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藏在情欲下的悲怆—《朗读者》

“导演用一种艺术化的手法给残酷的历史披上了温情的外衣,甚至站在理解罪恶的立场上来描绘汉娜”。—《朗读者》
不得不说,我被这层温情的外衣所感动了,电影以麦克的视角在讲故事,他眼中的汉娜,是那个给他性启蒙的充满成熟魅力的女人,是那个被书籍感染的女人,是在旅途中欢笑结伴的人,是在教堂里看着唱诗班的孩子痛哭流涕的女人。在他的眼里,她是那样的感性。所以坐在法庭上看着被谴责为刽子手的汉娜时,麦克是无法像自己激进的同学那样直接做出毫不留情的谴责,他无法把记忆中带个他美好恋情的女人和眼前的这个把守教堂门让三百犹太人葬身火海的罪人割裂开来,他试图去理解她,试图去帮她减轻罪责。但当亲眼看到集中营的遗迹,他在踏入牢门的那一刻他退却了,在细雨中转身离开,自此这心结纠缠他,使他无法对任何人敞开心扉,在多年后他踏入长久离开的家门,他找到帮助汉娜救赎自己的方式,给狱中的汉娜朗读书籍,这也是促使汉娜在狱中学会了读书。我认为电影所给予的温情在前半段是给麦克的,我们看到一个付出人生全部感情的少年麦克,看到的是一个因为汉娜悄然的离去无限伤感的麦克,看到的是一个纠结于谴责和原谅之间的无法自拔的麦克。
而面对汉娜,看到的是冷酷,她对于麦克根本谈不上爱吧,就像挑选集中营中那些孱弱的为她朗读的女孩子,就像毫不怜惜的把她们送去屠杀,她毫不留情的抛弃了麦克。她有着不认字的羞愧之心却没有面对生命的悲悯之心,所以就算作为一架狰狞的屠杀机器上了一颗小零件,她依旧应该承担屠杀的罪责,每一个在任何的历史背景下都应该有选择善良的机会,但她放弃了。
电影后半段的温情给了汉娜,我们看到一个
垂暮之年的汉娜,对于与麦克见面充满期待的汉娜,当她试图握紧麦克抽离的手,那由闪亮变得暗淡的眼睛,那结束生命时踩在书籍上苍老的双脚,我们似乎不该苛责这个特殊历史背景下对生命毫无悲悯的,冷漠的女人。这样脆弱的她不该承担这么沉重的历史质问和谴责。而麦克给了她生活的希望,但又毫不留情的给了她自杀的尖刀。
她的死亡让麦克耿耿于怀的心释然了,麦克可以给女儿谈起这段往事,那这份释然,是不是意味着整个德意志名族的释怀?“看,我们惩戒了刽子手,对的起那冤死的亡灵”!可造就像汉娜这样的平庸之恶的人?造就那个疯狂的时代的人?该承担怎样的罪责?我们怎样从这样的疯狂中学会警醒,不再让历史重蹈覆撤。
或许电影给了我们一些答案,汉娜终于见到麦克,面对麦克的质问,汉娜说:“我学会了阅读。”知识的获取能够帮助人们意识到历史的罪恶。罪恶并不一定因无知而起,但无知却可以助长罪恶,千万的无知汇集起来就造成时代的狂热,而时代的狂热又将人性中的恶充分挖掘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