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6 - 李琦】央行数字货币小小探讨
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探讨央行的数字货币。该数字货币基于区块链似乎争议不大,主流媒体的文章也都说是基于区块链技术。但使用那种区块链技术作者给出了三种:
一、由各国央行推出自己的私有链。该方案的优点是央行拥有完全自主控制权;其缺点是存在技术与信用壁垒,例如,在跨境支付时对方必须拥有兼容该法定数字货币的软件及设备方可接受支付。其安全性易受到单点失效威胁。
二、由各国央行成立联盟链。该方案的优点是兼容性好,专用性强;其缺点是每个成员国不得不牺牲一部分自主权,记账权的分配容易引起纠纷。
三、在一个公有区块链上由各国央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该方案类似当今的互联网。其优点是具有较高公信力和统一的技术标准,兼容其他国家的法定数字货币,节省运营维护的成本,并且能够抵抗来自他国的网络封锁;其缺点是对技术实现方面要求较高。
让我们来稍微看看,央行到底可能采取那种形式发行数字货币。
最不可能的形式就是基于公链的方法。原因是目前已知的最好的公链并无法满足国家级数字货币的要求。吞吐量,低延迟性,安全性等等。使用最普遍的以太坊,不仅吞吐量达不到要求,每次支付还需要燃料,这完全不符合央行数字货币的使用场景。而且吞吐量作为区块链的瓶颈,似乎还没有哪条公链能达到这样的要求。
联盟链是比较理想的模式,一旦使用联盟链各国家之间换汇也会变得异常方便,联盟链确认时间会大大低于公链时间,吞吐量应该能达到要求。但是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各国间似乎并没有这方面协作的迹象。美国并没有相关计划,欧洲还在盯着比特币发呆,日本的J币是日本银行间共同推出的,似乎也没有国家参与的影子。只有中国央行的数字货币听说“推出在即”。
那就只能是使用私有链技术了,这也符合央行对自己数字货币的完全掌控要求。
这就有意思了,能够广泛应用于社会的私链是什么情况呢?
我想象中的人民币数字货币应该有以下特点:中心化记账,分布式使用。高吞吐量,高安全性。流通量不固定,可以随时增发。
感觉这些中心化的数据库都会做的比区块链好啊?那央行到底看中了区块链的哪些优点呢?让我们来看看。
1.分布式去中心化
略。
2.无需信任网络
既然是央行的数字货币,必然有央行的背书,这条就不够成优点了。
3.不可篡改和加密安全性。
加密安全性是需要的,毕竟货币涉及到交易安全。
不可篡改性在这里又没用了,毕竟随时增发是主权货币的“基本权利”。而且很难想象如果遭受黑客攻击央行会分叉出一条人民币废链出来。
4.完整的权限控制甚至是智能合约
钱就是用来支付的,有就可以用,没有就不可以用。好像并不需要什么限制,难道只允许你能买e租宝而不能买比特币吗?
智能合约似乎必要性有限,比特币基本只剩下支付功能,还出了好几次漏洞才完善起来。增加智能合约对央行的数字货币用处有多大还待考量,比如可以做一个智能合约,调节各银行的存储准备金,非常便捷。还可以自动分发储户的利息?自动收放款?想想还是有很多实用价值,但肯定会增加漏洞的风险。
5.支付结算效率。
这是区块链远远优于传统数据库的地方,区块链可以实现支付既结算的效果。对运用金融工具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6.公开账本
央行内部公开的账本易于监视资金流向,对洗钱等非法活动有很大的抑制运用。
……
缺点呢?
因为使用了中心化的结构,容易受到黑客攻击,有服务器宕机风险,而这是不能容忍的。
中心化的账本可以篡改,区块链无需信任的优点完全无用,仍然需要国家背书。
区块链运行效率低于传统的数据库。
……
可以看出央行发行数字货币主要是看重了区块链的部分优点,比如效率,易于监控等。也必须容忍区块链效率不高等缺点。而且继续中心化的方式是否能有效抵挡黑客攻击,DDOS攻击等,都必须认真考量。当使用区块链优点的益处超过能忍受区块链缺点的坏处时,央行的数字货币才能真正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