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势》下
第五章 课程四:迷茫的核心原因是对外部环境缺乏规律性认识
1.三大自我因素
2.应试教育决定了要从外部环境找机遇
3.对外部环境缺乏客观规律性认识——这是迷茫的核心原因
4.今天不重要,未来才重要;大小不重要,增长率才重要
是什么让我们难以发现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呢?究竟应该选择什么作为自己事业的开始呢?选择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三大自我因素
我们在前面的几部分详细地讲解了外部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现在就来看看自我情况吧。
自我情况包括三项:
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和成长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是兴趣爱好。
1.性格特性
大家认为自己的性格已经定型了吗?其实并没有,在30~35 岁之前的性格都没有定型。有一句话叫做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更为精确的理解应当是,35 岁之后,性格决定命运。
事实的确是这样,在35 岁以前,大部分人的性格都还没有定型,没有成熟。举个例子,之前我看到的一些同学,毕业时性格很腼腆很内向,不善于和他人交往,而28、29 岁后,却能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
这些同学告诉我,工作后,自己的性格发生了很大改变。很多年轻人在工作初期不适应时,经常提出的理由是:我的性格不适合从事这份工作——这是不正确的。
任何工作,当你做到85 分时,只和一点有关——就是勤奋,是你付出的汗水。当你能做到85 分以上时,才和你的天赋、你的性格相关。
总结三点:
1.每个人的性格都是可塑的;
2.未来你从事的职业将对你的性格有所影响;3.任何工作做到85 分的时候只和勤奋有关,与你的性格没有必然联系。
2.兴趣爱好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在简历中也都会写,比如排球、羽毛球和篮球。我在这里提出的兴趣爱好,比各位理解得要广泛得多。
我要对兴趣爱好再加一句解释,即一个人的感情依托所在。也就是说:你在做一件事情时,对它非常非常地有感情,非常非常地投入,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欢,每天都愿意花点儿时间做一做。你可能一做就做了十年,它对你的影响,远远大于大学四年与你朝夕相处的专业。
我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第一个例子,《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大家都看过吧?写这本书的作者笔名叫做“当年明月”,真名叫做石悦,979 年出生。从小到大,他家里都有很多很多的书,而他偏爱看历史书,家里提供了一个特别宽松的环境,就是回家可以先看课外书,而不是非要先写作业,所以石悦每天回家都会看2~3 个小时的历史书,于是,逐渐就开始喜欢历史,对历史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上大学的时候,同学们每天都看不到他,他不是在图书馆,就是在自习室看书,看各种书,所以他对很多问题都理解得很深。大学毕业后,他考上了公务员,每天下班后还是继续看书。
工作到第五年时,他开始写东西,每天下班后8 点到11 点,写三个小时,每天写1000 字到1500 字,从来没有想过靠这个赚钱,写好后就发在天涯或者自己的新浪博客上,免费供大家看。写了两个月后,他的粉丝就超过1000 万,出版社就开始主动找他,一定要帮他出本书。2006 年,《第一卷——朱元璋》这本书出版之后,第一年版税收入2000 万人民币。他坚持写到2008 年,用三年时间写完了明朝276 年的历史。
从中大家可以深刻认识到: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对人的事业的影响有多大!
第二个例子,我有个初中同学,很喜欢攒景点门票。每当其他同学出去旅游时,他都请人家带本书,把门票夹在里面,回来后送给他,这样门票不会被折坏。当他高中毕业时,攒的门票已有2000 多张。他父亲的一位朋友曾想出两万元购买他的门票,但他没有卖。他上大学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大学时同学更多了,大家都把门票送给他。当他大学毕业时,所积攒的门票已有5000多张了。
这时又有人出资50 万欲购买他的门票,但他还是没有卖。他在工作四年半左右时做了一件事——考了英文导游证书。之后他离开航天研究所,完全转行做了英文导游。
经过一年的积累,月收入有一万多元了,他又想报考西班牙语。他说:“拉丁语系的导游收入是英文导游的三倍。2008 年北京有奥运会,2010 年上海有世博会,这个过程会有很多外国人到中国旅游,所以我要做个很好的外语导游。到了2012 年之后,我要随着中国人出国旅游的浪潮,带着国人去环游世界。”我们听到他的规划和梦想后都很激动,问他:“你为什么会走今天的道路呢?”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我提醒他:“是否和你从小积攒景点门票有关呢?”
他一下子豁然开朗:其实冥冥当中,一直都是自己的这个爱好在指引着自己未来的规划和职业方向。性格爱好对人的影响很大!
之所以形成爱好,原因是喜欢,喜欢的背后是你投入了感情——这点非常非常重要。
下面我们开始来理解什么叫做真正的感情依托所在。
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工作的白领,到了30~35岁,很多人的人生将发生一次重大的改变,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他们的人生已经过去了一半,就算他们每天都在赚钱,可以赚很多钱,早上起来仍然会想一件事:难道我今后的时间还要为钱去工作吗?
想到这里,他们就会很痛苦,所以很多人对命运的重新选择往往发生在30~35 岁时。他们决定:一定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也就是冯仑说的“坚持理想、顺便赚钱”。这里就涉及到找寻理想了。
很多人做选择的时候首要出发点都是技术技能,都是为了谋生。当你以谋生为目的工作十年左右,你就疲于再坚持下去了,而开始思考自己想要的事、喜欢做的事——这就是一个人的愿景和价值观。
看长远、看战略,你就一定要找到它。
《明朝那些事儿》写了276 年的明朝历史,写了那么多的皇帝,那么多的文臣武将,那么多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但最后一章写了徐霞客。这一章的最后一句话是:“成功只有一个,即按照自己的方式度过此生。”这大概是作者的肺腑之言,也让我们每个人警醒。
什么叫做幸福?
就是有一天,你选准了一件事,要用你剩下的20 年时间去做这件事,即便最后没有做成,即便最后没有赚到什么大钱,你也要做。这时,你就能体会到什么是幸福。
所以,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延伸下来就是感情依托所在,再延伸下来,就是今后所要从事的行业。感情的依托不可能在职业方向上,而只会在行业上。
小测试
你先看左边的图,从A~I,如果你只能并且必须选一个工作,你选哪个?然后看右边的图,如果你只能并且必须选一个工作,你选哪个?通过哪边选择的时候你更有感觉,更能找到感情依托,更能触发你对自己从事工作内容的感情?
我们发现两种非常有趣的结果
第一:很多人左边和右边选的不一致,也就是当他只看到职业方向时做出的选择和看到行业内容后选择是不一样的。问他为什么不一样了,大部分人的回答是“右边更好理解是做什么的”。
第二:当回答“哪边更能触动你对于自己从事工作的感情”时,绝大部分人会选择右边。为什么呢?因为人是有感情的,人的感情依托只可能是在内容上,不可能是在形式上;人的事业感情依托也只能在行业上,不可能是在职业上。
如何理解呢?
举个例子:
新东方的俞敏洪,他做过英语讲师这个职业吗?毫无疑问他做过,他一开始就是北大教英语的老师。
他做过销售吗?当然做过,新东方刚开班的时候,招生工作不就是他自己做的吗!比如把报名表上提前填几个虚拟的名字,有利于学生报名,这样的销售技巧他都用过。
他做过市场类的职业吗?更做过了,带着刷子和浆糊到处贴海报就是典型的市场类的工作!
他做过人力资源的工作吗?很多新东方的老师不都是他招聘的吗!
他做过财务工作吗?在新东方的早期,他每个月的钱都是带回家的,把大量的现金放在家里,都是他干的!
大家看,他可以转换这么多的职业方向,但有一个是没变的,就是“教英语”这个中心内容——也就是英语教育这个行业。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你可以去问任何一个企业家,这个企业里的绝大部分职业岗位他都能做得了。行业决定职业,改变命运的是行业,不是职业,请牢牢记住。
3.成长环境
一个人所受的家庭教育很重要,比所受的大学教育重要得多。
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必然的,也是很现实的。由于很多历史和客观原因,我们国家一般60 后、70 后的家庭能给予孩子的教育是比较薄弱的,但80 后和90 后就有了巨大的不同。中国有知识、有文化的家庭数量越来越多,这对于今天90 后的影响是巨大的。
应试教育决定了要从外部环境找机遇
每个人的自我情况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当然是重要的,绝不限于以上三个方面。学校里和社会上的职业指导专家和老师都在建议大学生要根据兴趣、特长找工作,要分析自己能干什么、有什么能力,然后再给自己定目标、定计划。殊不知,大学生根本就没有兴趣专长,至少大部分人是这样。
在20 年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我们一直在鼓励学生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但我们并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应该为什么而努力,所以学生在自我兴趣、擅长方向、价值观、成功导向、战略目标等方面都缺乏认知。
在方向性的问题面前,我们的大学生是迷茫的,而迷茫的核心原因在于对职场、对外部环境缺乏客观的规律性认识,对获得的机会没有充分的了解,不知道该如何把握,缺乏坚定的目标和规划。
既然你还年轻,既然你还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适合做什么、能做什么,那么你就忘记自己是什么。去一个有巨大发展前景的新兴行业中寻找你的目标和方向,重塑你的兴趣爱好吧!
未来的新兴行业有巨大的空间让一个人去淋漓尽致地发挥他一生的才华和能力,去开创属于他的辉煌。不用人云亦云,不用邯郸学步,在未来的新机会中去重塑自己吧!”
社会就像一个大的赛马场,好骑师的作用绝对比不过好赛马的功劳。你就是那个骑师,你最重要的不是去提高你的骑马技术,而是找到你的那匹好赛马。社会上有非常多的赛马等着骑师呢!你只要选中其中的一匹,努力让它载着你飞奔向前。这些好的赛马——就是好的行业、好的细分行业和领域。
对外部环境缺乏客观规律性认识——这是迷茫的核心原因
校园里的职业规划课都主要集中在自我性格的剖析上:你具有什么样的特性?你是偏向于和人打交道,还是偏向于和数字打交道?其实这些都决定不了你的未来。对每个人而言,外部环境对自己的影响远远大于你自己!
自我情况是可以经过你的努力改变和调整的,比如你上大学,就是自我改变的过程。大家对自己都是有一定了解的,而你最不了解的——正是外部的客观环境。外部环境是你不能改变的,你的力量还很弱小,决定了你只能去适应它。
一个国家、一个公司、一个人,他的命运同样不是完全由自己决定的,而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你只能提前适应环境,做好准备,找准方向,在有限的范围内努力。
这一点,学校没有清晰明了地告诉你,学校只会告诉你要把自己的职责先做好——把专业学好,品德修好,方向找好。绝大部分学生对外部环境是没有太多概念的,学校没有告诉过你们外部环境的规律性,结果就是:在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中,有75%的人工作第一年就跳槽,80%的人第二年跳槽。
两年的时间,能不能做出成绩来?答案是不能。任何行业,没有3~5 年的积累是做不出成绩的。这个社会上有很多有才华的穷人,不是因为他不努力、不聪明,而是他没有适应外部的环境。这一点很重要,是我们要讲明白的核心。
对外部环境缺乏客观的、规律性的认识,这是大学生们迷茫的核心原因;对获得的机会,没有充分的认识,不知道如何把握,这是问题所在。很多同学在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后,不知道如何把握,就开始频繁地跳槽。
为什么?是因为他没有标准,缺乏坚定的目标和规划。他对未来有憧憬,但更多的是恐惧和彷徨。
当你完全明白了外部环境后,就会知道目标和规划对你来说有什么意义了。目标和规划是否正确,决定了你的未来的好坏。
大家知道希尔顿酒店吧?其创始人希尔顿先生是世界酒店大王。他的两个儿子长大后曾问过父亲:“您为什么能这么成功,成为全世界的酒店大王呢?”父亲说:“我只有两点能够回答你们,第一:我祷告,第二:我非常勤奋!”大家想一下:祷告说明什么?说明他的内心总是充满希望,是乐观的!
希尔顿的两个儿子听完父亲的解释又问道:“不对呀父亲,我们身边有很多人也是每周都去祷告,甚至比您还积极虔诚,他们也比您勤奋,却远远没有您这么成功,甚至穷困潦倒,为什么呢?”这个答案就是梦想,就是远大的战略目标。
希尔顿说,在他的心中一直有一个远大的梦想在指引着他前进,让他能一步一步地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对外部环境的客观规律性认识非常关键。清朝后期有几位皇帝,如光绪、咸丰和道光,他们甚至立座右铭放在桌子上,比如绝不大兴土木、省吃俭用等等。但这几位皇帝所处的外部环境不允许,所以清朝的最后100年才会如此悲壮!
归结起来,是因为他们不知道竞争对手已经发展到怎样的程度了。这个教训,值得我们每个人吸取。
今天不重要,未来才重要;大小不重要,增长率才重要
很多毕业生找第一份工作时都想去大公司、世界500 强等,其实这些大公司的利润都已经被以前进去的人和现在已经在里面的人瓜分完了。你去了要分的是这个公司未来增长的那部分里面的一点点儿,所以你应当关注的不是它目前有多大,而是它未来会有多大。
其实对于年轻人来说,30 岁以前一定要有能看到十年以后状态的这种眼光,也就是要寻找到未来会有巨大机会的行业,只有这样,你才算是在青春时光做了最大的投资,才会有长期的增值可能。
就像在你面前有两支股票,一支目前50 元,但未来五年可以增长到100元;另一支股票目前5 元,但未来五年会增长到50 元。如果你有1 万元的本金,你会买哪一支?虽然第二支的最高点没超过第一支,但第一支的收益是100%,而第二支的收益是1000%。
总之,公司增长的速率是最关键的,现在的规模大小不重要。一切最有价值的都将发生在对未来的预期中。
第六章 择业的几个选择题
1.先就业?先择业?
在整体经济困难、就业率比较低的时候,一般政府和学校都希望引导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其实对于个体来说,这么做成本很高。如果对个体建议,我认为必须先择业,不选择就没有意义。就像前文中讲过的,即便你在一个有前景的行业里,在一家小公司从最基层的前台做起,也比去一个没有前景的公司要好。在今天,找到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并不难,难的是找到正确的方向。
2.大城市?小城市?
目前,现代服务业、创新服务业主要集中在大城市。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大城市人口多,产业升级的需求最旺盛,会产生很多新的需求。所以,大城市有很多新兴的工作机会和方向。
我建议大家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最近十年,大城市已经发展得很快了,各项生活成本都很高,如果你选择到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生活,你会很辛苦。比较而言,二三线城市更有发展空间。原因有二:
第一,很多机会和产业会重点由大城市转移到空间比较大的二三线城市,所以,二三线城市有更多的机会,而且机会将越来越多;
第二,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很多行业已经不受地域的限制,所以二三线城市冒出了很多新的机会。再往三四线城市走,机会就很少了,很多行业要在小城市出现还需要很多年。所以,你如果不留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也应该选择留在重庆、成都这样的重点城市。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想去北京、上海工作?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北京、上海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机会更多。只要有知识,再加上勤奋,你就可以做成很多事情,不论你的出生和背景怎样,机会每天都有,就在你的身边。
在你年轻的时候,能选择、敢选择的时候,你可以考虑在大城市入行、学经验、成长,大城市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和成长的地方。当你有了丰富的行业资源和经验,未来结合创新服务业向二三线城市转移的机会,你就可以去开创自己的事业了——这是很好的一个个人战略发展模式。
3.大公司?小公司?
其实,选择公司的标准就是:
看公司所处的行业如何,这家公司在行业里的地位如何。比如能源行业,国企中的央企: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就是处于垄断地位的行业前三名;比如互联网行业,腾讯、新浪、百度、搜狐、360 等等都是非常优秀的民企,都是细分行业的龙头;再比如慈铭、小鬼当佳、学而思等等,就是创新服务业里的快速成长公司。
只有从行业出发,从行业地位出发,你才能选择到好的目标。
4.本专业?跨专业?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中,所谓“专业对口”,早已成为一个宽泛的概念。很多新兴行业风起云涌,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而学校教育常常会出现专业滞后的现象,只有当社会具有强烈需求时,才能设置相关专业。所以很多新兴行业需要的人才,不可能是学校里培养的现成人才,一定需要到实际行业中历练一段时间才能入行。
学历只是敲门砖,毕业生需要从零开始重新学习。我建议大家不要被所学专业的固定名称和保守的就业方向所束缚,还是要以行业为中心。
5.薪资高?薪资低?
择业时将每个月的收入作为第一选择,是最低层次的选择标准。
工作的前三年,薪资不是很重要,只要符合市场的基本情况就可以了,因为你没有跟别人谈薪资高低的资本。当你进入一个行业,前1~3 年是学习和积累的过程,第3~5 年才有可能出成绩。
当你出成绩之后,第一,你的老板就不会让你走,希望你留下来,就会自动给你加薪;第二,就算他不给你加薪,公司的竞争对手也早就盯上你了。当你的价值出现的时候,一切都开始向上发展,你的收入自然也开始急剧增加。
真正的薪资变化是需要由量变到质变的。只要你不断地积累这个行业里最核心的经验,一旦积累到了拐点,你的收入就会急剧攀升,那就是大变化。三年,就是发生质的飞跃的时候。
6.考研?留学?创业?
如果你仅仅是为了这张文凭而读研,那没有任何意义。如果你告诉我两点,第一:我就喜欢这个方向,我清晰地知道在这个方向上我的知识不够,我知道我要学什么,我的方向很明确,学习的目的也很坚定,那么我鼓励你去读研;第二:我就喜欢这个方向,并且未来这个方向也很有前景,所以我想在这个方向上深造,那么你就去读吧!
如果你还没有清晰地想明白读研的原因,那么工作几年后再读研也不晚。大学毕业后,有的同学直接保研或者考上了研究生,还有一种同学是工作几年后重新考上研究生。知道他们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吗?他们的效率完全不一样,有过工作经验的人,很清楚自己在学校期间应该做什么事,读什么书,还知道应该旁听什么课程,与什么人交朋友。所以我很反对你们盲目考研,不管有些职位是否写“研究生优先”,这些都不重要。
我身边的牛人里,本科最多,没上过大学的也不少,很多人都是后期继续深造的。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不是那一张纸的事。接下来我给大家讲讲什么叫做深造。我绝不反对深造,但我建议你30 岁之前不要急着买房子,有点小钱之后,第一是孝敬父母,第二点是最核心的,即投资于自己,这才是最大、最有价值的投资。
最后说说创业。目前又是一个创业的高峰期,很多电视节目、媒体、投资机构都在鼓励大学生创业,很多大学毕业生也都有激情、有想法去创业。但在创业之前,请问自己一个问题:你首先能为自己创造工作机会吗?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工作机会都创造不出来,创业成功又从何说起?
我支持人在30 岁前创业,但不支持应届毕业生创业,因为创业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大量的市场知识和人脉机缘,还要有把握机会的能力、承担责任的勇气以及市场投资的技巧,更要考虑基础资金的来源等一系列复杂问题,而应届毕业生往往缺乏这方面的能力。
即使创业因某种机遇偶然成功,应届毕业生由于心理经验很不成熟,很可能因此而沾沾自喜,或固步自封,或意在投机,最终也可能陷入失败的怪圈而不能自拔。太年轻就成功,有时比不成功还可怕。
因此,如果应届毕业生有兴趣或有能力创业,也不要急于求成,而要在选准行业后,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公司作为“学习基地”,设立未来数年的发展计划,从基层做起,靠打工积累经验、规避风险,再逐步试探创业的可能性。
社会上成功的企业家绝大部分都是30 岁左右开始起步自己的事业,40 岁左右出大成绩的。所以毕业生们在第一个十年,还是要在历练、积累经验、寻找方向、确定目标、明确战略方面下功夫。
第七章 主动求职——从求别人给职位到和别人一起开创机会
1.你了解别人比别人了解你容易得多
2.预见性地融入具体业务
3.用最大的主动性开创自己的未来
1.你了解别人比别人了解你容易得多
我以前有个学生,她的学校和专业都一般,听了我的课后,想去旅游行业发展,发了很多简历,都没有收到面试通知。后来她打电话问我该如何进入旅游行业,我问她:“你是不是坚定地要进入这个行业?”她回答“是。”我又问:“为了学到行业知识,你愿意付出努力和汗水吗?”她还是回答:“是。”
我说:“好,那你按照我的要求去完成四件事。”“第一件事:上网查询全国有哪些一流的旅游公司,哪些公司的业务代表着未来的方向、最有前景,然后告诉我你最想去哪家,只能锁定一家。”她用了三天时间告诉我了结果。一流的旅游公司有国旅、中青旅、携程网、艺龙网等等。她认为携程的业务代表在线旅游,是未来的方向,于是她选定了携程。
我说:“好的。第二件事:上网查询携程网在最近三个月,哪个部门在连续大规模招聘?这个部门有何特点?部门负责人是谁?公司的办公地址在什么地方?具体在哪一层哪一号?”
又过了两天,她给我回复了:“携程网的商旅度假产品部在大规模招人,这个部门是携程的新设部门,是公司的业务重点,部门经理姓张,公司的办公地点在某某大厦的19层。”“
第三件事:上网查询美国前三名的在线旅游公司的网站,查询其商旅度假产品的一切相关信息和资料,然后和携程网的商旅度假产品进行详细对比,结合个人观点,写一篇1000 字的分析报告。”
这个学生非常认真,她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结合自己的观点写出了这篇比较分析报告。当她发给我时,我连看都没看,直接回复:“再修改一次。”“第四件事也是最后一件事情:把这篇比较分析报告打印出来,附带简历,亲自去携程的办公地点,把它亲手交给商旅度假产品部负责人张经理。注意,是亲手。”
我的这位学生在一个工作日的上午十点,穿着正装,准时去了携程网的公司。她到前台后,表明了要见张经理。前台说张经理没在,要她把简历留下,他们转交。她给我打电话了,我明确告诉她:“必须亲手交给张经理。”她开始在前台附近等张经理,中间还有保安赶她走,她都没走。
过了一个小时,张经理回来了,前台主动告诉他有个学生在等他。她拿出报告,亲手递给了张经理。据说,张经理看到写着《美国某某、某某、某某公司与携程网商旅度假产品比较分析报告》的名字时,眼睛一亮。后来,他们去会议室交流了,再后来,他们中午一起吃午饭了。
我想再后来就不用我说了:她应聘成功,经过几年打拼,最近被猎头挖到另一家公司的商旅度假产品部做部长。
当你去一家公司或单位应聘时,你了解这家公司吗?了解这家公司的历史、产品、文化、经销渠道、竞争对手和未来战略吗?
换个角度:这家公司的人了解你吗?了解你的家乡、家庭情况、教育背景、喜怒哀乐、特长能力等等吗?相信你会说不了解。既然双方都互不了解,那么你认为是让公司了解你更容易,还是你了解公司更容易?
这就是为什么在面试之后,公司要A 同学而不要B 同学的本质原因:你没有充分了解你的战场和你的谈判对象。
当你想去一家企业时,请回答我几个问题:这家公司创办于哪一年?竞争对手有哪些?未来的发展方向有哪些?产品有哪些?主打产品是哪些?企业文化的特点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我至少能罗列20 个。
主动求职的调研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
第一,寻找公司里代表未来方向的新兴业务;
第二,要知道并且见到对你起关键作用的人;、
第三,明白你要和谁谈、谈什么、有没有共同话题。知己知彼,决胜千里。你还要知道企业招聘的要求和目的,你们双赢的价值点在哪里。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比如上面讲的我的那个学生,她主动求职的每一步安排,都是符合这三条标准的。她做的每一个准备工作,都是在为双方寻找共同话题,体现自我的价值。
2.预见性地融入具体业务
在工作当中,领导分配一件事情给员工,要求尽快做完,尽快上交结果。第一类员工小李,三天后跑来告诉领导:领导,您要做的事我已经做完,您看看。第二类员工小孙:领导,您要做的事情我已经做好了,您看看怎么样,还有没有其他的吩咐,我帮您做?再看看第三类员工,“领导,你给我做的事情A 我已经做完了,而你做A 事情的目的是为了做B 事情,而B 事情我已经起头了,但做不下去了,我需要您的指导,您指导指导我,我给您做完。”
其实在求职中也是一样的道理,在还不是公司正式员工之前,就要有提前学习掌握的态度。什么叫做创造机会,他没要求做的事情,你已经花了很长的时间学习和准备这件事,对他来说给不出不招你的理由。机会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我们继续看刚刚说到的那个同学,如果这个同学没有做第三件事,直接去做第四件事,他也能见到张经理,但是他们有没有共同的话题?肯定没有。但是,当她做好了准备,你如何看待商旅产品,你如何看待我们公司的商旅产品,在有准备的情况下,你觉得他们会没有共同话题吗?
3.用最大的主动性开创自己的未来
这个世界上,会主动关心你和帮助你的人,主要是你的父母和你的亲朋好友,如果你都不懂得主动去说一句话,任何人的命运都和你无法形成关联;如果你不懂得主动关心别人,主动去影响别人,主动让自己和别人有关联,那么你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
为什么很多应届毕业生刚毕业时选择营销类的工作,是因为这会对今后的发展积累很好的经验,营销类的工作就需要你主动让你的产品去和别人有关系,让别人感知到需要你的产品。
不论产品的设计有多么好,如果你不懂得主动向别人争取机会,那么很多时候,你是没有机会的。很多同学都会遇到这个问题,你喜欢电脑吗?喜欢,那你做过什么准备吗?没有;你喜欢看书吗?喜欢,那你看过什么书吗?刚从图书馆借来,还没有看。
想要有机会,第一是决心,第二你有什么能引起面试官注意的特点,第三是你做了什么样的准备,第四是坚定和坚持。如果这个学生按照刚刚说的方法去努力了,但没有做成,那么你需要做的,就是再去做一次。很多事情,多数时间需要你的决心。
在招聘之前,如果你瞄准了一个公司,你就需要花一些时间、精力去充分了解这个公司。新员工入职后,公司会请专门的人去做培训,但是你不要等进入公司后才去了解公司,才去学习这些业务知识。你把这件事情提前做了,如果你在招聘前三个月把进入公司后培训会教你的内容提前掌握了,你就会成为公司在寻找的员工。所以,你应当提前去了解这个公司,做行业调研、企业深度研究。
比如:这个公司属于什么行业,这个行业目前的发展如何,这个公司的产品有什么特点。想弄清楚这些,你可以提前去结识这个公司的经销商,和他们交流。也可以和产品的竞争公司的员工交流,去了解对方眼中的你所锁定的公司的产品。当把这些东西都了解得非常清楚后,写一封信,交给公司的业务部门或者董事长。即使你的报告做得再差,你也有了与其他同学相比而言的最大的优势,就是你比其他同学更了解这个公司。
所以,目标越简单,越容易成功,正因为你的目标单一,所以你比其他人更容易在一个方向上下更多的功夫。正因为别人什么职位都投,什么公司都投,所以他更容易没特色。你要在战略上打败别人的关键是——在最关键的地方投入最多的兵力。
第八章 个人发展能量转化定律
1.个人发展能量转化定律:时间—经验(技术技能)—资本
2.求职就是投资
3.从经验到资本
个人发展能量转化定律:时间—经验(技术技能)—资本
这也是我为什么会在前面五年走弯路的原因。有句古话叫“隔行如隔山“,每当进入一个新行业,你最先付出的就是时间成本,这个是必须的,也是你价值最低的时候。只有经过了这个阶段,你才有可能进入价值更高的第二阶段。对于一个刚走出校门的应届毕业生来说,任何一个行业对他来说都是新的开始。
即便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学校里学到的理论知识对于实际的行业来说,都是属于刚入门级别的。因此,对于绝大部分的应届毕业生,和越来越多的跨专业求职者来说,刚开始工作,他们最根本的本钱就是他们的青春时光。
那么,投入的宝贵的青春时光,换回什么才是有价值的?
求职就是投资大部分年轻人眼光看得不够长,都认为哪个薪水高,哪份工作就好,价值就会更大。我就是根据薪酬来找到我的前两份工作的。虽然我面试时都不会告诉面试官我最看重的是公司给我的工资待遇,但其实内心里就是这么想的。
现在我发现事情完全不是这样的,最宝贵的青春时光如果换回的仅仅是一些钱的话,才是价值最低的回报。青春时光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换取足够的经验,这才提高了价值的层次。
经验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只能依附在个人的智慧里才能发挥出最大价值。经验是随人走的,也就是说,经验只能在你身上。别人可以抢走你的钱,但抢不走你的经验。
不过,经验也是有类别的。细分一下,经验包括技术和技能。所谓技术,比较好理解,拥有一技之长都可以被称作“有技术”,比如学小语种的同学,他们可以用学到的语言去做翻译,这就是一种技术的体现。
所谓技能,范围就要广得多,与能力和智慧结合得更多一些,比如有些学生组织能力非常突出,有些学生沟通能力很强,有些学生做销售的能力很强,有些驾驭人脉关系的能力不错等等,这些都可以叫技能。
用5~10 年的青春时光提升出价值更高的经验,然后呢?你需要再提升一个层次,就是把经验转化成资本。当你拥有了每天都在自动升值的经验,而经验又只存在于你的头脑里时,你就具备了做大事的前提了。
这时候,你会发现很多钱会自动找到你,一些资源愿意被你使用,一些贵人愿意找到你,以便未来获得更多的收益,而只有你才能帮助这些钱升值。于是你就可以用经验换回资本的支持,这会让你的未来收获更多的资本。
当你走完从经验到资本的过程后,你会发现你也能像我一样,可以随意地做这五件事了:读书、锻炼、投资、旅游、慈善。说得通俗点,你完成了从一个一穷二白的穷学生到资本家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