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路平•迎新小队精选作品专集🌷理事会·迎新班精选理事会·精选

读书 ‖ 再读《人生》,我选择原谅高加林

2021-11-26  本文已影响0人  蓝莓wei棒棒糖

推荐编辑:缕缕芳香

推荐理由:高加林是小说《人生》的主人公,本文作者对其人物形象的分析内容,令人读来别有一番味道。全文语句通顺,通俗易懂,具有真情实感。


路遥《人生》

      《人生》这本书起了一个很接地气,同时又很大的名字,因为人生这个命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去想的次数也越来越多,每次花费的时间也更多,即使有时候会无果而终,但是每次的“冥想”都会对枯燥的生活产生积极的意义。这本书就如同它的名字一样平凡而又引人深思。

一、《人生》简介

        主人公高加林在高中毕业后当上了一所民办小学的教师,虽然生活过得并不富裕,但加林对这个既能体现他的才能而又充满希望的职业感到满足。

      《人生》的故事就是从他被退回农村当农民开始:由于村书记高楼明的二儿子高中毕业找工作,因此将高加林挤兑下岗,一时间,从受人尊敬的人民教师,到下岗的无业游民,这巨大的身份落差让高加林在无数夜晚里迷茫、彷徨,但很幸运,他在苦涩的日子里中相遇了一个美好的女子——刘巧珍,她用她真挚的情感打动了高加林,让他失意的心得到了慰藉,他们也有过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

        然而,不久,高加林因为叔父回乡当官,走后门成为县里通讯组的记者。渐渐地,高加林觉得自己和巧珍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而此时高加林恰好遇见在县里当播音员的高中同学黄亚萍,两个年轻知识分子有共同崇高的理想,高加林也在纠结中放弃巧珍,选择了黄亚萍。

      本应该爱情事业双丰收,但好景不长:关系户的身份被揭露,高加林一下又沦落为了农村人,他与黄亚萍的爱情也走到了终点,黄亚萍无法放弃城市优渥的生活,昔日的恋人也已转嫁他人,人生似跌入了谷底……

二、回忆《人生》

      喜欢路遥的《人生》,因为书中有很多让人感怀的场景。

      就比如文章刚开头,高加林去城里卖白馍,一句“卖蒸馍啦…”的吆喝都喊不出,要先跑到没人的拐沟里试验喊叫几下,一下就让我想起自己大一跟室友出去发传单的经历:当时我跟室友站在人来人往的商场门口,怎么也拉不下脸上去请求别人为我们停留一会儿,其实我们都知道是自己的无知与所谓的自尊心在作祟,还有我们年轻人那种不经世事的软弱,总感觉别人在笑话我们…我们也跟高加林一样,躲到了旁边没人的地方商量对策,怎么说第一句话都要反复练习好几遍,本着“人不要脸,天下无敌”的心态,我们迈出了第一步,发出了第一张传单。

      有了第一次,后面就很顺利了,我们很快就发完传单,一起回家的路上,嘉陵江畔的晚风打在脸上,脚步都是轻飘飘的。现在想起来,也没有什么,反而是一种成长和一份难得的回忆。其实现在每次讲课之前,自己又何尝不是跟高加林一样:找个没人的地方讲一遍又一遍......

从一个身份到另一个身份的“不情愿”的转换,总是伴随着如此痛苦,只不过你觉得困难的事大多数心理作用在作祟,勇敢迈出第一步,往后就会一马平川。

三、畅谈《人生》

      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是在高二语文课堂上,语文老师声情并茂地给我们讲述了这本书的梗概,我记得很清楚,老师讲到高加林和刘巧珍在桥上分手时,刘巧珍说出自己配不上高加林,哽咽难言,把手绢塞进自己的嘴里的场景。同学们泪眼婆娑,而后咬牙切齿,大骂着高加林是陈世美,心疼着巧珍的善良、隐忍。

      大一时室友在寝室看人生的电影,我去图书馆借回这本书,彻夜读完,百般感慨。那时,懵懵懂懂,但也大概明白了男女感情是怎么回事,和室友在寝室讨论,我当时就问室友:“一个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你选择谁?”我想,如果我是高加林,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刘巧珍,找个爱自己的,不好吗?于是,替高加林感到无比的惋惜,那个星期逢人就骂高加林傻蛋。

      如今,我再次翻开《人生》这本书,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人生就是这样,常常在"底部"挣扎是非常痛苦的,而当你摆脱"底部",进身中段,是不想再回去的。在中国当时的那个社会,高加林生来就身居底层,是非常痛苦的,他是农民,依附于土地,他要离开土地,也非常的困难,他渴望离开农村,渴望摆脱土地,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可以是通过教育,或者是别的途径。

        我不想简单的去评价高加林选择的对错,很多时候,我们对小说中的人物都不能正确的看待,我们以为我们是在对他们进行道德判断,事实上却是一种情感判断。古往今来,很多的农村女孩都被塑造成善良、朴实、勤劳的形象,而城市女孩大多都是张扬、做作的,其实这本身就有一种固有的倾向。而且我觉得作品中本身就有流露出一种倾向性:比如说高加林和刘巧珍讨论的往往是生活日常,小猪下了几个崽,而和黄亚萍则是谈人生谈未来。

        现在,我特别理解高加林,渐渐觉得,还是得找黄亚萍那样的,谈得来很重要,高加林迷恋的,只是巧珍的容貌和质朴,在落魄时带给他的安慰,可是这些都不会增值的,而黄亚萍的知识是会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增值的,她能保证自己始终跟高加林的进步是一致的。

        前段时间在豆瓣上看过老妖的一篇文章——《最牢固的感情,大多势均力敌》,文中所举的门当户对的典范是钱钟书和杨绛,里面说到:

“一段感情能否持久与牢固,很大程度上,是两人之间的博弈,势均力敌者方能走到最后。”势均力敌不仅仅体现在身家、背景,更体现在两人的才学、性格、能干、兴趣和喜好上。最完美的结合莫过于夫妻之间精神上的门当户对,精神上匹配的婚姻,才会真正的幸福而长久。

      但是,我也一直认为老天是公平的,有得必有失。

      就像高加林,他为了美好的前程与黄亚萍在一起,抛弃了金子般的巧珍,他舍弃的东西最终会让他后悔一辈子,他舍弃了农村单纯的生活,得到了城市忙碌复杂的生活,然而城市不是伊甸园般美好,残酷的现实让他忘了初心,这个世界的功利冲昏了他的头脑,那些所谓捷径的选择会重新将他打回黄土地。

        高加林选择县城无可厚非,追求美好生活没有错,只是任何的选择都需要我们自己承担。无论去大城市创造自己的命运,还是在小地方只求一份稳定安然,在每个人生岔路口我们都要去选择,选择本身就没有对错,重要的是选择后的坚持和珍惜。小说发生的时代距离现在看似遥远,但是悲剧是属于每一个时代的,高加林的故事其实今天依然在上演。现在很多大四的同学也面临着考研与工作二者之间的抉择,这不就是现实版的高加林式的选择吗?如果说走岔路是难以避免的,那我希望我们可以保持着“吾将上下而求索,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态度去探索人生的真理。成功总归属于少数人,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平庸的,我想这就是路遥先生跨时代传递给我们残酷却又现实的人生。

        后事如何,路遥先生没有再写下去。但我猜想,高加林也许是当上了民办老师,后面改革开放后凭借才华,取得了一片天地,也娶妻生子,但每每念及当初的巧珍,日子过得未必幸福;黄亚萍嫁给了干部子弟,后面不得志又离婚回到了江苏,最终孑然一身;而巧珍,也许会生好几个孩子,养着猪、种这地,过着踏实、富足、平淡、幸福的日子。只是每次刷牙的时候,她会不会想到当年那个她心仪已久的翩翩少年,亲了她一口,然后说,你要刷牙……

      《人生》是一本哲学书,不是每个人都能读透,读过了能看得更宽广就好。特别喜欢小说开篇柳青的那段寄语,做为文章的结束语,与大家共勉: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路的。有的岔路口,譬如政治上的岔路口,事业上的岔路口,个人生活上的岔路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柳青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