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仙都信染花笺遇见最美的文字

【行走】山记·浅读贺兰山

2025-10-24  本文已影响0人  诗酒寒秋

      两次去贺兰山,时间却隔了25年。

      1994年夏天组织夏令营时去过一次;2019年秋天朋友的孩子结婚,去银川参加婚礼,抽空又看了几眼贺兰山。两次都是匆匆忙忙,没法细品贺兰山之韵,属于浅读。

      即便是浅读,贺兰山的浩阔仍然深深印在记忆中。

      在多山的中国,贺兰山不算大,名声也不太响,却有一个赫赫威名的大哥——昆仑山,贺兰山是昆仑山余脉。

      贺兰山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贺兰山脉南北长达600多公里,我们常说的贺兰山是狭义,在宁夏与内蒙古交界处,南北长约250公里,东西宽仅20-40公里。

      贺兰山山势雄伟,若群马奔腾,东坡多断层,西侧坡度和缓,海拔大都在2000米以上,主峰海拔3556米。

      第一次去贺兰山时,去的是滚钟口景区。

      贺兰山有几个“口”,是穿越贺兰山的通道,后来都成了景区,像滚钟口、苏峪口、拜寺口、赤木口等等。

      滚钟口在宁夏贺兰县,自古就是贺兰山胜境之一,其花岗岩风蚀地貌景群非常独特。

1994年的门票,一元。

      滚钟口三面环山,山口面东敞开,形似大钟,而景区中央有一座小山,又像是钟内悬挂着的钟锤,人称“钟铃山”,“滚钟口”由此得名。

      站在山上,山风猎猎,切实体会了当年大夏国(我们称之为西夏)重地的威赫。

      西夏开国君主李元昊曾于山沟北部建造颇具规模的避暑宫苑。明清时,这里也大兴土木,修建了贺兰庙、老君堂、大悲阁、斗母宫、小洞天、关帝庙、兴隆寺、观音庙等14处庙庵台阁,贺兰庙、日月庙、老君堂等庙宇现在还在。这些建筑依山随势,错落有致。贺兰庙的“庙龄”不长,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庙宇坐落在半山之上,分为上中下三层台院,主殿泥塑彩像,两侧绘有滚钟口全景图和贺兰庙全景图,颇具气势。

      2019年去了苏峪口和拜寺口。

      在苏峪口远望群山,但没往上走,只参观了贺兰山博物馆。去拜寺口,是为了看双塔。

    拜寺口原名“百寺口”,因为这里曾有多达100余座庙宇而得名。

      十一至十三世纪,宁夏中部一带是西夏王朝的京畿重地,西夏人崇尚佛教,大部分名刹宝塔分布在贺兰山东麓的山谷间,其中就有拜寺口的佛祖院和双塔。

拜寺口景区介绍 远眺双塔

      双塔位于拜寺口内,是保存最为完整的西夏佛塔,至今将近1000年。双塔是一对砖砌佛塔,形制结构差不多,都是八角形密檐式,十三层高。塔身第一层比较高,上面每层檐与檐之间距离很小,并向上逐层收缩。塔有拱券门,原设有木梯可登临至顶层。东塔是正八角形建筑,西塔较东塔粗壮些,外形呈抛物线状,从西塔往上走是一座佛寺。

西塔 东塔

      初秋,阳光灿烂,微微秋风,但不瑟瑟。远看,贺兰山山色青蓝,西北高原的苍莽风格一览无余。但它毕竟是屹立于干旱与半干旱地区之间的“湿岛”,植被还是很丰富的。

      9月的贺兰山,植被茂盛,满目青葱。晚唐高官韦蟾(当过工部侍郎、刑部侍郎、尚书左丞)有《送卢潘尚书之灵武》一诗:

        贺兰山下果园成,

        塞北江南旧有名。   

        水木万家朱户暗,

        弓刀千队铁衣鸣。   

        心源落落堪为将,

        胆气堂堂合用兵。   

        却使六番诸子弟,

        马前不信是书生。

      这首诗虽然金戈铁马,但“山下果园”“塞北江南”倒是和我见到的贺兰山一样。

      说起贺兰山的果园,首推葡萄园。如今,贺兰山东麓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酿酒葡萄连片种植区域、酒庄集群化发展最快的酒庄酒产区,酿出的葡萄酒有独特的中国风格和东方特质。

      贺兰山之尾有青铜峡,是宁夏另一处著名风景区,黄河形成天然峡谷,大气磅礴。而青铜峡附近的一百零八塔,是世上罕见的大型喇嘛塔阵,建筑格局独特,塔群随山势凿石而建,蔚为壮观。

此图来自网络

      贺兰山仅仅是“去过”,庙宇没看全,大名鼎鼎的岩画也没来得及去看看。贺兰山有20多处遗存岩画,其中贺兰口岩画有6000余幅,都是远古人类放牧、狩猎、祭祀、征战、娱舞等生产生活场景的记录,错过了,很是可惜。

      两次到贺兰山,都在东坡。多年前第一次去埃及时,和内蒙古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马局长同屋,这个保护区在贺兰山西坡、内蒙古阿拉善盟境内。马局长让我抽空去找他玩,就能欣赏贺兰山西坡的美景了,可惜我那时忙忙叨叨,最终也没去成。

在银川,晚眺夕晖中的贺兰山

      附带说几句:

      让贺兰山名声远播的,是岳飞的《满江红》,里边有“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之句,注释大都指宁夏与内蒙古交界处的贺兰山脉。

      有一些研究者提出异议,认为宋朝时的贺兰山是西夏的地盘,而岳飞四次北伐都在中原,是宋金战争,与宁夏的贺兰山不着边。因此,《满江红》里的贺兰山应该是河北磁县的贺兰山,宋金交战的拉锯地带就在这里。

      再早,磁县县志载,岳飞曾在此六渡贺兰河作战。清初《读史方舆纪要》中也有磁县贺兰山与岳飞抗金活动的记载。

      清朝蒋擢《磁州志·山川》载:“贺兰山,在州西北三十里。山非高峻而蜿蜒起伏,长亘二十里。”作为河南、河北的交通要冲,贺兰山“南达郑卫,北连燕赵”,是军事上的战略屏障。

      磁县贺兰山本叫西山,因宋朝时贺兰真人隐居于此,宋真宗干脆把这座山改名贺兰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