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于极瘦削出见腴润,极细弱处见苍劲”—临摹弘仁山水及黄山图册
图文/理智
-7-
每每完成一幅临摹图,理智都会将事先拍照下来的起稿、局部推进、分层染色、重复勾勒线条等绘画的分解步骤,第一时间在简书中发布。再将绘画步骤图编辑成一个视频,配上应景的轻音乐或舒缓歌曲,与在简书中相应文字资料一起,同步发在小红书上。
浏览过理智近期临摹申师任堂《花鸟屏风图》的年轻朋友,脑海里会闪出疑问来,是不是先按照原图同比例拓摹出线稿来,再上色呢?这样才会让人觉得与原作形似啊!
解释一下,智自学绘画三年有余,目前阶段已完全脱离打草稿绘图的步骤,山水画作品,尤其是墨稿,几乎能用一只粗毛笔,逐级分层完成全图。智以为,如果养成了良好的习惯,绘画速度则会突飞猛进地增长。绘画技巧也是,常练常新,手法逐渐趋于稳定。
最近,朋友家学龄前儿童在上国画课,智看了孩子的一幅花鸟图,才学了三个月的小朋友,两只彩鸟一飞起滞空、一落稳高枝,鸟身羽毛上的五颜六色,搭配得很舒服,树枝下有六瓣长叶状小粉花几株,颜色也是贴近自然。家长也有疑问产生,怎么会画得如此干净利落呢?理智同样也会在脑子里打个问号出来!
之后经家长询问老师,得出是在孩子原画基础上经过老师修改之后的作品。画面中重点出彩的地方,都是老师之笔。
很早以前,智曾经见过某区文化宫国画老师在小学教授一至五年级混班学生国画,他的课程表是阶梯式的,从画竹叶开始,再到小鸡、麻雀、枇杷、树叶、大虾、螃蟹、菊花、牡丹等等。
国画起步就是画竹叶,因画竹等于写字一样,用笔要完全合乎书法。书画第一要诀,一定要练好永字,因为永字已包括侧、勒、努、趯、策、掠、琢、磔八种方法。这些方法都通用于写竹。
初学画的孩子要一直画到老师能圈出30幅分段画稿过关的红圈,才会继续教授下一阶段的新内容。三年级的学生可以画枇杷树下的一群小鸡在啄食,几只麻雀或飞或落树枝与巨石间、几条金鱼游嬉戏在群荷之中等等。五年级的学生就可以画秋菊、牡丹图了。悟性强、灵气十足的小孩子学画的速度就快于常人,老师按照私塾先生一般的教法,因材施教,课堂上单个辅导,这样孩子们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每个物体细节都有规矩可寻,而又任其将个性、自我意识在画作中显现出来。
如学齐白石先生的大虾,老师要求孩子们掌握墨色的变化,虾体要有透明感,用笔姿势、调墨深浅、白纸上清晰的水痕,让孩子们试着将一溪清水、虾影跃然纸上。
齐白石先生画的虾,在生活中是没有的。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他画的虾是河虾和海虾的结合体,虾脑袋是海虾,夹子又像河虾。并且,真虾的节数也和他画的虾节数不一样。真虾有六节,而为了画出最灵动的虾,齐白石经过多次实验,发现五节虾在纸上表现出来的是最生动最好看的。
作画,要弄明白物体、体会物情、观察物态,这才算到了微妙的境界。画什么都要多看、多观察、多想,总不出理、情、态这三个原则。注意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眼中看见过的,胸中自然会有,一摇笔尖,自然会一齐跑在你手腕下。”(《张大千艺术随笔》)
理智认为学画的初始阶段,不应以拓描原画为辅助手段,要尽快脱离描写线稿给你带来的满足感,要临摹、仿练中增进你的手法与眼力,以及学习中增长与之匹配的文化知识。
首先是临摹,次则写生,再次才是写意。画得熟练之后,何必墨守成规呢!(张大千语)
学画过程中,凭借自身智慧来摄取名作的精髓,而后还要能够把它转变成自己的东西。
“老师教学生也是如此,告诉他绘画的方法,由他自去追讨,不可让他固守师法,然后立意创作,这样才可以成为独立的画格。”(《张大千艺术随笔》)
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接受和认知传统文化的内涵,但也要强调个人的感受,内心应该越来越丰富,外在反而越发显得安静,在韵味和自由度上还要有更高的追求。孩子的细致观察力、持久学习的耐力、以及运笔果断的心理素质,在学画过程中,不断得到提升!
以上这些疑问,也许是其他自学绘画的人,曾经有过或者经历过的思想变化过程。所以,智稍略带过。
-8-
过去老一辈人学唱京戏、学说相声,都是口授心传,徒弟跟着师傅一句一腔学过来的,等熟练掌握了,能上台表演,也是常演常新,在不断重复传统中结合自身感悟,继承和发扬光大,从而赋予这门艺术展新的生命力。
意在笔先,心灵一触,就能跟着笔墨表露在纸上。所以有“形成于未画之先,神留于既画之后”一说。
截至目前,理智临摹了七位名家的近三百幅作品,若从一开始只欣赏而不动手去画,佳作中那些独特真实的“语言”表现,不用画笔连线试试,就不能发现其平凡之中的精妙之处,被画家藏在了哪里。
像弘仁这幅画中远处的小桥,笔致飘渺,伸向北方,如一匹瘦马饮水;
山水那幅画中,西面近处,山脚下几棵秋树,挂满枝头的圆柿子,将拾阶而上的山径、茅亭掩映在你近前。画面中间,山腰崖台上的猩红砖瓦的小庙、旗杆,岩石平缓处的佛塔尖,以及东南方向,藏身岩石下与水流间的轻舟一角,稳坐其中的钓鱼翁。
山水董其昌在一幅《仿云林山水》中的题诗说过:“云影山光翠荡磨,春风江上听渔歌。垂垂烟柳笼南岸,好着轻舟一钓蓑。”
小山,小水,小景色,一抹闲云,笔下的幽幽月色,茆檐外的浅溪渟泓,都在和画者的心相与吞吐。弘仁的山水作品,秀骨天成,让读者真实感受到了“高洁空旷、清雅俊逸、深邃幽僻”的艺术魅力,展示了“于极瘦削处见腴润,极细弱处见苍劲”的艺术风格。
绘画,书法,听戏,读书,若身在其中,如入无人之境,香雾笼起,濯洗心境,四周悄然安静下来,逐渐忘却了身处炎暑之体,眼中、耳畔、脑海中经营着的一草一木,一词一曲,按你所思,皆天马行空布置一番,呈现出来的意境,绝非忙碌之人能窥见到的景象。
-9-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列为首要之法。清代邹一桂《小山画谱》则认为“以六法言,当以经营为第一,用笔次之,赋彩又次之,传模应不在内,而气韵则画成后得之,一举笔即谋气韵,从何着手?以气韵为第一乃赏鉴家言,非作家法也。”其后论者益众,并逐渐应用到山水、花鸟等画科,且已习惯地成为“中国画”的代名词。
“书即约字以言价,画则无涯以定名。”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书法与绘画的评价方法是截然不同的,所以不能混为一谈。书法是根据字数来讲价格的,而绘画则没有一定的标准可以参照评定。
“书则逡巡可成,画非岁月可就,所以书多于画,自古而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书法是可以顷刻之间就完成的,而绘画没有一年半载难以成功。所以世间流传的书法作品多于绘画,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傅抱石把被人唾骂的“文人画”三个字来代表中国画的三原则。即“文”学的修养,高尚的“人”格,“画”家的技巧。他认为三原则其实就是中国画的基本精神。
因为临摹明清时期名家的绘画作品,所以会广泛收集相关资料阅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像李成的惜墨如金,王洽的泼墨为画,像迷离的墨染米家山水,等等。
在网上查阅到的资料显示,潘素一生创作了一千多幅画,曾经与画家张大千几次联袂作画。她的山水画《临吴历雪山图》被赠送给了英国首相,她临摹的《游春图》,被赠送给了日本天皇。
她与齐白石等合作制作了《普天同庆》,她的《漓江春暖》得到周总理的夸赞,认为“有新气象”。
理智临摹名家绘画作品的远期目标值为850幅,虽然追不上潘素的千幅数量,但按照自己的脚步,每每踏实进步着,接近即是成功!
天下之事一通百通,学画虽是小门儿小道儿,也是一样啊!“凡画,人物最上、山水次之。工山水者,必能花卉;善花卉者,笔,必能人物。”
外界虽然纷纷扰扰,内心则保持寂寂无声,闲暇时作画,思考着整体结构,貌似很随意地涂抹而实际上内涵高雅的艺术气息,早已流露在纸墨中了。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人而学,是做给他人看的,学习绘画,要经得起功利考验,不为出售自己的作品,以求市场价值的高低,而在于满足自身内在的需要。
“取一种淡然的态度,将一切目的性因素荡去,画家要有内在的‘兴’——生命的冲动,因为我来作画,只是我心灵的独白。”(朱良志《南画十六观》)
以上,临摹完弘仁100幅作品的文字总结,最后以理智写的一首小诗作为结束语,以期鼓励自己继续努力前行!
看花如昨,往事繁华以为浅。
羡红妒绿,春迹依约千里回。
无意规划,一番桃源且归隐。
但雾薄烟,西山青云更削显。
相伴浮岚,岁月反照夜色明。
理智2021年08月09日
注:永字以柳宗元所着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解说: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3)竖为弩(用力也);
(4)钩为趯 yuè(跳貌,与跃同);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
(8)捺为磔zhé(磔音哲,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