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养生想法散文

幸福是什么?

2019-02-09  本文已影响47人  尹雪玲

幸福=“贡献感”

在人际关系中会感到困惑,特别不喜欢自己,甚至抑郁成疾的人,都是和人相处时,太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感受到自己的每一个决定,都受他们的期待所牵引,特别的不自由。相反任性可以让自己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

任性是在行使自己的权力,起码你有成为你自己的勇气。同时任性会使你成为欲望和冲动的奴隶。带来的只是暂时性的满足,不是长久幸福。

那么怎样才能获得幸福?

1.比出来的幸福

人际关系是烦恼的根源,也是幸福的根源。很多人相信幸福是在人群中比较出来的。比赢了,就获得幸福感,但这种幸福是短暂的。

因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你不跟上面的人比,只跟下面的人比;或不跟人比,怕比输了。这两种比出来的幸福,都是自欺欺人。

和人比就如同爬山,就算你一路追逐登顶,也是一直在追求幸福的路上;一旦登顶,再一看还有更高的山峰等着你。

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同,无论如何都要符合逻辑上你能获得幸福。这都是主动追求的,不能是被动的。

2.幸福来自共同体感觉

幸福来自共同体感觉。在一个山村,村长不是最富有的,村里但凡有事,都找村长。村长是全村人的核心存在,主心骨,因此村长是幸福的。

村里有一位村医,医术普通,村里有人生病,第一时间都找他,他是村里健康的第一屏障,能医的医好,也花不了多少钱,不能医的,推荐给你能医的地方。医生也是幸福的,因为在村里大家都需要他。

医生有个助理,属于只要稍机灵点的人,都能胜任这份工作。在他值班的时候,有事就找他,他会帮助解决,助理有被需要的时刻,他也是幸福的。

在群体里,你只要参与其中,成为其中一员,并产生价值,有被需要的感觉,你就是幸福的。

只要有一个理直气壮的价值在那,你就是幸福的。幸福就是你出于对社会的关心,作为共同体的一员,积极参与其中,找到归属感。

幸福来自贡献。你只要有一个来自使命的正在做的事情,你随时都可以感到幸福。

3.贡献和贡献感

一位妈妈天天为家人洗衣、买菜做饭,饭后孩子看电视,老公玩游戏,她还要去厨房收拾碗筷、擦桌子、拖地。如果是因为妈妈没出去工作,没有赚钱给家里就要做这些事,你觉得这样公平吗?妈妈会有幸福感吗?

贡献无大小,不是你贡献的多,你获得的幸福就多。幸福要靠贡献感,如果这位妈妈做这些,心里只是为家人着想,只为付出自己的贡献,让家人过的更舒服,这种贡献感会让她感到幸福。

幸福不由贡献大小决定,如果论事不论心,那么有疾病的人,躺在病床上不能动,岂不是会很不幸福!

如果论心不论事,有疾病的人,只要你存在那里,对你的亲人来说,不需要你付出什么,你的存在本身就是贡献。

贡献感是你认为自己做出了贡献,你就做出了贡献,你就立即获得了幸福。这个贡献感必须得是真能说服自己才行,不要自欺。

4.更大共同体

一个人不仅仅只属于一个共同体,比如你在单位被裁员了,下岗后不必沮丧,觉得什么都没有,感觉被抛弃了。

因为你还属于家庭、属于这个社会、属于这个国家,即使在单位下岗了,还可以到社会这个更大的群体中,再寻找到其它工作岗位,只要你不把他人都当成竞争对象,而是合作的伙伴,大家互惠互利,共同盈利,你就会感到幸福。

幸福感来源于你和人的关系,如果在春节期间,你能改善那些对你很重要的关系,你就会得到幸福。


活在当下是幸福法则

一个走神的心,是一个不快乐的心。也就是说,只有当人们全神贯注于手头上所做的事情时,生活才是最愉快的。

走神的代价,就是你所做出的反映都是直觉反应,机械化动作,不经大脑的非理性判断。

人到老年,年轻时对老年形成的体弱、多病、无助的思维定式就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所以,记忆力的衰退,并不仅仅是生理的衰老,而更多的是你心理的衰老。

老年人专注于做当下的事情,忘记年龄的因素,会让你返老还童的。

专念是心理学最重要的核心概念,也就是专注当前的念头,活在当下。专念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对自己思维的控制力。

所以,专念能帮助我们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激发思维的创造力,甚至让思维反向去扭曲现实。

做任何事情,你都应该尽量让自己全神贯注。这不仅仅是做事情全神贯注让事情更高效,很重要的是你在专注的状态下,会体会到更强烈的愉悦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