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地摊的巴东老乡们,你们赚到钱了吗?
列位看官,请坐好自己的小板凳,先听我说一段家事。
就在前几天,远在福州的我忽然收到女儿从老家发来的微信,“爸爸,我也开始摆地摊儿了。”
“摆地摊,啥时候的事?"我忙打字问讯。
"就在昨天,我在野三关乾峰广场摆地摊卖饰品。“
我迅速发了一个表情包,一个大大的"赞“。
接着打字问道,”效益怎么样?一天可以卖多少钱?“
奇怪的是,迟迟不见女儿的回复。
过了三分钟后,女儿才回信息,“不好意思,我一天只卖7块钱。"并且还附上一个捂脸的动图。
我险些打了个哈哈。想了一会儿,我还是对女儿进行了一番鼓励,"不要急,不要气馁,一定要坚持下去,一个星期之后就会见效果。“
合上手机,我心甚慰。觉得女儿突然之间成熟了。
女儿在武汉读书,这次因为疫情无法开学,所以在家中宅了半年。以前,女儿没在身边,我们日思夜盼,不承想今年待在一起时间一长,又觉得看她这也不顺眼,那也不顺眼,希望她早一天返校就好。
让人没想到的是,这次女儿竟然主动站出来摆地摊,为家庭分担经济之忧,赚钱不赚钱暂且不谈,单是冲她这份勇气和责任感就足让我欣喜万分。
事情总在变化中。三天后,女儿又跟我发来了短信:爸爸,我不想摆摊了,根本赚不到钱。
我一怔,马上回信息:不要慌,哪怕一天只赚一块钱也行。摆地摊是一项特别的生活手段,非常锻炼人。这对你的将来很有帮助。
这次,女儿用语音回答得又快又干脆:两天的生意都没开张,真是丢人现眼,我百分之千是不干了。
我一时语塞,过了片刻,回了一句话:实在不行,那就算了吧。
家事说完,我不谈任何感想,话锋一转,再说国事。
众所周知,自6月1日李克强总理说了“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这句话之后,"地摊经济"迅速成为互联网上最热络的名词,与此同时,摆地摊也在全国各地呈燎原之势,迅速铺展开来。
不说远了,就说我所处的巴东各乡镇,日前的地摊经济也是蒸蒸日上,有名的如寇公广场、纤夫广场、巴东广场、乾峰广场近段时间每天都是人头攒动,商旅云集。
由于身在异乡,我没有亲眼见证这热烘烘的地摊场面,但我每天都能从朋友圈或地方媒体上获知相关的信息。
确实,地摊火起来了。
当下,地摊如此之火,我把它归结于三个方面。一是因为时下政策的指引;二是得益于媒体的推动;三是源于民众的"从众”心理。
当然,地摊兴起的深层原因则是,疫情之后,为了缓解就业压力,促动消费,盘和经济,党和政府审时度势,推行新政而已。
印象之中,地摊最早盛行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那时,市场经济刚刚萌芽,个体户作为“异类"刚刚出现,当时,谁的胆子大,谁的"脸皮厚",谁敢摆地摊,谁就能发财。纵观当今的商界大佬,很多都有过摆地摊的经历。如柳传志、马云、刘强东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时过境迁,三十多年过去了,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成熟以及中国城市化的推进,地摊经济逐渐成为城市的边缘经济,成为弱势群体的主要生活来源。地摊一词也早已不屑为人所提及。
但今年是个特珠的年份,持续半年的新冠疫情不知击溃了多少小微企业及众多商户,此外,由于众多的外贸企业无法复工复产,这也导致了大量的农民工坐困家园。为了让这些人迅速走出生活困境,国家这才大力推行和扶持地摊经济。
放眼一望,而今从事地摊行业的人员前赴后继,阵势庞大。但如果分类的话,也不过是三类人员。
第一类,以前一直都在摆地摊,如卖水果的,卖烧烤的,卖玩具饰品的。
第二类,受疫情影响,生意失败,门面关停后,一些小商户迫于生计,开始摆地摊以图东山再起的。
第三类,广大民众在媒体的大力宣传下,趁着大气候一哄而上,图热闹、图新鲜,想在地摊经济的大潮中“试试水“的(我女儿就是其中之一)。
大家知道,地摊是一种社会行为,它也有运行规律:即千锤百炼,适者生存。而并不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有摆地摊的人都能收获一份果实。
摆过地摊的人都知道,摆地摊有两累。一是身累,起早睡迟,日晒雨淋,货物要搬上搬下,摊位要挪东挪西;二是心累,天天和顾客磨嘴皮子,还要忍受顾客的挑剔和白眼。
说句内心话,笔者一辈子以下力为生,从来没有什么面子。但我却吃不了摆摊这碗饭,再苦再累我能忍受,但我忍受不了别人对我的无辜挑剔和不屑一顾,即或穷困潦倒,我宁愿跑到一个偏僻地方去帮别人搬砖、抬石头,挣一份血汗钱,但我就是不愿去摆地摊儿。
这么一说,大家也就看出来了,在这场地摊运动中,最终只有两类人能脱颖而出。一是为生计所迫,特别能吃苦耐劳的人;二是心理素质强大,能承受各种委屈的人。很显然,在这一波地摊活动中,想"试试水“的地摊从业者基本上很难撑过一个星期。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为了扶持地摊经济,各级政府正在为改善地摊从业者的工作环境频频助力。据《巴东传媒》、《巴东发布》消息,近段时间,巴东城管、交警、物业、社区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为地摊从业者“保驾护航”,并且,为了促进地摊经济文明有序发展,巴东县各职能部门还联合举办了2020年首期地摊经济经营文明业主颁奖活动。
而广大的市民呢,也似乎对地摊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每天都要去广场逛一逛,吃吃喝喝,买东买西,为地摊经济的繁荣增砖添瓦。
鉴于目前全社会都在关注并扶持地摊经济,这是好事,可喜可贺。但我以为,扶持地摊经济不仅仅是在政策、人力、资金上扶持,更重要的则要体现在精神关怀上。即整个社会都要对地摊从业者有个尊重和宽容的态度。
一是各职能部门要把地摊从业者当作真正的服务对象。不要认为地摊从业者没有给国家纳税,就不值得尊敬,而实际上他们为拉动消费、复活经济还是作了很大贡献的;二是广大市民在地摊从业者面前不要展示高姿态,不要占据心理优势,买个两块钱的东西磨了半天价,最后给钱的时候还觉得自己是大爷。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人生本平等,职业无贵贱。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是社会所需要的。只有大家共同确立了这种意识,地摊从业者才能挺直腰杆好好做事,地摊经济也才能成长为国民经济中一支重要补充力量。
好了,关于地摊经济的话题今天就到此为止。天色已晚,请各位收好自己的小板凳,趁早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