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州古月之西盘村京剧团(上)

2023-05-30  本文已影响0人  蘭邑顽石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等,中国国粹之一,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等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西盘村有京剧,是什么时间有唱的?大概现在谁也说不清楚了!只记得有一个口传“胡芥不到,降钱八吊”,据说胡芥是一位有名的琴师,拉的胡琴在当时是一绝,所以戏班子每到一个地方演出,胡芥琴师要是不去,主办方就会少给这个戏班子八吊钱。可见这位胡芥琴师的技艺是非常出彩的。

      1984年春节“西盘业余京剧团”正式成立。说起成立京剧团这个事,咱还得往前说起,在之前我们西盘庄是和月庄、丁庄、夏庄街(临沭县城)一个剧团的。当时我们村有好几个名角,如胡均亮的武家坡,代广峰的包公,程永堂的穆桂英,张祥的丑角等等,特别是胡庆松的《珠帘寨》,一段哗啦啦唱段更是一绝“…城楼上助你三通鼓,十面旌旗装装威严,哗啦啦打罢了头通鼓,关二爷提刀跨雕鞍,哗啦啦打罢了二通鼓,人又精神马又欢,哗啦啦打罢了三通鼓,蔡阳的人头落在马前,一来老儿命该丧,二来兄弟得团圆…”。说有一次他跟着剧团去临沂演出,唱了一出戏后,剧团就留下唱了三天,卖了三天的戏票。三天后在我们村南大路上遇到一个骑着毛驴的老人,边走边哼着唱腔,有人就问他,你做什么的这么高兴!老人回答说:在临沂听戏的。又问:听的什么戏。老人回答:不是说是西盘胡庆松老师在哪唱嘛,你看人家那扮相稳重大方,那嗓音高亢圆润,那韵味实在是太好了。到了五十年代,国家号召去支边,胡庆松的儿子瞒着他报名去了东北,胡庆松由于不放心于是也报名去了东北黑龙江东方红林场。

  我们村好唱好玩的人多,他们总是戏不离口,农忙的时候在地里干累了,就会在田间地头休息的时候即兴唱上一小段,傍晚庄稼都装上了车,赶着牛车或驴车,从田地里到回家的路上,一直唱到家门口,即愉悦了心情还能解乏。农闲的时候就聚到村边巷口,拉起了胡琴就有人你唱一段他唱一段的交流学习,互相说戏逗笑,在这个基础上好多戏基本就都可以登台表演了。但“人无头不走,雁无头不飞”,这个时候老武生胡均亮大伯想起来了胡庆松,胡庆松不论吹、拉、弹、唱、念、做、打、都是行家。1982年左右胡庆松在东北林场退休了。于是胡均亮大伯就找人,给去东北支边的胡庆松大伯送信让他回来,胡庆松大伯接到信后不久就回来了,回来后村里安排他住在老小学的一个院子里,有十多间房子作为戏房,独门独院很是方便,又给他在村北边湖地里划了二亩地作为口粮田,从此村里好玩好唱的人就都有了奔头,每天晚上都来飙戏,在一起商量如何进展,哪出戏应该配谁的角演,安排文武场的人员。不久村书记胡庆功又给买了套戏箱,经过大半年的时间磨合,一切就绪就等着春节“西盘村业余京剧团”正式成立的首场演出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