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03身份认同

2018-09-03  本文已影响0人  JessieFan_5660

今晚看了两个电影《千年敬祈》,《刮痧》,一个讲中国式沟通,一个讲中西文化的差异。相同点是都是在美国,都是中国人。

中国人家庭中的沟通方式是什么呢,中国家庭成员羞于表达对家庭成员的爱,就像宜兰说的她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她不知道用这种语言怎么表达爱。父母跟孩子的沟通很少,尤其是父亲跟孩子的沟通。中国人总爱说父爱如山,可是这种如山的爱一定要到即将入土的时候才让儿女领悟吗,我也生活在这样一样讷于表达的家庭里,当我们想要给父母好吃的而同时他们又想留给我们时,他们表达的是他们对这个东西的不喜欢甚至厌倦。给他们买个东西,他们怕花钱,如果提前征求他们的意见,他们一定是不要的,而你买完之后他们又是高兴的。这种婉转,我估计初到我家的人应该是了解不到了。他们不直接说出自己的感受,不表达自己的需求,而我们也习惯于此并按照我们觉得好的方式对他们好。然而结果并不那么如意。

孩子总是跟母亲亲近的,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因为他们可以聊天可以谈心。而对于父亲,中国的父亲意味着什么呢,对我来说,我也就记得上小学前我很粘我爸,上学之后就渐渐疏远了,只记得需要买东西时跟爸要钱。我爸也很少问我的学习,也很少谈论任何其它话题,好像失声了一样,只是做着父亲这个角色。青春期后跟父亲就更疏远了,到现在也不怎么讲心里话。

对于母亲倒是侃侃而谈的,聊聊家常,可是我又不喜欢母亲总是试图来影响我的决定的做法。在我家妈妈总想实现共产主义,孩子们赚的钱都给她,她再根据需要去分配。可是孩子大了都有自己的想法,她的想法不可能实现。

对于父亲母亲,不管表达方式是多么的绕圈子,不管我是多么不喜欢这样的表达,都不代表我不能感受到这个家里存在的爱,父母之间的无声的爱隐藏在母亲做的每顿饭中,爸爸的口味妈妈记得最清楚,妈妈偶尔的嘴馋也都是父亲去满足。不管他们老了是怎么拌嘴,家还是家。我想我以后的家庭不会是这样的表达形式,但会有同样的爱。

这也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击后的结果,《刮痧》中着重表达了上一代的价值观,对孩子爱的方式,但已经不是我们这代认同的了。东西方是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但至少刮痧中描写的传统文化已经不是我认同观念了。对孩子的爱的方式,我希望是直接的表达。不是“辱”文化的教育方式,更多的是尊重,平等交流,希望自己以后能不要拿着家长的架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