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西周之国是帝喾后裔?商与周两个仇敌忽然变成了亲兄弟?
西周,在历史上与东周相对,指的是周平王东迁洛阳之前的王朝,定都于镐京。这是一段众人熟知的知识,但在《山海经》中,竟然也出现了“有西周之国,姬姓”这样的记载,那么这里所说的“西周之国”与后世取代商朝的“西周”是一回事吗?
我是阳Sir,深耕考古,也曾流观山海图先看《山海经·大荒西经》中对于这段话的记载:
“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
这里的西周之国,阳Sir以为其意思不过是说在西方有这么一个周国而已,这与《大荒西经》提到“北狄之国”、《大荒北经》提到的“北齐”可能内涵一样,不过是指北方的狄人和北方的齐人罢了。至于为什么说它与三代之一的“西周”关系不大,因为这里面提到了两个人非常值得怀疑:他们就是叔均与后稷!
(一)田祖叔均
实际上,叔均此人在山海经中来头不小,可以说是一位非常显赫的神明,在《大荒南经》中记载:“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
“苍梧之野”是个很有名的地方,因为它是帝舜葬处,而叔均居然能够与帝舜同葬一处(实际是叔均与舜共享祭祀),足见其地位之显赫!
叔均那么,叔均能享受如此尊崇的地位,原因为何?自然是因为其在农耕方面的不世功勋:
《海内经》云:“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大荒北经》云:“叔均乃为田祖”
而考察“叔均”二字本义,就更能明白此中含义:
“均”字通“畇”,《尔雅·释训》云:“畇畇,田也 ”郝义行《义疏》云:“田者,言治田也。畇者,均之或体也。”至于“叔均”的“叔”字,则是男子之通称,所以“叔均”之名就是农耕之官,也表明耕耘自古就是男子之事!
(二)谷神后稷
我们所熟知的“后稷”,在古史传说中,是周人的始祖,在《史记·周本纪》中有明确记载: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委帝喾元妃。姜元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详......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所以,这也表明“后稷”并非其名,周人始祖其名应该叫“弃”。那么“后稷”是何意义?
后稷《说文》:“稷,五谷之长。”《尔雅·释诂上》云:“后,君也”
所以,“后稷”二字连起来的意思即为“谷物之官”,后稷是一种官职的称呼。正如《国语·周语上》:“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这里提到的“世后稷”意思就是时代执掌稷官一职。因为稷官教耕劝稼,关乎国计民生,所以人民会祀之以为神。
总之,所谓“后稷”原本只是谷物之官的通称,而非周人始祖之专称,之所以从各族供奉之农神,转变成为姬周一家之组神,可能由于武王代商之后成为天下共主,便将周人礼俗普及为天下之礼,因而后人便只知作为周祖的后稷,而作为农神的后稷反而鲜为人知了,也因此,将农事之祀演变为祖先之祭!
(三)帝俊与帝喾
《大荒西经》云:“帝俊生后稷”,但是根据《大戴礼记·帝系》云:“帝喾.....上妃有邰氏之女也,曰姜原氏,产后稷”,这两则记载互相映照,有人就会说这不正好说明了山海经中的“后稷”就是周祖后稷吗?
然而,《帝系》尚且存疑,此外后世编撰者可以不遵从历史的实情,但是却必须顺应现实的权力,所以《帝系》中对于谱系的编造其实是一种权力的游戏。
姜嫄履大迹正如《帝系》中对于帝喾四妃和四子的安排,此中之意便淋漓尽致:
“帝喾卜其四妃之子,而皆有天下。上妃有邰氏之女也,曰姜原,氏产后稷;次妃有娀氏之女也,曰简狄,氏产契;次妃曰陈隆氏,产帝尧;次妃陬訾氏,产帝挚。”
在这份世系中,帝喾成了周稷、商契、唐尧和挚(少皞)共祖,但就实际而言帝喾之后,也只有商人与其渊源可考,比如王国维、郭沫若曾指出殷墟卜辞中的高祖夔就是帝喾,可以说帝喾这一历史角色的出现,完全是商人创造的,与周人毫不相干。
但是到了《帝系》这份家谱中,周人始祖后稷反而成了帝喾的长子、商人祖先契却只落了个次子的名分,至于更加古老的少皞因为已经式微,只能退居末位,成为帝喾最小的儿子,周人的幺兄弟了!
天命玄鸟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肯定是周人上下其手的结果,周人灭商在夺取政权之后,也将商人古老的神话与历史一并剽窃过来,但是它却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周人的历史记忆原不如商人,因此拿自己有限的先人怎么去填补和商人一样漫长的历史事件,这个漏洞自然存在。
所以,如果按照《帝系》的说法排下来的商周谱系,商纣王与周武王这两个同时代的人,就会相差足足14代,这就是胡乱将商人伟大初祖帝喾拉来当自己祖先的后果。
——丸——
文/Muscle书生李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