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矩的力量(七)

2020-05-15  本文已影响0人  奔跑的鳄鱼

在高中时学习学习政治经济学,有一个概念“商品价格”,记得当时课本上是这样说的:商品价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并受供求关系影响。打开百度词条,还是这样的解释。这些常常想起这个概念,总是似懂非懂。
商品是什么?政治书上定义为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交换的劳动产品”,在这个定义中中有三个条件“交换”、“劳动”以及“产品”。首先是交换也就是“卖”,比如,花钱买了本书《唐诗三百首》,那么这本书就是商品,注意,只是在买卖过程中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时书才是商品,当书已经归属你的时候,它就不是商品,而就是物品。如果这本书你看完了,觉得没意思,再拿出去卖,这时候它又成了商品。所以说,根据商品的定义,只有交换(就是卖)才是商品,如果不要钱,那就不是商品。“钱在花的时候才是钱,不花的时候就是一张纸”。其次,要有劳动,没有劳动,不能成为商品,比如阳光空气和水,皆可以成为商品。最后是产品,不一定是有形的物体,无形的也形,比如从网上买本电子书。
对商品更为通俗的定议应该是这样的:凡是能拿出来卖的皆可以是商品,无论是铁路飞机针头线脑,还是捏脚捶背,亦或是算命打卦,这些都可以算作商品。商品价格真的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吗?
街上有两家药店,一个在街的南头,称之为A药店,一个在街的北头,称之为B药店,A、B两药店相隔大约有个一公里的样子。两家店的药品种差不多,都是从医药公司进的货,进货价应该相同,但就是这门面差不多,经营着相同的药,两家销售的价格却有些许差别。同样的“奥美拉唑肠溶片”,生产厂家和批号都相同,A药店比B药店贵了一块二,再比如“达克宁”,A药店比B药店贵了二块一。在到消费者手中之前,这个奥美拉唑、达克宁成本是一样的,难道A药店又在这药上加了什么神咒,能够提高药效?显然是胡扯。是不是因为B药店采取的薄利多销的暂时性策略,走的是个量,拉拉人气?也不是,两家店都在这条街上开了有十多年了,B药店的生意一直不是很好,虽然价格很低,但生意一直没有A药店好。用低价格拉走客户的方法不成功。难道是街北的供求关系和街南的供求关系不同?也不是,同一条街,服务的是同一群人,大家对药的需求基本是稳定的。那问题就来了,为什么B药店就是干不过A药店呢?
现在来还原一下顾客买药的实际情况,从顾客买药的过程就可以看出两个药店经营上的差异。这两天咳嗽不止,来到A药店,“你好!给我来瓶止咳药”“哦,这一阵子咳嗽的人很多,主要是忽凉忽热的。单单喝点止咳糖浆效果不太好,还需要配上这两种药才行。这样吧,我给你拿一瓶糖浆,另外将这两种药配入糖浆中。另还有需要吃几颗药片,这是三天的量。一般三天就好了。”“行,你给我配好药就行,一共多少钱?”如果来到B药店,情况是这样的。“你好!给我来瓶止咳药”“哦,好的。这瓶糖浆是广告里经常播的,止咳效果应该不错,一瓶12块钱”“行,谢谢”。三天之后,去A药店买药的顾客已经不再咳嗽了,而去B药店买药的顾客还是咳嗽得很厉害。
这就是A药店和B药店的区别。表面上看,这两家药店都是在卖药,其实不是,他们是在提供一种服务,顾客去买的也不是药,而是治疗咳嗽的方案。A药店可以很好的提供出一种治疗方案,而B药店只能提供药。这就是A的生意比B的生意好的原因。
同样是买服装的,有些店的生意很好,而有些店却门可罗雀,并不是因为价格的贵贱,而是在于店员的眼光。如果能将适当的衣服推荐给适当的顾客,使得顾客穿出应有感受,则自然生意很好。如果只能卖衣服,顾客需要自己去搭配衣服,哪怕价格很低,也难以吸引到顾客。所以说,人家卖的根本就是不是衣服,而是眼光。
人需要的不是商品,而是一种服务,商品只是能提供某种服务的载体。商品的价格并不是由什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它能提供的服务所决的定的,或者说是由需要的服务所决定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