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们不是在购买知识,只是在购买焦虑

2020-05-17  本文已影响0人  凉意的秋

这两年,我陷入了一种怪圈,细细想来,连自己都觉得可怕。

自从接触了社群,接触了知识付费之后,我便在这条路上一发不可收拾,这个社群还没有结束,便想加入另一个社群;一个课程还没结束,便想后面要购买什么课程;或者一种技能还没学会,又想学习新的技能。

一路下来,一路付费,看到宣传便忍不住下手。就像逛小吃街,看着琳琅满目的小吃,虽然手里拿着,嘴里吃着,但是眼睛总忍不住往摊位上瞄,脚步总不经意间停下来。只恨不得能吃快点,胃再大一点。

但毕竟胃容量有限,几种食物便能塞满,望着剩下没有尝过的美食,只能愤恨跺脚。

知识付费之后便是如此,看着各种精美有噱头的宣传海报,只恨不能任性买买买。

1

2017年我第一次接触付费学习,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打开了我这个乡巴佬的认知。

那时我整个人非常焦虑,刚毕业两年,面对不喜欢的工作,永无止境地加班,让我非常想跳出这个行业,寻找一个新的机会。

没有工作经验,没有技能特长,又不会处理人际关系。明明很想辞职,但是又不敢辞职。

那时刚好接触到了第一个社群,从没有在虚拟空间给过钱的我,都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悄咪咪就用支付宝付款了。

于是开始了我的知识付费之路。

第一个社群,写作没有学会,但是却学会了转变心态。

既然不能改变现状,那就接受;既然只能接受,那就努力变好。

从那以后,对待工作,我减少了抱怨,更多的是行动。行动之后,发现确实是自己能力不够。

当能力和欲望不能匹配的时候,焦虑就出现了。

第一个社群我开始了写作之路,工作不焦虑了,但是焦虑却转移到了写作上。

为了学好写作,我不断报班,不断学习,但是焦虑依然没有缓解。

2018年,我加入了一个一年期的读书社群,毕竟大量的输出需要大量的输入,既然做不到行走、见人、见世界,那就看书。

这对上班族,加班狗来说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对从来不阅读的我来说却是另一种焦虑。

开始关注读书后,我发现很多人一个小时读一本书,一天读一本书,一年读365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因为我一个月还看不完一本书。为了督促自己读书,不断地买了很多纸质书,真的应了那句话,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现在书架上面还放着很多没有拆封的书籍。

读书问题得不到解决,我又很开始很丧,社群里面人才济济,多才多艺。反观自己,整个就是扔人堆里也不会被发现的那种。

有种再不学习多种技能就要被淘汰的感觉,于是又给自己报名写作班、摄影课、画画课、语言课,海报课。

那年基本就在各种打卡中度过,只是为了打卡而打卡,虚拟网络,谁也不认识谁。

一年下来,技能没有学习,反而花了不少钱。

看着优秀的人不断出成绩,不断有新的收获,只能告诉自己,肯定是自己购买的课程不够。咬咬牙,再看看银行卡余额,果断又入手新的课程。

结果是钱花了不少,收获却很小。

2

今天看到一个新词叫“捐学费”,说的是现在的一种买课学习现象,大家不断地买课,却没有认真地学习。大家根据目前的焦虑情况,购买能够解决焦虑的课程,付完款,听完课完事。安慰自己已经学习了。

但是没有学会怎么办,产生新的焦虑,于是又购买新的课程,给自己新的安慰。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焦虑没处安放,反倒更加焦虑。

“捐学费”形容的不就是我吗?

为什么明知道这样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还在这种模式上越走越远呢?反思总结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方向不明确

假期的时候,去一个旅游景区游玩,里面有一个项目是“喊泉”,用话筒不间断地发声,发出的声音越大,持续时间越久,水柱喷涌得越高。

有方向的人就像水柱,汇聚成一束,集中能量往上涌,越集中水柱越高。

而没有方向的人就是水花,四处散开,即使给予能量,也不知道该给哪朵水花。

而我就是那不知道方向的水花,只能无厘头的往四面八方散落。因为不知道自己该学什么,所以什么都去尝试,就像一只无头苍蝇。

第二:想要短期内学会多技能

小时候,老人经常讲一句话:眼睛大,鼻子小。

其实说的是贪心。

贪心的人往往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自从知道了知识付费之后,我就是这种情况。

自己在时间最紧张的时候,同时参加了三个打卡社群,为了完成“任务”,我不断地压缩自己的睡眠时间。

早上提前一个半小时学习英语,完成打卡任务,然后上班,加班,下班后完成看书打卡,写作打卡,不到12点不能睡觉,记得有一个月经常是一两点才躺在床上。

我是那种精力不是特别旺盛的人,一旦过度消耗便打不起精神,上班时间也经常萎靡不振,对此领导对我有很大意见。

当做的事情多了,精力就相应减少了,对此我深有体会。

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想要学会的心情急切,能够付出的时间却太少。我以为自己能够变成超人,最后却是一个筋疲力尽的废人。

什么都想做,最后什么都做不好,我不是那种可以同时运行多行程序的人。

第三:花钱买心里安慰

我总有一种这样的心理,别人在学习的东西,自己不学,肯定会被落下,所以为了给自己营造一种“这个东西我学过”的假象,我不断地为知识付费。

有段时间看到大家在画画,勾起了我初中的回忆, 那时家长为了让我好好学习不让学习绘画。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画画的那颗心从未远离我。

网上有老师出了不错的课程,很多喜欢画画的人报了名,当然我也随大流交了钱。

进群之后每天都有学习任务,还要完成打卡,我开始几次很认真地完成任务,但是后面发现每次都要花一到两个小时后,我失去了耐心,听课敷衍,作业敷衍,最后虽然是全勤,但是水平却不咋地。

但是我却安慰自己,我已经学过了。

花钱给自己一个安慰,即使没有学会,也可以告诉自己,这次没有学会,下次再换个课程试试,说不定下次就学会了。

当没有方向时,不停地学只会内耗自己,让自己不断产生焦虑;有了焦虑之后,为了缓解焦虑,不断地购买新的课程,给自己心里安慰;一个课程没有学会,告诉自己下一个课程也许才会有用。

不断地这样循环,真的不是在购买知识,只是在给自己增加焦虑。

3

《原则》的作者说过,一个习惯的养成不是21天,而是18个月。

但在信息更新迭代如此迅速的时代,很多训练营的标语都是21天习惯养成记,21天可以改变一个人。

正是抓住了人们时间紧迫,需要快速突破的弱点。

但是知识付费浪潮过后,大家才能看清水的深浅。

不过还是很感激有这样的体验,毕竟说再多的道理,也比不过亲自经历,经历过后,人才会变得更加理性,面对选择时有更好的判断力。

焦虑其实都是自找的,当认清自己的能力和当前的情况,给自己合适的欲望,焦虑是很好的助推器。

罗胖就利用大家的知识焦虑做大了得到APP。

适当的焦虑会让人反思,跳出现有的舒适圈,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折腾,然后不断地扩大自己的认知,填补自己的不足。

网络上面有段这样的话:

我们会觉得焦虑,无非是因为现在的我们,跟想象中的自己,很有距离。打败焦虑的最好方法,就是去做那些让你焦虑的事情。不要问、不要等、不要犹豫,不要回头,既然及认准了这条路,就不要去打听要走多久。

面对焦虑,最好的方法是选择一个方向去做,增加学习的重复性,做一个长期主义者,静待花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