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消费的政策并非一劳永逸
2020-03-26 本文已影响0人
安西老爹tj
近期,若干省市政府推行发放消费券、鼓励每周2.5天假期、实行弹性工作者等政策,旨在刺激居民消费。政府的意图和需求十分明显,但疫情过后真地会迎来消费市场的爆发吗?
从心理学和消费者情感的角度来看,疫情结束的日子,就如同新年、生日、纪念日等对个人心理有极大刺激的日子一样,是 “心理新纪元起点”。所以,疫情后购物消费,应当像我们买生日礼物、过年购置年货一样自然。
可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事情并不这样乐观。2003年非典后的消费市场只是有所反弹,并没有报复性地爆发。从非典基本平息的6月份之后,快消品的消费也只是填补了之前两个月的缺失,全年看来增速曲线仍算平稳。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同样给中国的消费市场造成了严重影响,当时政府也推行发放消费券、“家电下乡”、旅游优惠等政策来刺激消费,不过也只在短期内产生了明显效果。
我们再考虑许多家庭的实际状况。疫情期间,一个家庭内的主要劳动力很可能因停工而失去收入,那么疫情期间数月的花销只能依靠家庭储蓄。但很多家庭的积蓄可能并不充裕,再加上老人、孩子生病住院等意外开支,无疑是雪上加霜。不夸张地说,许多家庭很可能在疫情期间已经山穷水尽,需要亲友接济过活。这样一来,即便疫情结束,他们又怎能有消费的欲望呢?
从长远来看,刺激消费市场、扩大内需,应该在增加政府投资和基础建设上来,要尽量弥补疫情期间劳动者损失的收入,仅仅依赖杯水车薪的消费券、旅游券,或覆盖面积十分有限的弹性工作制是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