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儿女N倍速爱好变现营亲子教育

打卡09-27《为何家会伤人》:孩子成年了打父母,那是父母活该?

2018-09-06  本文已影响5人  成长摆渡人

某某18岁的学生为了买新一代的iPhone,去交易所做性交易,更有甚者为了买iPhone为了买自己喜欢的奢侈品打父母。

每次看到这类新闻都毛骨悚然,心想:这群孩子也太不孝顺父母了,父母从小把他们拉扯大,长大了还打父母,没有人性,还不如养条狗,是不是父母从小没有给孩子太多的教育,太惯养孩子了?

可是自从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完全颠覆了之前的认知:作者认为就是这些孩子的父母从小就给予孩子过度的溺爱,凡事都答应孩子满足孩子,害怕孩子受苦,造成了这群孩子不能应对当今高压力的环境,依旧维持小时候的模式,一有困难找父母,父母解决不了打父母。

1.为什么父母会溺爱孩子

我们每个人都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内在的父母’,其内容是我们对自己的现实父母和自己理想父母的内化,当我们做父母时,这个‘内在的父母’就是我们自己。另一个是‘内在的小孩’,其内容是我们对自己童年体验的记忆和自己理想童年的内化。”咨询师荣伟玲说。

她断言说:“溺爱有很多种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父母‘内在的小孩’向外的投射。

溺爱的父母将自己‘内在的小孩’投射到现实中的孩子身上,他们无节制地给予孩子,其实是在无节制地足自己。”

书中举例:心理咨询师宋伟玲,她每次经过蛋糕房都会买一个蛋糕给邻居家的儿子吃但她从来不舍的自己吃,一次她忽然发现这些蛋糕都是为自己买的是自己想吃但是因为内在父母告诉她:怎么大的人了,不能吃蛋糕,于是她便压抑自己,内在小孩让她买蛋糕,她把内在小孩投射给了邻居的孩子。

溺爱分为两种:

包办型溺爱:一切都安排好,不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纵容型溺爱:不管孩子多么不合理的要求都会满足孩子。

包办型的溺爱会导致孩子的自我探索之路被打断,孩子的18岁之前就会产生一个问题:我是谁?孩子会在他自己行为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感觉,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思考会形成自己的答案,最后融合整合成自己真正的答案,与这个世界更好地相处。过度的溺爱则会阻碍这条道路的打断,他们会认为这个世界并不是属于他们的,他们没有存在的价值。

而纵容型的溺爱则打断了孩子战胜困难的能力,有问题就找父母来帮他们解决,不能理解父母。

我们对孩子的溺爱都是由我们内在小孩儿决定的,而子女承担的溺爱无疑是对她们的最大的毁灭打击,孩子在探寻自我的道路上并不需要父母过度的干预,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要尊重孩子在不同时段的不同需要,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这个世界。

2.溺爱的后果

✔挫折商低

过度溺爱的孩子小时候就处于在温室的环境中,没有经历过太大的挫折,自从打小看到一个玩具要自己去拿,父母担心孩子受苦就拿了他面前,这也在无形之中降低了他的自我成长的能力。

所以在成年之后,面对高压环线自然是接受不了的,这时候他就会产生逃避想法,想去向父母寻求帮助。

✔逃避在家中向父母索取,不给就打

其实这种恨意并不是成年才会表现出来的,而是在小时候父母打断自己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就产生了。小朋友自己去拿球,父母把球拿到他的面前,但是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都被剥夺了,孩子想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触摸,感觉,拿到球的这个过程。

如果孩子完成了这个过程,他会觉得我靠自己的努力完成了目标,而父母的过度干预则会形成大人强大,我弱小的心理。所以他会事事都会寻求父母的帮助,自己永远处于一种弱小的尴尬局面中,长大了也依旧改变不了这种心理。

3.如何避免过度的爱

✔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发现孩子的真实需要,并帮孩子实现他的需要,这便是真爱。

看着孩子自己去拿球这个过程并不干预孩子的行动,尊重孩子自我成长的过程。知道孩子的需求,而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头上,这便是真爱。

✔我们常将“做什么”视为爱,但很多时候,父母“不做什么”才是爱。太多的时候,做父母的需要提醒自己,控制住自己干预孩子行为的冲动,因为太多的干预是不必要的。

要尊重一个幼小的孩子受挫折的权利。

爱会导致不好的结果,而不会导致伤害,导致伤害的一定不是爱。

点个赞\(≧≦)/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