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培养共情能力

2018-05-01  本文已影响0人  YY于飞

育儿分享:[玫瑰][玫瑰]

家长或老师也可以通过绘本阅读来培养儿童的共情能力。

很多孩子都喜欢阅读绘本,家长或老师可以选择一些培养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绘本故事,来引导孩子共情能力的发展。比如,在绘本《鳄鱼怕怕,牙医怕怕》的绘本中,就诠释了这样一个故事,小鳄鱼牙痛不得不去看牙医,心里怕怕。牙医不得不给鳄鱼看牙病,也是心里怕怕。两人心里都在打鼓,又不得不做,一左一右,相映成趣。一见面时,两个都“啊”的一声,接着两边都心惊惊地想“我一定得去吗”,又都鼓励自己“我一定要勇敢”。好不容易拔了牙的小鳄鱼心想:“真痛啊,我明年真的不想再见他……”。那边牙医也在寻思:“(鳄鱼的嘴好可怕啊)我明年真的不想再看到他……”

这是日本著名童书作家五味太郎的作品,它以生动幽默的方式,为儿童图解了同一情境下(牙科医院)来看病的小鳄鱼和牙医的感受。当儿童一会儿看着左边的鳄鱼怕怕,一会儿看着右边的牙医怕怕,当他意识到两边都在“怕”对方却不知道对方也在怕自己时,一定觉得很有趣。同时也可以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


育儿分享:[玫瑰][玫瑰]

通过游戏或活动的方式来培养儿童的共情能力。

由于3—6岁的孩子“游戏”就是其工作。所以家长或老师可以多设计一些角色扮演类的游戏和活动,通过换位思考、角色扮演、移情训练等,逐步有意识的引导儿童观察和理解他人和自我,逐渐学会从不同角度和位置尝试去看待事情,预见并理解他人的观点和看法、推测和判断他人的行为反应和情绪状体等 。

早期的儿童是自我中心化的,而共情让儿童逐步地“去中心化”,逐步理解他人的情感和观点,同时对自己的评价也开始融入了他人的观点,皮亚杰把这个过程称作是儿童发展中“哥白尼式的革命”。家长和老师们如果在儿童发展中能够提供更多共情的机会、尝试和榜样,相信对儿童的社会化,尤其是亲社会行为的养成会有非常大的价值和意义。


育儿分享:[玫瑰][玫瑰]

在家庭、社区里要让儿童有更多接触同龄玩伴的机会,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来感受到别人的想法和情感,从而发展共情能力。例如,孩子们在一起玩的时候往往会因为争抢玩具而发生冲突,家长这时就可以利用这样的情境做一个分享讨论:先让儿童把玩具给其他小朋友玩,观察他们的心情和表现;不分享给别人时,让孩子观察他人的心情与表现;当儿童没有玩具又很想玩,谈谈自己心理有何感受;如果其他小朋友这时候愿意分享玩具,谈谈心里的感受。即在短时间内让玩具的所有者,被分享者互换角色,更深刻地意识到等待分享而得不到分享时的内心体验,在分享体验的同时引导、培养儿童养成分享行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