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
2022-11-03 本文已影响0人
海挽天文化传播
本内容是个人综合了多个版本的核心观点加以阐述,本着尊重原文为基础去解读。
以简明清晰的逻辑分析,系统性地概括书中的知识关联,不过度推理及过度化书中内容的态度去阐述书中知识。
如有不当之处,还请读者们多多指正。

上文品读了“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是《德经》的开篇。
老子提出“上德”与“下德”的区别。上德体现为“无为”,下德的体现是“有为”。
上德,就是最高的德行,它不用刻意去表现,才是真正的德。
而下德,是刻意在求德,是有意为之的,就是还没达到真正的“德”的境界。
在老子看来,“道”的属性表现为“德”,只要合于道的特性,就是“有德”;只要是不合于“道”的特性,就是“失德”。
道于德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而区别在于德是道在事物上的体现,德可以分为上德和下德,只有上德才能达到与道一致的精神。
后面老子就提出,失道了,就会出现德,这个得指下德;失德了,就会出现仁;失仁了,就会出现义;失义了,就会出现礼。
而礼的出现,也是代表着混乱的开始。当整个社会体系失去了道,失去了秩序了,仁义礼就会出现了。
继续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