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一日一花一诗文化

秋天赏菊最佳时

2018-10-01  本文已影响61人  榆木斋

枯木

菊花,开封市市花。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及文化中,梅、兰、竹、菊合称四君子。菊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在中国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中国菊花传入欧洲,约在明末清初。中国人极爱菊花,从宋朝起民间就有一年一度的菊花盛会。菊花有很多类,按照开花期分为夏菊(6-8月)、秋菊(9-11月)、寒菊(12-1月)。

中国古代又称菊花为“节花”和“女华”等。又因其花开于晚秋和具有浓香故有“晚艳”、“冷香”之雅称。菊花历来被视为高风亮节、傲霜清雅的象征,代表着名士的斯文与友情的真诚。

采菊东篱下

历朝历代关于菊花的诗词歌赋很多,最著名的是菊花花神晋朝陶渊明(352年—427年),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陶侃。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

晋.陶渊明《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满城尽带黄金甲

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作为落地举子,怀才不遇,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俗套,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还有另外一首非常著名的咏菊诗,还被搬上了荧幕,虽然情节狗血,但是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其影响。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的这首诗托物言志,借咏菊以抒抱负,境界瑰丽,气魄恢宏,气格刚劲雄迈,不同凡响,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那身披甲胄,手擎长剑,气冲霄汉的千古英雄形象。

苏轼因菊“负荆请罪”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与苏东坡(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都是唐宋八大家,他们同朝为官,都是宋朝大才子。苏东坡天资高妙,过目成诵,出口成章,有李太白之风流,曹子建之敏捷。官拜翰林学士之后,在宰相王安石门下任职。王安石爱慕其才,十分器重。苏东坡却自恃聪明,颇多讥诮。

王安石因作《字说》,一字解作一义,偶然谈到东坡的“坡”字,王安石说“‘坡’字从土从皮,所以坡仍土之皮也。”苏东坡取笑道:“按您老的说法,‘滑’字乃水之骨也。”王安石接着说:“‘鲵’字从鱼从儿,合为鱼子。四马为驷,天虫为蚕。古人制字,并非没有意义的。”苏东坡拱手道:“鸠字九鸟,你老是否知道可有典故?”王安石以为真,欣然请教。苏东坡得意地笑道:“《毛诗》云:鸣鸠在桑,其子七兮。连娘带爷,共是九个。”王安石听罢,十分讨厌他的轻薄,于是将苏东坡贬到湖洲当剌史。

苏东坡在湖州三年,回京拜见。恰逢王安石睡觉,因在书房等候,偶见砚台下有一未完诗稿《咏菊》。苏东坡拿起来念了一遍: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笑这两句诗是江郎才尽。他认为一年四季,风各有名:春天为和风,夏天为薰风,秋天为金风,冬天为朔风。这诗首句说西风,西方属金,金风行秋令也。那金风一起,梧叶飘黄,群芳零落。第二句说的黄花即菊花。此花开于深秋,其性属火,敢与秋霜鏖战,最能耐久。随你老来焦干枯烂,并不落瓣。说个“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错误了?苏东坡兴之所发,不能自己,举笔舐墨,依韵续诗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写罢,苏东坡愧心复萌。又怕见面尴尬,随托词离去。不多时,王安石走进东书房,看到诗稿,问明情由,认出苏东坡的笔迹,口中不语,心下踌躇:“苏东坡这个人,虽然屡遭挫折,轻薄之性仍然不改。屈原的《离骚》上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他不承认自己学疏才浅,反倒来讥笑老夫!明日早朝,奏过天子,将他削职为民。”又想:“且慢,他原来并不晓得黄州菊花落瓣,也怪他不得!”随取湖广缺官登记册来看。发现只有黄州府缺少一个团练副使。次日早朝,王丞相密奏天子,苏东坡才力不及,将他贬到黄州。天子准奏,百官听命,唯有苏东坡心中不服,认为是王安石因改诗一事公报私仇。没奈何,也只得谢恩从命。

次日,苏东坡辞相离京,星夜赶至黄州。苏东坡在黄州与蜀客陈季常为友。不过登山玩水,饮酒赋诗,军务民情,秋毫无涉。光阴迅速,将及一载。重九一日,天气晴朗,苏东坡突然想起:“定惠院长曾送我菊花数种,栽于后园。今日何不去赏玩一番?”恰好陈季常来访,东坡大喜,便拉他同往后花园看菊。走到菊花架下,只见满地铺金,枝上全无一朵。惊得苏东坡目瞪口呆,半响无语。

陈季常问道:“子瞻见菊花落瓣,为何如此惊诧?”苏东坡道:“季常有所不知,平常见此花只是焦干枯烂,并不落瓣。去年我在王丞相府中,见他《咏菊》诗中写道:“‘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小弟只道老太师写错了,特地续二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却不知黄州菊花果然落瓣!老丞相贬我至黄州,原来是让我看看菊花!”陈季常笑道:“是啊!”苏东坡叹道:“当初小弟被贬,只以为是王丞相公报私仇。谁知他倒不错,我倒错了。今后我一定谦虚谨慎,不再轻易笑话别人。唉,真是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啊!”

后来,苏东坡为乱改菊花诗的事,专程到京,向王安石“负荆请罪”,认错道歉。二人共写菊花诗因此也流传至今。

遍身穿就黄金甲

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幼名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字国瑞,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曾经出家当过和尚。朱元璋有一首抄袭黄巢的咏菊诗也非常有名,二者对比,高下立出。

朱元璋《咏菊花》

百花发时我不发,

 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西风战一场,

遍身穿就黄金甲。

黄巢和朱元璋都是农民起义军领袖,而黄巢是落地秀才,可以说满腹才气,一肚子牢骚。举兵反唐,兴建大齐政权。朱元璋放牛郎出身,寺院混饭吃,机缘巧合,得于丈人支持,以致打下二百多年天下。

黄巢诗句押韵合辙,咏物言志,极具艺术风格,而朱元璋则是“薛蟠体”,没有艺术加工。但是,朱元璋的诗句充满杀气,凌厉压人,一个“吓”字,一个“就”字,表达了自信和舍我其谁的气势。黄巢则“透”字、“带”字虽然境界很高,气势凌厉、石破天惊 、走雷挟电,象一簇簇闪动着反抗精神的火焰,但是最后只是一时之举,最后不得不兵败自杀。

战地黄花分外香

开国伟人毛泽东也很喜欢菊花,经常嚼着吃。毛泽东曾经分析比较过黄巢诗句,他从菊花傲霜斗雪的品格中汲取了委运承化的人生智慧和乐观昂扬的博大襟怀,略带忧伤而又豁达乐观,显然又是另一番境界。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榆木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