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买了学区房的父母,为什么还焦虑?
今天的家长,被分为两种:
第一种,大部分买不起学区房,焦虑无比,不能入眠的家长,自责深重,自己无能,耽误了孩子的前程。
第二种,小部分买得起学区房,但还是焦虑无比,不能入眠的家长。有人说,买得起学区房,进了名校,这不都是人生赢家吗?干嘛还焦虑呢?这叫做,有钱人的焦虑,你不懂。
我有个朋友大王,就属于第二种。
大王经商多年,公司已经相当有规模了。最重要的是,他很有商业头脑。头几年,就买了二手的学区房,那时候一套要一百多万,大家都说他疯了。
可现在他的房子价值已经变成上千万了,更重要的是他儿子,可以名正言顺地进入名校,这才是当父母,最开心和骄傲的事情!
大王的儿子,很聪明,但是有点调皮。进了名校,大王以为,终于就算是站上队,一劳永逸了。
可是说实话,进去以后,傻眼了。
名校之所以是名校,不仅仅是老师教得好,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素质好,都是拼命的家长,培训出来拼命的孩子。
好学校,老师根本不需要管纪律讲规矩,上课听课回家写作业,都全凭自觉。学霸孩子,都趁机多深挖,可是他家公子就趁机偷懒。
全级好几百人,他儿子永远都是最后。连儿子自己,也觉得自己是一个问题,破罐子破摔,不思进取。
大王去学校找老师,老师给他拿出了一摞没有写地作业说:“你家孩子给我说,他十天也不一定能见到你一次,你让我们怎么管,我们只是老师不是父母。”
被一个比自己年轻二十岁的小老师当着面地训,大王气得鼻子都歪了。
可是又能怎么办?为人父母,我们怎么能够假人之手,移花接木?
我觉得,教育孩子就像农民伯伯在种植物。种到地里之后,浇水,施肥,除草,每一道工序都是一种陪伴,用多少心,出多少力,就会有多少收获,这还是往好里说。
在中文里,教育是有教和育,两个部分。
育,在我看来,指的是养育的部分。
要让孩子吃得饱,穿得暖,感受到爱,才能懂得爱,有教养,懂规则,才会人格完整,幸福安宁。
教指的是,为人父母,要教给孩子各种知识和各种技能。
现代社会发展出来的教育体系,让学校和老师担负一部分教的责任,但是父母才是教育孩子这个项目的总指挥和决定人。
由国家设定的全民教育系统,是经过甄选和设计,符合在这个社会中,大多数的儿童。可具体落实到自家的孩子,还要靠父母们精心的设计。
所以,虽然教育理论和流派各有不同,但是“陪伴”,却是所有教育理论的基础,没有陪伴,没有掌握,再好的理论和条件,都是纸上谈兵。
今天的父母,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一群孩子中,有所不同,那么只能亲力亲为。
找到自己孩子的优势与劣势,把那套通用的教育体系,柔软的改变成量身定制,这才是父母在学校之外,对于子女教育最重要的意义。
可说陪伴,又何容易?
作为一个有自己沉重工作和人生的二胎妈妈,我非常理解父母们的繁忙和疲惫。
首先,人生中有太多的身不由己,挣扎在社会中的成年人,根本毫无选择。
其次,虽然每个父母都非常热爱自己的孩子,但是根据每个人的个性和行为方式,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和孩子们愉快地相处。
譬如大王,他现在是有几百个人的公司,但是维持运转,保证开工资,继续发展,真的不容易。
很多时候,他觉得自己已经无力前行,但是还要匍匐前进,这就是中年人的狼狈,也是中年人的执着,痛并疲惫着。
每当大王累得像一条狗一样回家,真的鼓不起元气满满的耐心。
而且在他的世界里,他不知道什么叫做无条件地让步,所以和儿子一起相处时,超过15分钟,就会产生不愉快。
他无法接受,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道理,儿子居然不懂,这么大的问题,儿子居然看不到!
久而久之,每次见面的不愉快,凝结成了一种伤害,他很爱儿子,舍得把全世界都拼命赚来送给儿子,但是他不知道该如何与儿子相处。
对于儿子也一样,跟爸爸无法相处,儿子会下意识地犯错误,让爸爸生气,以此证明自己的存在感。
陪伴是教育中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对于大多数并没有专业研修过教育心理的父母,我们更需要一种可行的,能够操作的陪伴方式,帮助我们进入陪伴状态。
在教育中,拒绝陪伴是一种否定,但是不会陪伴却不是一种批判,而是一种需要解决的状况。
在我当了这么多年妈妈之后,我发现对于大王这类不知道如何表达的父母,陪伴最好有一个有趣味,无压力的主题,小批量,但是可以频率的持续。
一个趣味主题,可以吸引大人和孩子的注意力,但是主题不要有压力,如果主题是去学数学或者英语,孩子们都没有什么积极性可言。
找一个孩子们喜欢的,有故事性和趣味性的主题,和孩子们在一起度过一些愉悦的时光,这才是陪伴最起初和最坚实的基础。
愉悦可以缔结亲情,愉悦可以建立信任,愉悦产生爱,生气只能产生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