力去寻找快乐,你才能一直为了生存和传播基因而努力奋斗。

欲望不实现就痛苦,欲望实现了就无聊。只有刚刚实现后那短暂的时期是幸福快乐的。所以幸福快乐必然是短暂的,痛苦和无聊才是生活的常态。这是我们的欲望决定的。

从脑神经科学家的研究结果,我们应该怎么制造和调控属于自己的快乐呢?先说说间隔

(一)主动的间隔

我的同事和朋友们都很惊讶,为什么我每次能跟家里打电话一聊就是好几个小时,最长的记录是三个多小时。他们非常好奇,”每次都聊些什么呢?”

“其实99.99%都是废话,90%都是上次聊过的内容。”

 “那你是有多久没跟家里联系了呢?半年?一年?”

“一般隔两三个星期吧。” “不觉得无聊吗?”

“很奇怪,上次说过的那些废话,隔一段时间再唠叨一遍,不仅不啰嗦,还是很有意思。”

而能把间隔这个原理用得炉火纯青的,还属跟我一起长大的“小魔王”。他每隔一段时间就“教训”我一顿,连续不中断地在电话里“训斥”我一个多小时,都不带打草稿的,丝毫不担心越洋电话费。每次把我训得半哭状态,他才罢休。

最后连我母后都看不下去了,“你咋越来越笨了呢,怎么能被人天天这么教训呢?” “也不是天天,隔了几个月,好像也没那么讨厌了......”我十分没骨气地回答。 母后作出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作罢,然后哈哈大笑。

我们家这种独有的快乐秘籍都拜我父皇所赐。小时候,无论多好吃的东西,父皇从来不宠溺地多给一点儿。记得有一次妈妈做了一盘粉蒸排骨特别好吃,我们比平时多吃了两碗米饭,并央求妈妈每天都做。妈妈笑着答应了,可是爸爸马上阻止:这道菜以后每月最多一次,分量不能超过今天。越是稀有的东西他们才会更盼着吃饭,如果每天都是同样一道菜,再好吃也会腻的。

感谢我们那慈爱的母亲和严肃又充满智慧的父亲,让不满十岁的小吃货们从小就知道了稀缺,知道了间隔的含义。直到今天,我们都念念不忘妈妈那永远吃不腻的粉蒸排骨。

小吃货长大以后,也如法炮制。如今,无论多喜欢的美食和餐厅,只有在完成某项艰巨的工作,或者经过长时间枯燥的准备通过某个考试,或者健身有点成效后,我才放肆地炫耀美食。而在完成任务之前,为了减少诱惑,我干脆杜绝那些心爱之物。我知道,属于我的,最终一定会回到我身边。而且,因为克制,它们更显弥足珍贵,更值得我倍加珍惜。因为按照科斯定律,谁用得好就归谁。有价值的资源,不管一开始它的产权谁属,最后这项资源都会流动到最善于利用它,最大化利用其价值的人手里。

物如此,人亦如此。我有个叔叔曾经跟我抱怨说,你阿姨最近好像进入更年期了,从早到晚抱怨个不停,跟火药库一样。叔叔是父亲多年的朋友,自从我背井离乡来这个城市,就一直把我当亲闺女一样。

我听完,二话没说,就约阿姨来我家小住。那段时间我们公司在举办烘焙活动,公司发原材料,教配方,然后回家自己烤曲奇。我和阿姨两人忙得不亦乐乎,在朋友圈到处秀战利品。不到一个礼拜,叔叔开始坐不住了,不停问我们活动什么时候结束,什么时候来接阿姨回家。我忍不住揶揄他,怎么不怕唠叨了啊。叔叔一脸无奈地说,唠叨习惯了,没有反而不舒服了。几天后,叔叔高高兴兴把阿姨接回去了。

成功的感情关系里,爱情是一定会转化成亲情的。一个身体再性感,展开后翻来覆去看也就两个平方米,互相失去兴趣是正常的规律。而当两个人最终过起日子来,“也就那么回事”,不光平淡得“就那么回事”,而且极其琐碎。在这碎碎念的日子了,克制“坏情绪”的间隔,控制“好情绪”的过度使用。既不会动不动惊涛骇浪,也不会暴殄天物,人生才会走得更远,生命之河才会源远流长,而且处处是风景。也难怪,神仙眷侣总是令人艳羡,因为,他们经历了时间的磨合和岁月的沉淀。

说完间隔,再说说多样性。

(二)有深度的多样性

文章开头引用的电子游戏,微信,微博等等电子化、工业化的刺激确实起到了满足多样性刺激的效果,可是这种多样性是非常浅层次的,带来的快乐,不仅稍纵即逝,随即带来更多的是疲惫和空虚。 而且这种被多样性吸引更多的是“被”吸引。即使换成主动,倘若蜻蜓点水,朝三暮四,带来的也是疲惫不堪。因此,我们就要在“深度”上下功夫了。

一个朋友,某个项目合作时候认识的。刚开始,他递给我一张名片,我对名片后面一长串的称呼不以为然。我总认为,但凡后面跟着一大堆高大上名称的,都有挂牌虚职的嫌疑。可他却是个例外。

有次我到他的国家出差,因为前天晚上忘记预约出租车,一大早又叫不上车。我便向他求助,他压低声音说,我在开会呢,同美国同事的早会。我一时没反应过来,虽然跨国公司因为时差,早晚甚至通宵开会都很正常,不过此君早晨6点就投入工作了,着实让我吃惊。因为几个小时之前,他还发照片,在酒吧谱曲嗨皮呢。那个豪放不羁的吉他手,跟办公司一身正装的严肃面孔,实在是不搭边界。拼命工作,不要命地玩,说的就是这种人吧。

几个月之后,在那个著名的“凌晨四点的图书馆”里,他一边抱怨平时工作太忙,几乎没有时间阅读教授布置的一大堆材料,一边哭诉财务知识简直就是天书一般枯燥。我一边安抚,一边帮忙整理出一些要点,帮他复习。可是几周之后,这厮居然在脸书上大晒特晒那近乎满分的考卷。我看到后,刚喝的一口水差点没喷出来。

随后的圣诞节,这厮又兴致勃勃晒出全家人一起滑雪的照片。我愤愤不平地质问,您刚刚闭关进修半个月,这会又休假三周,公司对您也太慷慨了吧。可人家一脸委屈:当初公司“央求”我加入的时候,主动承诺给我的条件......

——央——求——,注意,是“央求”,公司主动“奉上”给他的!我除了无语,就是想重新投胎,无论来世化身何种物种,不跟这种人做同类!

过完春节,这厮又开始准备马拉松了,他设定的冲刺时间:2小时40分钟跑完全程。要知道我等跑马者,目标只有一个:跑完即胜利。我默默祝福着他成功,而且知道他一定会完成目标。

他永远是那么热情洋溢,精力充沛,永远那么快乐,而快乐得让人又嫉妒不起来。因为我知道他有多全力以赴地付出,而他的成就,随便挑一个,我蜕三层皮也不一定能办到。

多样性,不在于数量的“”,而在于深度的“”。你每前进一步,离你的认知极限越近,离未知的边界越近,就会不断有新的刺激,新的收获。做学问,搞科研,做企业,都是越深越好。

甚至有天,当你驻马长江,发现四周竟荒芜一人。是的,你会要一个人孤独地走很久很久,那些来自于周围环境的挑战,最后变成了自己对自己的挑战。

无间道

就像《无间道》所说的,

我们都在不断赶路忘记了出路

在失望中追求偶尔的满足

我们都在梦中解脱清醒的苦

流浪在灯火阑珊处

而每进一寸,就会有一寸的快乐。这就是为什么对有使命感的人来说工作才是最大的快乐。 所以我们的快乐调控策略就是,浅的东西用间隔,而深的东西自带多样性

愿你的生活,既有那些碎碎念的小确幸,又有热血沸腾的大使命,不枉来人间走此一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