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课程文化’的革命”读书笔记

2018-02-01  本文已影响0人  何泉_1ec8

一、改造学生的学习方式:当代课程改革的焦点

现行课程与社会、经济、文化存在断层;与学生身心发展存在断层;与现代学科发展存在断层。

所谓“学习”是学习者通过与客观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身对话,从而形成“认知性实践”、“社会性实践”、“伦理性实践”的“三位一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每个学习者都有一套对信息世界的解读。

学习作为建构知识的活动,一方面成为学生不断质疑、不断探索、不断表达个人见解的历程;另一方面还超越原有的个人化行为,成为群众合作的行为,成为团队精神和群体意识发展的契机。支撑的理论有:

1.整体教育理论——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是把焦点置于关联的教育。

2.多元智能理论:语言、逻辑数学、空间、肢体运动、音乐、人际、内省、自然观察家、存在以及道德智能。

3.全语言理论

4.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必须主动投入学习。

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定位

一部教学发展史,无非是系统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此消彼长的历史。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问题解决学习。它的特质是:1.开放性学习;2.真实性情境;3.渐进式解决;4.发展性评价;5.跨学科性。

日本的综合学习:调查研究型、综合表达型、社会参与型、策划实践型、合作交流型。

我国中小学研究性学习需要特别强调的三点:一是研究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是同义词;二是课题的形成取决于问题的内在价值、学生的内在兴趣和聚焦能力;三是立题标准必须符合三个准则:理论准则、逻辑准则、实用准则。

三、研究性学习与课程行动研究

所谓课程行动研究是一种基于研究的问题解决过程;其研究的主题源于学校环境的脉络;实施过程兼具研究与行动两大侧面;主持者兼具研究者与行动者的角色;研究结果要体现在具体的改革实践之中。特质可以概括为参与、改进、系统和公开。

课程研究行动有三个基本概念即:教师即研究者,课程即实践,课堂即实验室。

研究具备“实证性”与“批判性”,有明确问题、搜集数据、分析并解释数据、确定行动计划。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