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阁的推荐文章简书伯乐推文汇总江雪读书社

读史 | 李陵事件

2023-01-14  本文已影响0人  饭士壳

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司马迁遭受宫刑,其原因即天汉二年的李陵事件。

1
谈到李陵,不能不谈到李广。李陵是李广的孙子。

李家世代擅射,因为这一门绝学,李家世代为将,李广更因为这一本事,成为了抵御匈奴的一把好手,成为了匈奴人人敬畏的“飞将军”。

关于李广射箭的故事,我们看看《史记·李将军列传》的记载:“(李广)专以射为戏,竟死。”李广的娱乐活动除了射箭就是射箭,能射不好么?至于李广打猎射箭“中石没镞”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

李广治军有特点。《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和程不识两个人都曾经屯兵戍边,两人皆为边陲名将。但两人治军方法有别,李广简易而程不识烦扰,“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李广十分体恤士卒,“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家无余财”。后来李广自杀后,“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李广喜欢冒险。《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类似于“空城计”的行为做法,李广屡屡采用。

2
啰嗦这么多谈起李广,实在是因为,这祖孙两个无论是行为还是性格,都实在是太相似了。司马迁满含感情地书写李广的事迹,自然也有一定的理由——他是想表达,李陵与李广一样,均有“国士”之风,并且,司马迁意图通过记载李广而达到解读李陵事件的目的。

李陵当然也继承了射箭这门绝学,不仅如此,他还继承了他祖父的带军打仗“爱士卒”的传统,最重要的是,李陵继承了李广爱冒险的行为习惯。

究李广之一生,“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却无所建功,频频失意,“李广难封”这一咒语自然对李陵有很大触动。

为什么“李广难封”?李广把这归结为“命”,李陵当然不会这么看。与今天评职称一样,汉代封将也须凭借资本——军功。没有军功,光靠名声,怎能封侯?

于是李陵成年以后,花了几年时间培养了自己的一支部队,总共五千人。因为李陵同样“善射,爱士卒”,所以天汉二年出兵匈奴的时候,李陵派回汉朝的使者陈步乐给汉武帝报告说“陵将率得士死力”。

李陵的这一支军队无疑是精锐部队,李陵对自己的这一支部队也十分有信心。在出兵匈奴之前,李陵接到的任务是管理李广利的辎重,这是后勤工作,李陵自然心有不甘。于是李陵向汉武帝请兵“以少胜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请愿得到汉武帝嘉许。

3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里汉武帝和李陵此时的心态。汉武帝的一开始的意思是让李陵去支援李广利,但这么说不好听,有损于自己大舅子的名声,于是称之为“使为贰师将辎重”,要知道《史记·匈奴列传》的记载是当时“匈奴大围贰师将军,几不脱,汉兵物故什六七”。李广利需要增援,因为他的兵马不多,仅仅三万人。从这一点来看,天汉二年的这场对匈奴的战争只是一场规模很小的战争。

而李陵的建议是不去救援李广利,而是自己再开辟一个战场,给李广利减少压力,让李广利自己突围,李陵自己开辟的战场如果能一展雄风的话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朝廷,都将大有好处。这是李陵的本意。

当然,这一切均须汉武帝来作抉择。李广利已经失败了,且是大败,如果派兵增援,李广利颜面上不好看,如果他自己能突围将是最好的场面了。假如李陵新开辟的一个战场真能打胜仗的话,将不至于堕了汉朝的威风,无论是对匈奴,还是对周边各个蛮夷国家,都是一个震慑。对于穷兵黩武的汉武帝来说,震慑周边各国,令他们俯首称臣,是他的最终目的。

是的,汉武帝正是出于这层考虑,支持了李陵五千人马深入匈奴腹地的作战方针,当然,之前,汉武帝就告诫过李陵,我没有多余人马拨给你。李陵却在此时没有进行过多考虑。

李陵把自己当成了这场战争的“主角”,李陵率领部队直面单于!(要知道,李广利才是主力部队,而李广利进攻的仅仅是匈奴右贤王。)战争的结局,是大家都很清楚的。在杀死了一万余名匈奴人后,五千人马终究难敌十一万匈奴人的围攻。李陵投降了。李广利突围了。

只是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李陵的残余部队回到汉朝的仍有四百人。在这样的战争里,原本不该有幸存者才对,更何况最后的战争场面是李陵被匈奴人围击在一座山谷中。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李陵用他自己的投降换来了四百将士的性命,并让他们安然回归汉朝。

汉武帝在听说李陵被围击后,下令李陵“死战”。因为当初陈步乐说“陵将率得士死力”。既然在新开辟的这一战场不能胜利,但也要最终起到震慑匈奴的作用,决不能投降匈奴,进而助长匈奴威风。

故当汉武帝听说李陵投降时,汉武帝暴怒。要陈步乐为当初的那句话负责,陈步乐自杀。

接着,因为司马迁对李陵说了几句好话,于是暴怒有了进一步发泄途径:司马迁被下腐刑,罪名无非是这一条:朋党勾结(后来,在《报任安书》里,司马迁力陈自己与李陵并非朋友关系)。司马迁最无辜,他的腐刑最没有意义。因为此后,汉朝曾派使者前往匈奴劝说李陵还朝,自始至终没有提到“司马迁”这个名字,司马迁该感到多大的悲哀!

4
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汉武帝听了司马迁的话会发那么大的火。

司马迁的话见于《汉书·李广苏建传》:“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司马迁此番话毫不涉及贰师将军李广利,然而汉武帝责怪司马迁“沮贰师”,原因还得归结到李陵头上。汉武帝对李陵此战的结果肯定做过分析:李陵此战如果胜利,那最好,既能让李广利突围又能达到震慑匈奴作用;李陵此战如果大败而归,那也好,不会让李广利没有面子,战后问罪之时李陵会承担主要责任;李陵此战如果全军覆没,自己也战死沙场,也行,那是李陵自己为冒险付出的代价,汉朝从此多一位英雄;最坏的结果就是李陵投降,在汉武帝看来,李陵如果投降,这场战争就完全没了意义。

汉武帝对待李陵,完全是一种放任的态度!当然,只有投降不能被放任,这真是专横的汉武帝!而当司马迁说李陵投降可以被“放任”时,说李陵的投降是为了以后再找机会回朝,汉武帝的怒火当然就爆发了。

《报任安书》里,司马迁写道:“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捧觞上寿。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

这一段话说明,李陵在作战时并非与汉朝断绝了联系,而是随时报告皇帝消息的。翻阅《汉书·李广苏建列传》,能看出李陵是一名有勇有谋的将领,能想到“纵火自救”的方法的人,难道不知道自己孤立无援的处境吗?他难道自信凭借五千人马就可以对抗单于?

毫无疑问,李陵在报喜的同时,是希望得到汉武帝的增兵。没有救兵,是李陵失败的直接原因。当然,李陵失败有他自身的原因,在今天看来,李陵他太需要一场战争来证明自己了,以致于他太过冒险,太过疯狂!贰师将军李广利的主力部队才三万人!并且他的目标只是攻击匈奴右贤王。凭什么你李陵五千人马就敢直面单于?当主力部队都损失了“十之六七”时,怎么会有军队来解救深陷腹地的李陵呢?李陵太单纯了,他不知道,自己从始至终一直都只是个配角。事实上,如果李陵能想到,他的爷爷英武一世,而一辈子都只是充当别人的配角时,他就不会在汉武帝面前夸下海口,说要“以少胜众”了。

5
李陵的身体血里似乎一直流着李家那种高贵的血液,那种高贵满含着个人英雄主义——当年的李广,不就是因为喜欢或者说习惯于以少胜多而屡遇窘境么?“李广难封”,难道仅仅只是偶然么?当然不是,喜欢冒险的将军,注定难以受到皇帝赏识。

最后得说一句,李陵恐怕呆在匈奴要好过汉朝。因为匈奴人赏识英雄,当年,匈奴人活捉了李广,愣是舍不得杀这位飞将军,结果让李广跑了。而对于李广利,匈奴人每年在祭祀的时候都会祷告“得贰师以社”。对于英雄与狗熊,汉朝与匈奴的看法之区别大抵如此。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