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磕磕绊绊中成长
清明,又是祭祖的时候。按照小山爸爸家的风俗,妈妈不需要参加。但是这次,爸爸有点吞吞吐吐,犹犹豫豫,希望妈妈也去。他担心妈妈不去,孩子们也不愿意去。
孩子们跟爸爸的关系,有一定的距离。且不说爸爸过去常年在外地工作,对孩子缺少有质量的陪伴,单说尽这些年,爸爸每天定时打电话回来追作业,跟孩子也只谈学习,简直活成了一个闹钟,功能是催学习。孩子们很不爽。偶尔和爸爸之间的“冲突”,更是拉远了亲子之间的距离。然而,每一次的“冲突”,都是彼此成长的机会。
一、爸爸的成长
最近小山爸爸频频买书,有历史,有国学,还有心理学。小出爸爸是个理工男,曾经对文科不屑一顾。在孩子小的时候,每当妈妈买书时,他总是说“不环保”,说诸葛亮看书都是看一本撕一本。然而,在小山上初中后,爸爸终于感受到阅读的价值,以及阅读能力对学习的影响。爸爸又开启了催孩子阅读的闹钟模式。爸爸也捧起了心理学书籍学习。小山妈妈曾很无奈地对小山爸爸说:“你终于明白了阅读的重要性了。以前总跟我唱反调,非要等过了 N年,看到'结果'了,才相信。”在孩子的教育上,爸爸和妈妈的方式常常很难达成一致。然而,每个人成长都有自己的节奏,爸爸也不例外。学习永远都不晚,不是吗?每当孩子表达对爸爸不满的时候,妈妈常常安慰孩子,爸爸也一直在成长啊。即使是“蜗速”,也要看到他的好。
虽然学习了一点心理学,但是从知道到做到,还有一段持续修炼的过程。
最近流感,小山也没能幸免,只能请假回家休息。过了周末,咳嗽还没好。有天晚上,小山咳得睡不着,家里没有备咳嗽药,深夜,药房都关门了,妈妈只好网购了药品,小山一直等到12点多,吃了药,又咳了好久,才睡着了。
第二天一早,爸爸就把小山叫醒了:“上学去,不要在家里颓废。”在爸爸眼里,只要不上学不学习(学科),就是颓废了。很显然,早早就上床睡觉的爸爸并不知道昨天晚上发生了什么。小山分辩道:“昨晚没睡好。”爸爸仍不依不饶,为小山不愿意上学开始生气。小山妈妈正想解释昨晚小山为什么没睡好,刚一开口,小山爸爸便情绪失控了,大声吼道:“让他上学!”接着对小山说:“咳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小山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你咳嗽试试啊,我昨晚等要等到12点多,咳得一个晚上睡不着,你还要我上学。”说着,跑回自己的房间去了。小山爸爸愣住了,为了维持最后的一丝尊严,硬着头皮说:“我怎么没咳过。”小山妈妈追上小山想安慰他,这时爸爸也追过来了,在门口指着小山生气地说:“你是这样跟老爸说话的吗?”小山妈妈不由分说,一把把爸爸推了出去,在里面反锁了门,避免了“战争”的延续。
当爸爸了解了原委之后,对自己的态度不免感到懊悔。出于做父亲的“尊严”,道歉的话是不会说的。然而,或许是心里还有点不安,便有了开头要求妈妈也一起去祭祖的忐忑。
每个人都用一辈子去成长,所以才有了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成长的轨迹不是一条顺滑的曲线,而是带黑点的曲线。那些黑点,或大或小,是石头的切面。成长路上不断地要搬石头,搬得多了,便悟了。
自己的石头得自己搬。当爸爸提出了让妈妈陪同去祭祖,妈妈找了个理由拒绝了,并安慰爸爸道:父子哪有隔夜仇。
二、小山的成长
小山是个心思细腻的孩子,重情义,会为他人着想。所以,过去他常常把不开心的事留给自己,把开心的一面留给别人。然而,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内心并没有强大到可以抵御所有的不快。他会压抑着自己,情绪日积月累,终有一天,便像决堤的潮水。在这次与爸爸的“冲突”中,妈妈却看到了小山的变化-他敢在生气的爸爸面前表达他自己了。妈妈把门反锁后,对小山竖起了拇指,说:“你今天敢于表达自己,为自己争取权益。妈妈给你点赞。”尽管解决问题的方式不是只有一种,而当爸爸对着孩子吼的时候,也只教会了孩子这一种方法。
每个人都喜欢和平相处,不喜欢冲突。然而,两个不同的个体,带着不同的诉求,有时难免产生矛盾。冲突,便是成长的时机。
三、妈妈的成长
夫妻性格不同,未必就能够互补,有时更多的是矛盾。彼此的成长环境差异较大,生活方式迥异,价值观也不尽相同,磨合期也会更长。小山爸爸和小山妈妈正是如此。有时无法往前走的时候,不妨退后一步,也许就找到路了。
当爸爸情绪失控时,妈妈便不再说话。孩子受点委屈,也是成长的机会。事情过后,妈妈安慰了孩子,也让冷静下来的爸爸了解了原委。在孩子的面前说爸爸的好话,在爸爸面前说孩子的好话。作为家庭CEO的妈妈,承担了更多的家庭责任。小山妈妈在家庭角色的切换中,慢慢地找到平衡点。
也许每个人都会面临一地鸡毛的时候,这时,我们只需要把鸡毛一根一根地捡起来,做成扫把,拂去灰尘,就会发现,一地鸡毛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