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考唯分教育制下的苦难学子!分数无用。
![](https://img.haomeiwen.com/i10617496/6612c55aeca2b654.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0617496/5cfb50883eef1807.jpeg)
![](https://img.haomeiwen.com/i10617496/0be2fc7b1862c393.jpeg)
![](https://img.haomeiwen.com/i10617496/81f5e287fc025067.jpg)
《中国高考教育制之弊端》
曾数次想提笔作此文,可因种种原因,又放弃了。如今,我终于再无法忍受下去,要积极的去提出此种问题了。
说实在话,中国目前的学生教育制度存在很大的弊端,我们拿高考制来议论。高考,须经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历程后才考取,并以最优成绩来选择大学,而有很多学生,他在毕业前竟不知自己该选择什么专业,直至成绩出来后才根据成绩和自身的爱好来择业。很多人没有对前途有一个正确的规划,甚至不知道自己该去走什么路,在此之前,学生们已受到教育方针及制度禁固,成了死读书的活机器,他们是整个教育唯分论的产物,很难进行独立的思考,很难去对最高问题和最严重责任追问及求索,他们大多安于现状,或找个能养活自己的职业来虚度平庸的人生。至于想像力,它早就是分数和名次一点点分解,从小学到高中毕业,他们的童年都在学习之中度过,他们的生活只有学习的影子,而没有想像力的空间,即使毕业后仍然有想像力,那也都只是生活的压迫和社会现实使他不得不想像。
在很大一部分学生中,他们没有兴趣爱好,没有定向目标,他们不知道怎样去为自己的人生意义探寻和创造。他们一致的目标是考出高分,考上大学,或者上本科,考上工作,也许他们能在考试和分数中一次又一次地突破自己,做出成就,而当踏出社会那天,他们有的竟不会洗衣做饭,只知而不行,正如纸上谈兵。也有许多什么都会的,中国的传统大众兴趣、琴棋书画,而那都只是略知皮毛,严格意义上讲那只能算基础必备,这种教育使乖学生形成了学会依顺和服从办事的固定思维,从而禁固了他们通往更高层次的知行能力。
我时常在想,如果将九年义务教育中学习时间的百分之三十抽出用于实践与开拓想像能力,学生在所实践中获得的活用知识及个人能力绝对比在教室中听老师苦讲苦学的死知识有用,泰戈尔曾经应邀北京大学演讲是曾说,今天大家从事什么工作,千万别拿我做榜样,因为我小时候常常逃学,厌弃课本,但这也拯救了我,归功于少年时采取勇敢的行动。课本他们只给我训诫,不给我鼓励。在监考老师面前,我只能颓丧的交白卷,但我敏锐的洞察力,从未受到操作,它使我能触摸我对喁喁语的生活和自然。他还说:心灵感觉也是珍贵的天资,我们出生在一个伟大的世界,假如我们培养木讷的心灵,假如在一堆堆书本下面我的感觉被窒息,我早就丧失了整个世界。当下将分数与文凭设为教育的始点,不注重人性的培养,不尊重人性的选择,社会道德问题普遍存在,高中生因不堪学习重负而自杀,因不忍言论和压力杀人,“扶不扶”这点人之常情竟然成为媒体热门。
现在我假设用一个人一生的历程来做个论证,假设人小明。小明的父母都是高材知识分子,自小明出生那天,他就受到了严厉的限制。在父母的关爱呵护中长到了三岁,以后的三年,都在幼儿园中渡过,再上一年学前班,小明就七岁了,他的正式学涯由此开始。在这小学六年期间,他每天要学习做功课,众所周知,现在小学课时和功课明显增多,再加上父母对狮子期望大,给他在周末报了拳术兴趣、钢琴兴趣班、音乐、围棋、书法等,大师的功课夺去了小明原本美好的童年。他开始为自己的前途和人生奋斗。其实,小明根本就不知道他是为了什么,他只知道,努力遵从父母的意愿去完成任务,而父母也只会顺应高考制的趋势去教育孩子。
到了初中,小明喜欢上了钢琴,可学科却猛增至九科,各科老师都有强烈的负责意识,他们要求每个学生都对所学科目负责,并说:“别的科目我不管,可我这科,必须达到多少”。这样一来,小明的学习压力大大加强,根本没有其它的课余活动。此时,小明要面临中考,他父母严厉要求他考上重点高中,老师和学校也尽可能的施加压力,说压力就是动力,其它的一切都是荒谬的,并且禁止一切课余活动。最终,小明考上了重点高中,他可以有一个假期玩耍时间,可这过后,又是更加无休止的上课和补习,每天都熬至深夜,什么天赋爱好都被一并中末杀,并且说想做什么都等到高考后再说。于是,更为艰重的高中路也由此开始。
高中使孩子忘记一切只会学习,万业学为重,此时众人的评价是只要学习成绩好就什么都好,只要学习成绩差就不是个好学生,分数推翻了一切,它的压迫把孩子最后一点天赋的翅膀折断,让孩子明朗的眼睛套上高度数的眼镜。
小明最后如父母所愿考上了重点大学,这下他的人生再也不用如此劳累了,他接下来可以放松的学习,甚至不学,只需在临考时冲刺一番便可。大学四年的轻松生活让他忘记了学习,到毕业后,他进了一家企业上班,工资还不错,不久认识了一个女同事,后来是结婚、生子,拿着那点工资养全家,还要拉倒的赚外快买房、买车,混得不好可能连孩子的奶粉钱都拿不出来,于是告诉自己的儿子:“老爸就是没有好好的读书,如今才弄得这样,你要好好学习,考一所更好的大学,找个更好的工作”,他又把这个任务交给自己的儿子,让儿子也重蹈覆辙。若儿子也像他一样呢?那孙子呢?世世代代都死在了分数下。小明的人生之路是一种社会上的普遍现象,很多学生都是如此,它犹如一种恶性的社会效应,正如那句话,高分等来的录取通知书,并非决定了去哪所大学深造,而是决定了去哪所大学打游戏。当然,这并非皀所有人。
学习本应是一个人一生都要做的事,并非在那个阶段就要拼命的死学,而后又放松怠懈,那这跟封建时期的科举制又有何区别呢?只注重分数而不注重实学,这又有何用呢?在科举制发展到一定的社会阶段时,不顺应潮流的一些趋势及弊端便显现出来,随之就出现了以王守仁和顾炎武为代表的知行和一经致用等新思想,他们是对前者制度进行批判和改进,那么中国目前的高考教育制也应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虽然目前中国教育的确做了一些相应的改革(比如英语分考,语文分值增加),但未从根本上触动此体制,反而社会教育越来越呈“唯分论”趋势发展。制度大体未解决,效应越来越严重,这简直是一种悲哀!
我认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把自己的子女送上曾经自己走过的高考教育制道路是一种愚昧的表现,说白了,他们的思想根本没有进步,甚至可以说是倒退了。你失败的人生还要强加于孩子,这不是在逃避吗?为什么说你失败,因为你现在还不知道自己的路在哪里,而且还要把孩子推进这个盲坑,并弄瞎他刚刚睁开寻路的双眼。
上述例小明,我想是中国百分之八十孩子的命运,也许他们小时的梦想是各式各类的事业、科学家、作家、发明家、医生、画家,但完完没有想到的是,高考制度束缚了他们的天赋,父母一昧按传统模式让他们死磕分数,最终这种天赋被压迫消灭得一干二净,即使还剩那么一点,那么这点已经掀不起任何风浪了。今天,我国不是提出“人才强国”的战略吗?请问人才从哪里来?从那些突出分子中来吗?高考制度剪掉了新生人才的萌芽,百分之八十的人才压制。只有那百分之二十的人才又另寻他枝成长,还要经历无数风雨,我国靠着这百分之二十的人才齐国,那被压制的百分之八十呢?如果当初就扶持呵护那百分之八十,那么他们所创造出的价值可能是那百分之二十的几倍。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是看他取得了什么,即要贡献,便要创造。而创造的生机及活力被压制,创造的源泉自然也就干涸”。截至2017年,我国仅两人荣获诺贝尔奖,这不仅引发我的思考,为什么欧美等国频频得奖,而我国却数载难逢呢?难道我国人种就不如欧美等国吗?智商与创造力就低一等吗?错了!不是我国人不行,而是高考教育制的绳子把人们捆得太紧,让人们无法挣脱去脱得它,从小就剪掉鸟儿的翅膀,你让他如何飞行,从小就把人关在黑暗的世界里,你让他如何会去寻找光明?我国堂堂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形同异禀的人数不胜数,如果减少高圪制的束缚,将这些人从小便根据爱好定向发展,那么在学习多年后,人才不是数不胜数,如此即完成了最初的梦想,也实现了人生的价值,这不是人们所向往的吗?
当然,对于诺贝尔奖举例,并非是我崇洋婿外,而是一种对于追求梦想和实现目标的载体形式。
什么叫做“一个人教育与学习”,说白了它的本质就是把一个人培育成有用的人才,让他创造和实现人生的价值。今天 的高考制是把学生当做了考分数的工具,而不是实用的人才,老师们常常骂成绩差的学生说“看来你不是读书的料”、成绩差就不是读书的料吗?既然如此,“老师”还能称老师吗?“读书”的目的是什么,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人获得更多的知识,从而能立足于社会,贡献于社会。我想说,除了那些天生就有智障病或没有正确意识的人之外,任何都是读书的料,都是可以成人才的料,只是不是考高分的料罢了。
正确的教育制度是“育人为本”,而不是“育分数为本”,高考制强制逼近学生去考不情愿而不擅长的高分,却不强制逼迫他们去做情愿而又擅长的事,请问分数再高又有什么用,它可以带来文凭,却不能带来价值,它能带来骄傲,却带不来实用。老一代经过高考制的知识分子把这种思想加于青年一代的知识分子身上,青年一代的愚昧知识分子把这种思想又托付于孩童一代,一代又一代的恶性循环,最终那些愚昧的人连自己的路是什么,该怎么走都不知道。
有一则新闻,我看了颇有感触,清华风云人物染同学,拥有法律本科、金融博士、新闻传播博士三项清华学历。最近参加高晓松做评委的一档节目时说,他很迷惘,他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高晓松对此怒斥,你不去问自己能力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却问我你该找什么工作,你不觉得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对此我想说“擅多家之长于一身,这不是出类拨箤的人才吗?”清华堂堂中国第一高校,梁同学又是王中之王,天才之天才,清华为其进行了多年唯分教育,将他培养成了分数文凭王,为何他连自己该干什么都不知道?这不是清华的绝顶人才吗?其实,梁同学没有愧对清华十多年来对他的“唯分教育”,而是高考制和清华大学有愧于十多年来对他的“唯分教育”,而不是“教育”。
(难道清华大学连最基本的教育都不会教给学生吗?)
在这个社会上,像梁同学这样的人才比比皆是,而且有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他们只懂一昧的按制度唯分,在学习中,有很多知识对自己无用,可他们却要拼命的弄懂,原因只是为了能考高分,如果世界上所有的知识都要考,那么我们所学的冰山一角如何够,就是让你学一千年也学不完,而严格意义上讲,这又怎么可能呢。为什么人分之所心被称为人才,那是因为他在某一领域做的价值或贡献特别突出。
人们常常都说考 了高分的学生就是人才,请问他们的分数贡献和创造给了他们什么?难道他们的贡献就是刷新了高分记录,或者是又突破了分数状元。众所周知,在外国,有些国家宗教为政治所利用,从而弊端显现。而我国,高考教育制则为分数的利用。
自邓小平恢复高考后一直到现在,我国高校录取新生的标准基本没变,都是以分数标准来录取,不管你是什么人、什么才,只要分数不达标,你就没有资格进大学,哪怕你将来有改变世界的能力。在这里可能有人问:“高考 不是邓小平恢复的吗?你为何还要批判”,当年邓小平同志恢复高考教育制是为了使得人才发展,教育发展,这有利于在当时文革结束后鼓励和转变人心。使得教育重回正轨,这完全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但今天的中国已和往日不同了,今天的高考制必须大力改革,不然弊端就会严重,越来越多的人才也会被泯灭。邓小平同志后来不是也说了吗,不能迷信高考,他还提出了先进的理念,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而我国却背道而驰,唯分是论 ,一点不紧随时代步伐,欧美等国家先进教育制扶持人才,频频创造出价值和贡献力量。
分数已取代了一切,高校自主招生有规定:凡是在某一科目或在某方面做有突出成就的偏才、怪才,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潜质或有专利证书等的高中生,可参加自主招生考试,如果一切都通过,便可降低分数录取,而降的这点分数也不多,虽说是一分胜过万马千军,可对于考生来说,多大的潜质已起不到多大作用,而真正起到作用的是分数!而要想破格录取,更是难上加难,如此的限制完全等同于扼杀!醒来有这方面能力的考生就很不容易,顶着巨大压力冲破重重困难来到最后一道门坎,可录取制度还要施加一系列压力,这让人才怎么活,这让创新如何发展!大家想必都认识印度著名党员阿尔法·米吧,他主演的两部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和《摔跤吧,爸爸》风扉全球,励志振奋,不知道大家看后有何感想?我看后的感想是满满的愤恨与悲哀,也许大家的感受是它告诉了人生什么道理,而大家有未注意到,在《三傻大闹宝莱坞》中,大学生罢学习于一旁,专心研究摇控飞机,当他把研究成果告诉校长后,校长的回答说他一天搞这些无用的垃圾,而荒废学习,将打电话给他的父亲带他走,最后,绝望的科技人才选择用跳楼来结束自己的生命,看到这儿,我很愤恨很悲哀,联想到了高考制,难道实用科学的飞跃不如分数的飞跃?科学不能征服一切,而分数能?我在想,当一个国家被侵略者用飞机大炮等实质性武器打开大门时,用理论的巫术是否能降服他们,用分数的子弹是否可以击退他们?阿尔汗·米在整部电影里都在扮演着反抗传统教育制的角色,那么完全说明了教育存在弊端,既然有弊端,那么就该做出相应的改革。《摔跤吧,爸爸!》更是一针见血的指出了人才不受国家重视的局面,国家不扶持人才,人才要靠着自己一点一点的努力来为国效力,这不是默默地支持,而是默默的压制。对于人才不支持情况,我并非皀社会各群体,而是学生人才,具有突出潜质及其它才能方面,不应该受到分数的压制,不应受到学习压力的压制。
在今天的中国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找不到更适合自己工作的博士生,研究生在扫地刷碗,曾经名牌大学出来的一帮帮高度近视,玩手机、打游戏,连饭都不会做,大批大批的高分低难的本科生东奔西走,如无头苍蝇一般寻找属于自己的那块污点,他们曾经都拿着过硬的“文凭”杀进大学。如今,大学把他们杀了出来,你的文凭在大学里没有用了,拿到社会上去用,结果到处乱闯,并高声喊道“我能打游戏上网喝酒,而且我有过硬的文凭!”工作单位便高呼,你来吧,我们就需要你们这样的人,就这样他进了公司,十年后,他们公司宣布破产,而另外一个没有文凭,只有本事的人应聘说,我懂管理技术、发展创新,而且我有过硬的本事,工作单位考虑了半天,决定试用他,十年后,他们企业成为最强龙头。一条船上,他骄傲地告诉我,我是省高考状元,有三项博士学位,国企争着录取呢,啥考验来都不怕,把文凭往桌上一拍,吓都能把他们吓半死,问我,你会啥呢?有咐文凭,高考考金箔 ?我说我考0分,小学毕业,除了游泳啥也不会。突然一个大浪把船掀翻,我会游泳不怕,他在水里挣扎,我说,你快拿出文凭吓死大浪啊!结果他还没有掏出来就被淹死了,可怜淹死了个国企争着要的人才啊!如今的大学按照法律法规以分数来录取学生,一个人才走到大学门前问考官:“请问考官,我可以改变世界、造福人类,你收我吗?”考官坚定的说:“对不起,按照招生规则,你改变世界造福人类跟我们无关,你只需要改变分数与金钱就可以进来”。于是大学只为分数与金钱开门。
老师讲课会说某某知识点高考要考 ,值多少分,大家要重点抓住,某某知识点高考不考了,我们也没必要把时间花在它身上,只要高考要考的,都重视,高考不考的,都淘汰,不管学的知识对你是否有用,只要能考分,你就要全力去学。中国高中全力管制学生,以如同考制的手段去逼近他们学习,家长支持,社会支持,国家法律保障,学生似乎成了被关进集中营的囚犯,集中营一所比一所厉害,一所比一所严格,分数成了教育的目的,教育成了分数的奴隶,分数如同希特勒,而什么以高老工场为臭名昭著的毛毡中学和衡水中学就是分数下最忠诚的奴隶,就是所有集中营里的奥斯维辛。
还有,对于中国目前家长为小学生参报各种培训班培养特长的情况,我想说,特长是一个天生的资质,或者是后天在生活的实践中慢慢培养而成,并非强加到孩子身上的,孩子该干什么它该按自身的情况和爱好决定,而不是找一些什么大众普遍跟风潮流来盲目乱取,这是不尊重人性表现,若是硬 加,就如往鱼身上加翅膀。让爱因斯坦去打篮球。他的数据绝对差得吓人,相把让乔丹去研究科学,他绝对会寸步难行,孩子喜欢计算机,你不应该强制他去画画,孩子喜欢音乐,你应该大力支持,而不是另谋发展,天才萌芽的幼苗应该呵护培育,而不是挖掉种下其它种子。
大人教育孩子,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因为孩子的路不是你来走。
在写这篇文章前,我的想法被这个社会的无数传统主义分子唾骂、批判,他们说,你一个高中生不好好读书,整天胡思乱想什么,我如同一只老鼠般,人人喊打,我向人人阐示我的思想,他们却说,你个农村孩子不读书干啥,你这些思想能喂饱你?别以后连自己都养不活!我无数次想找个知己,能找个情投意合的人大快畅谈,可别人不是批评就是一笑而过,心里暗暗想,这个疯子还以为自己是哲学家啊,我的想法就像一颗幼苗一样生长在森林中间,没人理解,没人支持,我很痛苦,无数次失望了又失望,仿佛整个社会都在与我作对,与我为敌,可我也一次又一次坚强的面对,每次失望后心里便暗想,他们都是传统主义分子,我新青年不必与这些人计较,于是不是刚才了达尔文,他曾经写《物种起源》时不比我更承受压力吗?他坚信人由进化而来,并非神创造,我也坚信我的想法是对的,真理不会变,因为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即使社会反对。我坚信苏格拉底说的一句话:凡是为一个人理智写着为错误的事情,就不应该去想,更不应该去做,哪怕它受到当权者和法庭的压迫,也应不异一切代价给予反驳。
也许我不应该想,更不应该去做这些事,因为这关税我的前途问题,在人生的关键点,这样做将会付出剧痛的代价,可我还是不能埋头沉默,这些问题本应该交给那些所谓的教育专家和学者,他们提出和研究出一系列权威的方案和理论,最后再照这些方案去拓展及执行,虽然他们的理论很权威,可那全都是是纸上谈兵,根本无多大点实用,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多年的理论和权威,中国高考制基本没变,教育无实质性进展,分数依然占据教育的一切。真正的改革是去想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拿权威的幌子看待问题,那些权威起到的仅是與论效果,而当真正提及它对教育起什么作用时,它的结果是“遵循照旧”。
一个国家的某些方面弊端显露时,受害者无疑是老百姓,而真正懂得如何解决问题的,也是老百姓,哪些方法适应百姓,对百姓有利,百姓们深有体会,逐渐提出,逐渐完善,与时俱进,这才是发展的根本。教育也一样。
当教育问题显露时,受害者不是权威专家学者,不是老师,而是学生,老师教学生的方法一成不变,教了一届又一届,从二十岁到五十岁,教学方法没有改变,也没有变,正如三十年没有发展没有创新一样,按照老模子刻,当老师三十年前的老教学方式遇上三十年后的新学生时,老师还能保证他的教学方式与时俱进吗?
时至今日,自改革开放始的填鸭式应试教育高考制已主导学生教育几十年,我不知道,它还会主导多久,但我相信,它的弊端总有一天会被改进的,革除的,淘汰的,而到那时真正该建立起来的教育制度是:素质教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