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小组会跟进的反思
副班长:魏瑄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00622/5e8c51eea834824c.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00622/2fec81f5cd7c51a8.jpg)
指导思想:罗杰斯关于团队建设的思想,当团队认识到他们是自由和自主得,他们就拥有巨大的力量。
传统学习存在的一些误区:
1.对领导、对某个负责人的需求。
2.对打包好的知识的渴望:帮助、建议答案等一些可以带回家的东西。
3.对结构、日程、强制性命令的需求。
在2.0践行过程中我刚好在学习《论人的成长》《个人形成论》两本心理学,期中罗杰斯的团体建设观点深深吸引了我:在我们形成的与团体及其成员的关系中,这种影响力会共享,我们让自己“存在”,我们让他人“存在”,我们尽可能不评价或操控他人的想法或行为,我们发现当人们受到这种方式的对待,并接纳自己的时候,他们在分析与改变生活上,极具创造性和多样性。
这些观点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是冲击性的,因为老师都有“控制欲”喜欢发号施令,喜欢指导别人行为。所以,我觉得我可以尝试运用这种带小组理念。
具体行为:刚开始总想伸出手,告诉自己观察、让小组自己发展。我从积分排名着手跟进组会,听积分低的组会和积分高的组会。
每个组有自己特点:
一组组长郑步峰有着稳健的内在系统,一组组员比如彩虹时间分享的姚艳伶、主持、朗诵的杜咏都是大家能看到高能人士,一组这样的人还很多。虽然小组积分不高难道就需要指导吗?我和步峰沟通过后,我认为当一个小组内在系统很稳健的时候,是值得嘉许的。
二组组长刘艳积极主动热情,他们组在组长的带领下也具有这个特点,刘艳身上我能看到自己的影子,相互鼓励、也许带组过程中刘艳收获最大。
三组刘继阳,一个坦诚、认真的组长。他们组开始都是各忙各的,和组长继阳沟通几次后,强调组员链接很重要。组会听了两次,很有特色,小组组会主题切和实际,有内容,有方法。果然,三组在继阳的带动下呈现出巨大的动力,积分一直在上升。
四组的组长彭靖,带组有特色,组会大家畅所欲言,组内某个学员学习的知识,会在组内分享。共享氛围特别好。
五组陈自强带领的小组特别用心,他们组会流程井然有序,高度的自转。小组内会有梦想版制作评比,晨间日记评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组长细心整理三个标签、挖掘人才。让组员突破自己的短板,涌现了许多第一次。创设的高黏性链接是小组积分高的主要动力。
六组组长刘艳阳小组特别上进,就像班级里话不多的学生,但是成绩好,自觉。他们组行动高度一致,有点蚂蚁团队的精神,这种组风的形成值得宣传。
七组组长缑月筱,带的小组具有吸引力,其他小组都是有人下车,他们组吸引了两位组员加入。组内彩虹时间分享具有特色,锻炼了组员的输出能力、表达能力。
八组组长赵明丽致力营造一个有温度的小组,因为我们组会时间和八组相同,所以始终没有听到八组组会,可是从小组的互动看到,小组内线下聚会的互动是温暖的。
九组杨欢带组是以情动人,开始就是多在组内要求,语言赋能,这种宽容允许不同步的人调整状态,结果“温度”的力量胜过“制度”。杨欢的文化底蕴影响着组内每一个人,不定期会有一份感人肺腑的信发到每个人微信里,感召每个人成为传奇。
十组李嘉璐是一个“我行我素”的组长,我观察她带组理念和罗杰斯不谋而合,不设定条条框框,让每个人找到自己的节奏,而且李嘉璐口号是“什么是节奏,走走停停才是节奏,而不是一味傻走”。
以上是从我的角度看到的十个小组,每个组都找到自己的自转方式,当小组感受到自由和自主的时候,力量就是巨大的,我看到了十个鲜活的生命,就像十个朝气蓬勃的人,会越走越远。就像1.0子灵教练说过的,从来没有方法的指导,只有道的切入,我想子灵教练的观点也是和罗杰斯一样。
存在遗憾:1.以后要创设一个组长分享的环境,分享自我、感受、潜能、以及技能。让每个组,每个组长尽可能做自己、找到自己的力量。这样才会让小组更加自主的绽放。2.加强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和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