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圣道念佛成佛生命哲学

[生命哲学初探]心灵的真相,超越概念

2017-10-04  本文已影响377人  明空如月_QD
心灵的真相,超越概念

心灵的真相,超越概念


我们对于世界以及自身的认知,通常是站在人类自己的角度来看待的,对事物的判断执行的也是人类自已定义的概念和标准。人类所定义的概念和标准,看似是客观公正的,但其实仍然是我们人类思想的产物。我们对世界和自身的认知很难超越我们自身的认知局限,即使是在人类内部,不同的地域、国家、民族、文化、信仰等,也有着不同的理念和标准,但也正因如此,世界才如此丰富多采~

可是如果要认识我们生命的真相,就需要超越我们的局限,更深入地走进我们生命的内在。

在我们的观念里,通常认为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可是对于什么是物?什么是心?要彻底研究明白之后才可以下结论。

科学家们对于物质世界的研究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就,可是,对于人类生命中最鲜活的心灵,人们却常常选择避而不谈,可是每个人又全部都依赖于心灵的存在而活在这个世界上,比起掩耳盗铃,这不是更滑稽的事吗?

不管是物质还是心灵,以及人类所能认知到的所有事物,如果要表达事物,就离不开对概念的使用。可是概念有它的局限性,要认知事物的真相,就要深入到概念背后,去发现事实本身,而不要被概念遮挡了视线,更不能把概念等同于事物本身。

但人们在概念的世界里习惯了之后,是很难超越概念的,要表达,就要用到概念,而真实又不是概念,所以佛陀在佛经中经常一边不断地说法一边又不断否定自己的说法,特别是在《金刚经》中,更是如此。

而很多修行人走进了宗教的世界之后,却被庄严辉煌、万象森罗的宗教名相所束缚,深陷于其中,不仅没有解脱烦恼,更增加了新的迷惑和执着,甚至把宗教的名相紧紧抓在手里,当成捍卫信仰的武器,对与自己观点和信仰不同的人大肆反对和批判。

佛陀的教育是生命觉醒智慧的教育,佛陀孜孜不倦说法四十九年,目的是为人类的心灵解绑的,而不是为了再多加上几道绳子。

那么所谓生命的觉醒到底是什么呢?

说到底,生命的觉醒,就是认识到自己生命的真相,更进一步地说,就是认知自己心灵的真相。

人类之所以能够创造出动植物们所无法创造的如此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是因为人类身体的强大,而是因为人类心灵的强大。

人,为万物之灵长,拥有着我们所知道的世界里最强大的心灵能力。

但至今,除了宗教信仰人群之外,正视心灵存在的人的确很少,特别是当代中国人,大部分都更加重视物质生活而非心灵生活。

人们深陷于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之中,并把物质财富的成功视为成功和幸福的根本。

可现实却是,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相比改革开放以前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人们的幸福感却并未同步增长,甚至人们陷入了越来越多的烦恼中,穷人有无数的烦恼,富人也有无数的烦恼。

由此可见,幸福,并非来自于物质生活的富足。

那么幸福到底来源于哪里呢?

幸福其实与物质财富的关系不大,幸福,更多的来自于心灵的自由和安祥。

那么心灵的自由和安祥又来自于哪里呢?

来自于心灵对自己真相的真实了悟——发现心灵本有的圆满。

不仅忽视心灵存在的人们误解了心灵,重视心灵存在的人,也有很多人误解了心灵。

心灵,是这个世界上最玄妙的存在,也是人类获得终极自由所必需面对的课题。

心灵自由的本质,并非是不计后果的随心所欲,而是心灵自己能够战胜自己,自己能够降伏自己,自己能够超越自己,自己能够放下自己,从而成为心灵的主人。

当心灵战胜了自己的欲望,降伏了自己的妄想,超越了自己的傲慢,放下了自己的执着,心灵本有的清净圆满即会逐渐显露出来,并从此成为生命的主宰。

而在心灵的欲望、妄想、傲慢和执着中,有一个强大的核心,同时它也是心灵最深的欲望、妄想、傲慢和执着,它就是我们每个人最在乎的、最费尽心机来满足其需求的——“我”。

可是这个所谓的“我”,正如同大海上的浪花,并没有独立不变的本质。

如果浪花执着于有个真实的“我”,那么必然会有生有灭,在生灭中不断地轮回,如果浪花领会到自己真实的本体其实是大海,浪花仅仅是大海运动所产生的现象,那么就没有一个可以去执着的真实的浪花,更没有所谓的浪花的生死。

浪花的“觉醒”,和对大海的“回归”,仅仅是浪花看清了自己原本就是大海的真相而已,这之中既没有得到什么,也没有失去什么。

了悟自己的心,即如同浪花的觉醒,仅仅是看到了心灵自身无生无灭本自清净圆满的真相,既无所得,也无所失,如此而已。

因此,了悟自己的心,既难于登天,同时也易如反掌。

关键是心灵能否看透自己所执着的这个所谓的“我”的虚幻性,同时认知到自心那没有任何形象、没有任何实质却超越一切存在而觉性智慧亘古永恒的真相。

当然,对于刚刚踏上追寻心灵自由之路的人们而言,于生命的当下直接认知心灵的真相或许会有较大的难度,这就需要我们先找到可以信任的指路人。

佛陀是世界公认的大觉悟者,已经彻底地了悟了生命的真相。因此我们可以去学习佛陀的教导,以佛陀为导师,以佛陀的教导为方向,树立信心和正见,并按照佛陀的教导去进行心灵的训练,最终我们一定能够明白地了悟自己生命的真相。

这之中,信心和正见都非常重要,而且树立正见甚至更佳重要。没有正确的见地,修行的方向就不对,到达的目的地也肯定不对,且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对佛陀以及佛陀的教导树立起坚定不移的信心,正是来自于树立起理性的智慧正见。

我们不需要迷信佛陀,也不需要迷信佛法,我们只需要以真诚的心,去学习佛陀的教导,并用我们的身心实践去验证佛陀的教导,这才是学习佛法的正确的态度。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对佛法的学习和实践,树立起坚定不移的正见。

最重要的正见,是佛陀所说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正见,不是对世俗生活的否定,而是对世俗生活的超越。

正见,不是对现象世界的否定,而是对现象世界的超越。

正见,不是对万事万物的否定,而是对万事万物的超越。

正见,不是对语言概念的否定,而是对语言概念的超越。

正见,不是对物质和心灵的否定,而是对物质和心灵的超越。

正见,将引导我们破除重重幻相而见到终极的真实。

终极的真实是超越一切的,同时又可以显现为一切。

在那里,没有矛盾,没有对立,一切都是圆融的。

那里,其实也是这里,它,就在我们此刻的生命里。

它,就在您看到这些文字的当下。

真实,在一切之中,同时,也没有什么在真实之外。

但那个真实,却没有实体。既不是我们所认为的物,也不是我们所认为的与物相对的心。

这种真实,只要我们坚持按照佛陀的教导向着自己的内在去寻找,就一定可以见到它。

只要您足够真诚,不带任何的私心杂念,那么也许很快就可以见到它。

它时时刻刻都在照耀我们的生命,它,是真实的你,而你所认为的你,却不是它。

你所认为的你,仅仅是心灵的一个错觉。

就像是大海上的浪花,浪花的本体即是大海,浪花的个体性仅仅是一个短暂的现象而没有真实的本质。

如何才能看透我们所认为的真实的我其实只是一种错觉呢?

首先,我们需要确认的是,我们生命的真实本质,到底是身体,还是心灵?

或者说,此刻我们之所以能够鲜活地存在,这其中决定性的因素,到底是身体,还是心灵?

只要我们能够确认,我们的生命,相比身体,心灵,才是更真实的本质,接下来就可以进入心灵真相的探索之旅了。

现在,请您放松自己的身体和心灵,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静静的坐下来,闭上眼睛,然后专注地观察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的心里,都在发生些什么?

这时,我们需要远离语言概念,需要放下大脑,放下思考,而直接去觉观自己的内心。

如果我们的心里生起了念头,那么就保持我们的觉观,只是静静地看着它就可以了。

不要去追随它,也不要去干扰它,我们只需要保持我们的觉观,看着它来,然后看着它走。

刚开始保持觉观或许有些难度,念头也可能会纷繁生起,没有关系,放松自己,再次回到觉观上即可。

当念头越来越少,念头之间的间隙越来越长,你就可以在觉观念头的同时,进一步去观察念头的本质,看看它从哪里生起?又在哪里湮灭?念头的本体在哪里?它是否有恒常不变的本质?

没有念头的时候,那么就去深入地观察那没有念头的空白,仔细地体悟,那空白到底是什么?

注意,没有念头的时候,要避免让自己陷入昏沉,要及时地提起警觉之心。

而这种警觉也要适度,而不要过分紧张,过分紧张就会导致杂念生起。

如果你发现心灵变得宁静安详了,那么就安住于这种宁静安详之中,同时继续保持觉观。

但也不要执着于那种宁静与安详,一切顺其自然、毫无努力地安住于每个当下,同时继续保持我们的觉观。

就这样坚持训练自己的觉观,除了专门的训练时间外,同时也要把这种觉观逐步地带入到生活中。

随着心灵宁静程度的增加和觉观的不断清明,真相,就会在我们的觉观里逐步地显露出来。

在觉观训练的最后阶段,你需要去反观一下这个我们一直在强调的要保持的觉观, 这个觉观本身来自于哪里?它有没有生起之处?有没有湮灭之处?它的本体在哪里?

当心灵对自己的觉观不断地深入,就会来到某一个临界点,然后在某一个看似偶然的契机下,突然照见一切的真相!

方法和道路就是如此地简单,但愿意去做并能够一直坚持下来的人却非常少。人们已经习惯了使用大脑思考,很难放下对思考的执着,所以祖师们又发明了念佛、参禅、观想、持咒、棒喝、直指等多种多样的方法,以适应不同根基的修行者,以帮助他们斩除妄念直契本心。

当我们明白了本心,那个所谓的“我”是否还存在呢?

在明白了自己本心的人看来,“我”仅仅是一个代号,而没有真实的本质,不仅自己如此,包括每一个生命,均是如此。

但出于表达的需要,他仍可以继续使用这个“我”字,甚至继续发挥他独特的优势,并表现出独特的风格。

就像大海上的浪花,虽然浪花的个体性并没有真实的本质,但又何妨我们去欣赏大海中各种不同形象的浪花所展现出的多姿多彩的风景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