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脑子足够用,但不用在学习上怎么办?学会这3招,让孩子从盯着学
为什么面对题目,孩子要么拖延,要么就很烦躁?
家长使尽浑身解数,奖励、惩罚,连哄带骗,讲道理……折腾自己和孩子一通,孩子依然懒散、拖延,越鞭策越不动,甚至直接摆烂,放弃学习。
火车有电力驱动在铁轨上运行,汽车有发动机才能在高速上驰骋,孩子的成长,如果只靠外力难以维持,就算别人推的再用力,他不想动也没用。想要让孩子真正主动改变最重要的是唤醒他的内在驱动力。
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瑞恩提出的理论用在孩子身上解析的话:想要增强人的内在动机,促进外部动机内化,需努力满足人的三种心理需求——自主(我是)、胜任(我能)、联接(我有)。
我是谁——允许孩子做“无用功”把选择权交给孩子
还记得《少年说》那个被爸爸撕掉56本小说的女孩吗?热爱文学,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写小说,写了30万字。可爸爸不满她严重偏科,理科成绩差强人意,声称“写小说耽误时间”,一口气把她一笔一划写出来的文字全摧毁了。
身为父母我们感觉自己用心良苦是在帮孩子,以自己的认知告诉她什么才是有用的,说是为了她好,谁知孩子不但没有变好,反倒有可能变得更糟糕。
我们都喜欢的一种人生状态是:我的人生我做主,生而为人,被他人夺去了划动生命之舟的船桨,只会觉得心不甘情不愿,因无法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无力选择自己人生的方向,失去自主感、主动性而变得被动消极。
杨振宇说过,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发展兴趣爱好,表面上看是浪费学习时间,但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可能成为促进孩子学习的强大动力。
浙江绍兴8岁男孩痴迷航天,自学研究火箭的视频火了。
5年前张先生曾经带儿子看过一次火箭发射,至此一发不可收拾。因为喜欢航天,逐渐喜欢上了天文物理,军事和化学,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和看视频来自学。并且有了一个愿望:想要研究火箭,并且立志要进航天局。
黑格尔说: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
因为对航天的兴趣,8岁男孩不畏艰难自学相关的各类理科知识,这就是兴趣带来的强大动力。父母的支持,让他更加心无旁骛。
如果孩子的兴趣是有益的,其实不必太过干预,如果父母引导得当兴趣,完全可以成为学习的动力,促进学习,强烈的反对可能会适得其反。
学习的最大动力就是孩子们的兴趣,一个孩子如果能够对他所学的东西感兴趣,他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就算这个这个过程中他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花费更多的时间,他也会兴致勃勃的去做,即便此间遇到很大的困难和挫折,他也不会灰心丧气。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过一个“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如果孩子能用自己的某一种能力或技能去做事,并有成就感,那么他的自我效能感会让他有足够的自信和内驱力去完成难度更高的事情。
也就是说,如果上面案例中女孩爸爸允许孩子保有自己写文的爱好,接纳并允许孩子自由选择学文还是学理。并鼓励孩子将自己的作品发布到网络平台,让孩子充分感受到被关注的荣誉感,对提升孩子有着最直接的正向引导作用,一个成长中的孩子,能在父母和他人瞳孔中找到存在感和归属感,她将有百倍、千倍的改变让自己变得美好。
或许女孩在写小说时拥有的自我效能感,可以帮助她更好的面对学数学时的困难和挑战,在合适的时候学好数学。
作为同样拥有自己独立意识的生命在父母框定的空间内做选择,没有办法充分挖掘自己的使命和优势,就会不清楚自己是谁,自己的价值、优势在哪里。当一个孩子不知道自己是谁?有哪些优势,能做些什么让自己感觉很棒的时候,很难有行动力去做别的不擅长的事情,更不可能有自我效能感,从而把热情真正转移到逆人性、有难度的学习上去的。
允许孩子享受自己真正感兴趣、喜欢的事物,即便看似无用,但这份主动性和热情,由此及彼,为孩子爱上学习搭建起了一座稳固的桥梁。
我能行——及时激励反馈孩子的学习行为让他相信“我真的能行”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学习上内驱力不足的孩子很容予沉迷于游戏,在心理治疗师看来,“游戏成瘾反应的是真实的需求。”一个人的生活中如果重复性发生某一类事件,从心理学的视角看,这样的事对其而言一定是有意义的——或是帮助其获得了什么,或是帮助其回避了什么,或者以上两种可能性的叠加。
游戏里,每玩一关,游戏都会给孩子一次及时反馈:顺利通关就有奖励:就算不过关,也会有再玩一次的机会。
在游戏里,行动就会有反馈,孩子自然而然会越玩儿越起劲,越玩儿越上瘾。和游戏相比,孩子的学习有“滞后效应”,不是做一道题,学一个知识点,就可以获得反馈,可能选很长一段时间也见不到效果,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向好的,都不希望自己学习成绩差,课时当做一件事情,会让自己觉得很愚蠢的时候,就会让他丧失信心,最终选择妥协和放弃。
网上有一个换有多动症的孩子,他很喜欢画画,那天他和妈妈说他想画植物大战僵尸的田地,妈妈拿给他一张A4纸,他说这张纸太大了,画满田地太难了,后来妈妈说:“你不需要在这张纸上铺满田地,你只需在纸上选取一小块区域画你的田地就可以,我相信你可以完成,我先去准备午餐,一会儿过来,你一定会给我个很大的惊喜。”如她所愿,虽线条略显笨拙,但妈妈没有加以评判,而是露出喜悦的神情对着儿子说:“妈妈就知道你可以做到,你真是太棒了,那些豌豆小人一定特别喜欢你帮他建的这块绿油油的田地。”
不盲目和别人家的孩子比,了解自己孩子的能力,想办法帮孩子将学习任务降低难度,给予他信心,协助他以自己的能力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孩子面对作业或难题拖延的背后是恐惧,是害怕犯错,害怕失败,是对自己没有信心。
作家梅拾樱接触过无数在孩子内驱力不足上有担忧的父母,也见证过无数成功的案例。
在她看来,在关键时刻帮助孩子,给孩子创造相信自己能力的机会,就能让孩子真真切切地相信,他拥有让自己变好的力量。整个过程叫“精神崛起”。内驱力的点燃也是如此。
《小王子》作者圣埃克苏佩里说过:“如果你想过让人们造一艘船,不是雇人去收集木头,不要发号司令,也不要分配任务,而是激发他们对海的渴望。对孩子也是如此。
我拥有——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与支持
盛夏时节,天气太过闷热,大家都敞着门,这让我无意间听到邻居家爸妈与孩子的对话……
孩子刚放学回家,爸爸正在厨房准备晚饭,孩子凑到身边,爸爸不耐烦地说到:“你赶快弄你的作业去,别一会儿这儿,一会儿那儿的晃悠。”大约过了20分钟,邻居家传来了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我出于对哭声得好奇侧耳细听,接着就是妈妈劈头盖脸地一顿责骂声:“重写!下次再遇到这种题还是像这样做错,往死里打你了,知道不?别哭啦!快写去……再哭,你就赶紧往出走!”孩子边哭边跟烟地说:“我不走……不走……”妈妈并没有就此作罢,反问孩子:“下次你应该怎么做?”孩子刻板教条地说:“认真做对……”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父母,孩子一犯错,父母就立马翻脸批评。孩子只是做错了一道题,父母如此强烈的反馈,结果导致孩子越来越害怕犯错,害怕父母发现他们的的错误。害怕犯错后父母对自己不接纳的样子,上面小女孩的感觉就是一旦自己犯错了,父母就不爱她了,是被排斥和讨厌的。这样一来,孩子真的遇到一些困难也不敢与父母真诚交流,选择将自己包裹以保护自己。
或许妈妈的一句简单的“没关系”就会给孩子满满的安全感,就会成就一个不惧怕犯错内心强大的孩子,且能从错误中学到知识的能力。而父母需要在孩子犯错时,接纳他的不完美,允许他在错误中成长。把人和事分开来看待,不会因为孩子做错题这件事就对她这个人充满敌意,孩子做错题时,你依然可以选择不生气,温柔地告诉她:“这道题错了,不过没关系,妈妈和你一起看看错在哪里,一起来找到问题,改正它,你就是这道错题的最大的受益者。”
记得《原生家庭》中有一句话:“孩子应该拥有犯错和改正错误的权利,犯个错误而已,又不是世界末日,这是他们尝试新事物并建立自信心的途径。”
父母不是不爱,是不会表达爱,请不要将爱藏在心底。
当孩子质疑自己时,对他说:“不要怕,你在爸妈心中真的很优秀,爸爸妈妈永远是你最坚强的后盾。”当孩子发脾气时,温柔而坚定地陪着他,告诉他:“你的行为是错的,但我们依然爱你。”在平日的相处当中,请多说“我爱你”,这足以代替千言万语,融化孩子的心,给他成长的温暖。
恰如心理学家温妮科特所说:“孩子必须确认自己可以随时回家,才可以安心地向前发展。”
当他感觉到无件的支持与爱,他知道身后有父母这座大山,他就会有勇气驱动自己面对困难,迎接挑战。
孩子终将会长大,离开我们的羽翼,做父母的,给予孩子自主选择的福气,自信做自己的勇气,直面错误的底气,就是在帮助孩子点燃心火,成为具备内在动力的人,独立去完成属于自己的生命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