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工作者成长的“5+1” 模式—— 《心理咨询师成长之
也许,在其他行业学习三年,该是学有所成了吧?可是,走在心理咨询师学习成长的路上,学习了三年的我,还只是一个小白,一个什么都不会的小白。说不勤奋吧,我觉得自己也够刻苦的了,不说头悬梁,锥刺骨,最起码也是起早贪黑的去学习。说是一个笨人吧,我当年也是学校里最优秀的学生之一。然而在这条路上,我是越走越迷茫,越走越困惑,越走越焦虑,直到我读到了韦志中老师的这本《心理咨询师成长之路》,才觉得眼前一亮,知道自己该去做什么了,对未来的学习之路也充满了信心,而且心中满是兴奋与激动。觉得非得把自己的这份兴奋与激动分享给大家才会心安。
作为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与学院派的那些心理学教授相比,韦老师是地地道道的草根人物,属于江湖派。谁能想到他曾经只是一个连初中都没有毕业的打工仔?谁又能够想到这个没有学历,没有文凭的初中生,多年后竟然能够在心理学界有如此丰硕的成果?传奇式的成长经历,让韦老师总结出了一套对我们这些非科班出身的半路出家的心理咨询师来说非常实用有效的成功之道。韦老师用拉家常式的语言从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起心理咨询师成长之路。
在前篇中,韦老师分别从心理咨询师成长的规律—术、道、德、成长的方向—九阳心功、成长的误区—舍近求远、心理技术的三位一体—豆子、豆浆、豆浆机以及心理咨询师的四字诀“助、搞、泡、做”说起。
例如,韦老师认为,心理咨询师的心理成长之路需要经历术、道、德三个阶段。而术的阶段又分为三个层次。知其一:掌握技术的使用要领,操作指南。知其二:知晓技术的原理。知其三:对技术运用自如,灵活变化。心理咨询师经历了术的三个阶段后,就开始进入“道”这个更高层次的磨练了。所谓咨询师的得“道”,即掌握人类心理活动的规律,也就是说需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经验上升为理论。没有理论的支撑,心理咨询师就如同盲人摸象,只见局部不见整体。所以咨询师需要把实用的准确的经验进行升华,进而纳入科学体系中,这样咨询师的路才能越走越宽。我们所说的“德”,包括心理健康水平,即心理品格。还有社会品格以及自然品格。所有的大师都是自然品格很厉害的人。
一、心理咨询师的学习之路
韦志中老师提出心理咨询师的“学、做、研、教、写和心理资本建设”六位一体“的成长之路。结合我自己的学习经历,我首先对“学”的环节做一个解读。
1.非科班出身的半路出家的心理咨询师该学什么理论?该看什么书?
虽说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可是关于心理学的书籍也是多如牛毛。面对众多的流派和层出不穷的技术方法,非科班出身而又半路出家的心理咨询师该学什么理论?该看什么书?这却是最最困惑人心的。
首先应该看一些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的书籍。例如《基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学校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测量心理学》等。高校心理学专业的基础课程读本《心理学与生活》或是《津巴多普通心理学》都是很不错的经典读本。
其次,对于刚入门的学习者来说,各个流派的基本理论知识,也都要有所涉猎和了解。岳晓东博士曾经说过,精分是基础,人本是底色。所以对于精神分析、认知、行为、人本等等各个流派的经典代表作品,都还要去认真的去学习。
在我们对众多流派和各个技术方法都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选择自己最需要的和最感兴趣的方面再去具体的学习,这时候就应该有针对性的来精读一些理论书籍。例如:我是学校的一位心理健康老师,从我的工作需要出发,我需要在基础心理学中重点学习《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学校心理学》等书籍。
在四大流派中,我倾向于精神分析这一块。所以我会有选择地去阅读一些经典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的书籍。尤其我选定的是中国本土化的心理咨询技术——朱建军老师的意象对话技术的学习,所以我重点阅读荣格分析心理学的一些书籍和朱建军老师的关于意象对话的书籍。
2.该参加什么样的培训机构和工作坊才会有更快更好的成长?
在你还没有对心理咨询这个行业有一定的了解,也没有对上述第一点提到的那些关于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心理咨询的流派及技术方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涉猎的时候,我认为最好不要参加心理咨询机构或是工作坊的培训学习。因为心理咨询行业的培训价格一般都是很昂贵的。在你没有对此有 任何了解的基础上,没有任何目的的时候去参加培训的话,很有可能是一种资金的浪费。而当你对心理咨询的各大流派和各种技术方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后,并且选定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技术和流派之后,可以有目的的去参加相关的培训学习。例如我作为学校里的心理健康老师,为了胜任工作中的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工作,选定朱建军老师的意象对话技术和韦志中心理学网校的本会团体心理咨询技术,并参加了相关的培训学习。
当然参加机构培训,一定要看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极其专业性,一定要跟着最专业的老师去学习。如在沙盘游戏的学习领域比较专业的有申荷永老师,在团体辅导领域比较专业的有樊富珉老师,在积极心理学领域,比较专业的有彭凯平老师,在精神分析领域比较专业的有中德班等。另外学习心理学,参加培训课程不要多,但要精。
一个咨询师想要成长,提高思想觉悟,可以多参加学术会议开阔视野。多参加学术会议能够与学术界进行交流、开阔视野、启发灵感、增长见解、鼓舞人心,短时间内倾听大量的学术报告,可以快速了解本领域及其接近领域的学术前沿,了解行业动态,了解研究者的研究成果,知道大家在做什么,大家做到了什么程度,这些研究成果的意义与价值等。
3.如何让心理学本土化?
心理学作为在19世纪末才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一个非常曲折的过程,尤其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期间,心理学在中国是停滞不前的。改革开放以来,心理学在中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我们好像学习的更多是国外的一些理论和方法。
这些国外的先进的理论和方法,并不一定适合我们中国人,并不一定适合我们的传统文化。作为一个中国的心理咨询师,要想更好地为我们身边的人服务,我们必须要让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本土化,必须结合我们的传统文化来学好心理咨询。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就是儒释道三家思想大汇聚。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主张中庸之道,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追求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天人合一。释家是佛家的别称,他的核心理念是博爱、禁欲,佛家非常看重心性,讲究修行。
儒释道三家的主张虽然不同,但都重视人的修养,重视理想人格的实现,他们都追求和谐的思想,即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儒家之和是人伦之和,道家之和是天地之合,释家之和是众生之和,这三者之和为太和。经过长期的演化,三家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同化,慢慢形成三教一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其实本身就蕴含着很多心理学的思想和方法。像韦志中老师的《向孟子学习积极心理学》、《唐诗宋词中的积极心理学》、《向西游记取育儿经》等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完美结合。朱建军老师的意象对话心理咨询技术,其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结合。所以我们在中国做心理咨询,必须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将心理咨询本土化,这样才能解决我们中国人自己的问题,心理学才能更好地为中国的大众服务。
一代宗师王阳明的心学,也是值得每一位心理咨询师认真学习的。因为阳明心学能解决现代中国人的诸多困惑和问题。
4.体验和督导一样都不能少。
有好一部分心理咨询师在学习和成长的路上,看了不少的理论书籍,也参加了不少的机构培训和工作坊。持续学习了很多年,仍然什么都不会,仍然有很多的困惑与问题。究其原因,就是缺少了个人体验和督导。所谓心理咨询师的个人体验,指的是心理咨询从业者在进入心理咨询行业前或者心理咨询行业之后,自己要先接受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或者精神分析。心理咨询师的体验分为个体和小组体验。心理咨询师的体验,主要是围绕咨询师自我成长。心理咨询师体验的目的是成长,自己推进自身的发展,发现自己的盲区,解开自己的情结,能更快的了解自己,对自己职业的方向发展有清晰的认识。
心理咨询师的督导是学习者在有经验的督导者的指导下,帮助完成心理工作,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经历督导,也是心理行业的同行们分享临床知识、澄清思路、提升技巧的学习过程,是对长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的职业化过程的专业指导。
心理咨询界有句话“你能走多远,你才能引领来访者走多远。”因此咨询师的个人心理健康水平是很重要的。而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就是要通过体验和督导才能得以提高。在心理咨询师的成长和学习的道路上,体验和督导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咨询师在学习成长过程中一定要主动的去体验,去寻求督导。
个体督导是心理咨询师成长最快的捷径。然而国内的督导体系还不够完善,在我国心理督导的注册体系中,注册心理督导师的数量还是有限的,不能够满足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发展。我国具备督导能力的督导师相比于接受心理督导的专业人员来说,还是比较紧缺的。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除了可以进行个体督导,比较现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寻求同伴的支持,最典型的同伴支持当属朋辈督导。所谓的朋辈督导就是同辈心理咨询师彼此之间的相互督导,属于团体督导形式的一种。朋辈督导就是通过同辈之间彼此支持,在专业技能上相互帮助,使彼此成为更有效和更有技能的助人者。朋辈督导不仅是一种专业学习,也是一种个人体验。他让心理咨询师提升了专业技能、职业能力、职业认同、同时也提升了自信和心理资本。
朋辈督导的形式可以是线上小组,也可以是地面小组。我们可以在线上小组和地面小组进行更多的心理体验和相互间的督导。
那么如何成立一个朋辈督导小组呢?
首先要确定朋辈督导的目的。这个朋辈督导小组是要讨论个案咨询案例中遇到的困难,还是一起学习某种技术,或是一起讨论咨询中的伦理道德问题?或是在一起彼此相互支持等等。
其次要招募小组成员,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招募,都需要确定人员的数量,一般说来小组成员4到10人较好。
第三,在朋辈小组成立之前要说清楚小组的原则,比如说保密原则,还需要确定小组中的规则。在小组中谁是活动的组织者,每个成员是有自己特定的角色,还是大家轮换角色?在小组会议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及结束阶段,需要确定小组的角色,在会议中谁做案例展示,谁做协调角色?小组成员在参加会议时迟到了怎么办?这些都是朋辈督导小组成员需要确定的规则。大家共同商议这个组的规则并共同遵守。
我在学习过程中,自己也组织了地面学习小组,由于大家对小组规则的制定和遵守不够到位,小组带领者的监管作用不够,地面小组的学习也存在效率不高、开放度不够、没有发挥更大的作用等问题。
而我参加的另一个三人网络小组效率就很高,小组内相互信任,相互接纳,大家成长的非常好,都觉得收获了很多,也非常依恋和认可小组活动。这个小组活动就真真正正起到了朋辈督导的作用。
当然在小组活动中,每一位组员要有较好的接纳度。即使是这样,在小组发展过程中也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和冲突,这些有可能是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不同而导致的,也可能是我们彼此情结的撞车。当我们在小组活动中遇到矛盾和冲突的时候要理性对待,这样才有更多的成长和收获。
二、心理咨询师的实践之路
接下来我对韦志中老师提出的心理咨询师的“学、做、研、教、写和心理资本建设”六位一体的成长之路中的“做”的环节,结合我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我自己的心得体会。
1.学到什么程度可以做?
好多人在取得心理咨询师考级证书之后,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做咨询。于是又参加了很多机构的培训学习,可还是觉得自己做不了咨询,那么到底学到什么程度就可以做咨询呢?
我从韦志中老师的《心理咨询师成长之路》中得到的启示是,学了立刻就去做。也许有人会说,你都没有学好就急着去做,这不是害人吗?可是我要问你,不去做,你怎么知道学没学好呢?
我这里所说的学了立刻就去做,是从小事做起,不是让你一开始就去盲目的接个案。例如,当我们学习了心理咨询中的最基本的实操技术,倾听、真诚、共情、接纳、尊重等,我们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尝试着去练习。如:试着耐心的倾听孩子的心声,试着接纳爱人跟我们不一样的观点,试着理解家里老人的心境,试着尊重孩子的选择……这样不仅仅练习了技术,还优化了我们的人际关系。我们哪里用得着专门去找来访者做练习呢?当我们在生活中练就了这些扎实的基本功,在接个案的时候,我们自然就可以共情到来访者,尊重来访者了。其实生活处处是道场,关键是我们要有一颗修行的心。
2.学中做,做中学,事上练。
在心理咨询中,如果要等到自己学好了再去做的话,可能永远都学不好。这就像护士班的学生。当老师给他示范了如何给病人扎针的要领和方法后,他不去亲自试着去做的话,那他永远都不会扎针。同样当他学会扎针之后,不去想方设法的研究怎样将针扎得更加好的话,那他的技术上也没有长进。
我在学习了意象对话初级班之后,回来就成立了地面小组,在小组内试着带小伙伴们做看房子,花与昆虫等起始意象,在心理课堂上也试着带孩子们做一些简单安全的起始意象,这样慢慢的就总结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在实践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就要努力的去读书,去请教老师,这样学了立刻就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再去学,自己慢慢的摸索着也就可以带领个人或是团体做咨询了。这样自然就进步的比较快一点。同样我在看了岳晓东老师在咨询中用的空椅子技术之后,觉得这个技术在哀伤辅导中很有效,于是就尝试着去给身边有需要的人去做,当做过几次后,我就大胆的在咨询中运用这个技术了。同样,在学习了房树人的绘画技术之后,我先是自己体验着去画画,去分析,然后去改画,接着给身边的朋友、亲戚等去做,然后在心理课堂上和心理咨询中就可以熟练运用这个技术了。依我的经验,不论是学到什么新的心理技术还是新的理论,一定要联系实际,把学到的东西用到实际的生活工作中去。如果只是学习而不练习,相当于没有学。如果只是简单的练习,而没有去结合理论再深入去学习的话,也没有大的提高。所以学中做,做中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也有好多人认为自己平时工作太忙,没有时间专门去学习,去成长。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一代心学大师王阳明先生就提倡“事上练”,他认为我们没有必要专门去抽出时间修行,生活即修行,工作即修行。我觉得在心理咨询师的学习中也是这样。我们要在具体的事上来练出真本事。例如对于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我们要在生活中时时处处带着一颗觉察的心。例如今天我对孩子发火了,那么我对孩子发火的背后是什么?我为什么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在我控制不了自己情绪的背后又是什么?如果我们在生活中时时处处带着这种反观,带着这种觉察,那么心理咨询师的心理成长也是很快的。同样的,我们从书本中学到的很多理论的东西,技术的东西,如果我们能够积极体验,跟生活跟工作很好的结合的话,我们就会将理论理解的更加深刻,更加透彻。
3.抓住机遇主动找事做。
当我们刚刚开始走上咨询之路的时候,很少有人主动来找我们,那这时候我们就要抓住机遇主动的找事去做。当然主动找事做的前提是自己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我在接管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工作之后,感觉到自己可以接一些简单的个案咨询。但是这时候没有学生来找我,怎么办呢?我在心里课堂上,向学生宣传什么是心理咨询,为什么要做心理咨询?做心理咨询的基本的原则等等。学生接受新生事物是很快的,当我这样做了宣传之后,很快就有学生主动的来心理咨询室找我。当我能在咨询室帮助学生解决他们的一些简单的心理困惑和烦恼的时候,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慢慢的到心理咨询室找我的人就越来越多了。当我通过学习和培训,掌握了团体辅导的一些技术之后,我去学校找领导,主动要求给九年级的同学做中考考前团体辅导,领导当然十分高兴。因为在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所以那次考前团体辅导也做的比较成功,领导也比较满意。同样,当我觉得自己有能力做一场体验式家长会和体验式班会的时候,在漫不经心的和班主任的谈话中,我就提到了可以给他们班级做体验式班会,或者给他们的家长做体验式家长会,班主任一般都愿意尝试去做,当他们看到效果的时候就会很高兴呀!所以好多时候我们还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主动的去找事做。通过以上的主动找事做,我们学校的领导和同事们慢慢的认可了我的工作和能力。我觉得这也是阳明先生的所说“事上练”。
4.在做中提高服务意识,让更多的人因心理学而受益。
在我刚刚接管学校心理咨询室的时候,我认为心理咨询室里咨询是最重要的工作。但是经过一年多的具体工作之后,我的观念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我在心理咨询室的工作重心由医疗式的个体咨询模式逐渐转向教育式的团体辅导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课。同时由面向学生的教育模式逐渐转向面向全校师生及家长的心理健康的服务模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定是教育模式,所以我们以面对大多数正常孩子的预防教育为主,同时对个别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而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通过教师和家长群体来影响孩子。所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必须要给教师群体和家长群体提供一定的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服务。
学校如此,我觉得社区等其他领域也是如此。作为心理咨询师,要想让更多的人因为心理学而受益,就必须重视心理学的教育模式和服务模式。以志愿者的身份,多做心理学的科普宣传,多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让更多的人因心理学而受益,这也是每一位心理咨询师的义务和责任。
三、心理咨询师的研究之路
说到研究,好多心理咨询师会觉得很难。可能大多数人会认为学习和实践是我可以去做的,也是通过努力可以做到的。但是研究好像就不是我的事,也不是我的能力可以做到的,那是专家、学者的事。其实不然,韦志中老师就给我们做了非常好的表率作用。有研究就会有创造力,一个人真正吸引别人眼球的就是他的创造性的成果。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也体现在他的创造性上。
1.我可以做研究吗?
以前,我也觉得自己做不了研究。觉得自己在学和做上都很不够,哪能去做研究呀。但是自从进入网校学习后,见到了极富创造精神的韦志中校长,每天学习他的新观点、新技术、新方案,每天都不由自主的惊叹:韦校长好厉害!韦校长真是个人才!感觉他每每读过一本书或是学习过一个新技术,就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创造出自己的新东西,如《向西游记取育儿经》、《向孟子学习积极心理学》、《唐诗宋词中的积极心理学》等。这样长期的耳濡目染,自己也开始自觉不自觉的进行一些小的“发明创造”了。比如,试着总结自己的观点,试着灵活性的整合学到的新技术等。所以我觉得每一个学习中的心理咨询师都是可以做研究的,研究是心理咨询师成长的催化剂。
2.研究和学习与实践的关系。
走在成长之路上的心理咨询师从什么时候开始做研究?如何处理学习实践与研究的关系?从韦志中老师身上,我发现从你开始走上学习之路,你就可以做研究,越早越好。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研究。我们对学到的知识方法技术要会灵活的运用,这还不够,还可以改善,改良,这小小的改善和改良就是研究,就是创造。韦老师的好多的技术不就是这样创造性的改善、改良而来的吗?由此看来,在学习实践中的研究能够加深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对实践活动的领悟。从另一个角度,研究离不开学习与实践,唯有学习与实践中的研究才是有意义的。
所以,心理咨询师在成长的路上,首先要转变观念,有创造思维。将研究贯穿在学与做中,通过研究提高学与做的效率。在学习实践中从小的改造、改良做起,从别人的启发中的小发明小创造做起,从尝试着写一些反思领悟、经验总结到写一些小论文开始,然后推广到对某一课题的研究,对某一领域的研究。当我们做这一切的时候,其实我们就已经走在了研究的路上。
在成长之路上,转变观念,培养创造性思维模式,做一个有心人,我们就会有很多的研究性成果。韦志中网校的七个专业,七十多门课程都是韦老师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结果。这些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因为这种创造性是我们很多人最最欠缺的。
研究就好像一个分水岭,将普通学习者和成功者截然分开。
我在研究这一方面也做的非常不够。在进网校学习之前首先就没有研究的意识和思维模式。觉得自己就是个匠人,别人发明创造的东西自己能够拿来用就不错了,哪会去搞研究,去发明创造?其实这是一种没有格局、没有自信心的表现。我是有写一本书的梦想,可是因为自卑,我都从来不敢告诉别人我有这样的梦想,只是在心底里默默的想一下,然后告诉自己,这是痴人说梦。直到我进入网校学习,见到了极富创造性的韦志中老师,在他的新思维、新创意、新点子的轰炸下,才开了一点巧,原来人人都可以搞研究,原来在学习、实践、生活中都可以搞研究。我给自己定的方向就是做一个研究型的学习者。我的梦想其实只要不懈的努力,也是可以实现的。
四、心理咨询师的教学之路
1.教是最好的学。
著名的物理学家奥本海默曾说过,“最好的学是教。”不同的学习方式对学习效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在1946年最早提出了学习金字塔的理论。以语言学习为例,在初次学习的两个星期之后,阅读能够记住学习内容的10%;聆听能够记住学习内容的20%;看图能够记住30%;看影像、看展览、看演示、现场观摩,能够记住50%;参与讨论发言能够记住70%;做报告、给别人讲、亲身体验、动手做能够记住90%。
埃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者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之后美国缅因州做过类似的研究,研究结论跟戴尔的结论差不多,美国缅因州国家实验室研究得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如下图:
学习金字塔 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由该理论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课堂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的这种方式两周之后学习的内容只记得5%;由学生自己来阅读书中的内容知识而不与他人讨论,在两周之后书中的内容还记得10%;用声音、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学习可达到20%;用演示或示范的学习方式可记住30%;分组讨论可记住50%;做中学或实践演练可记住75%;教别人或对所学的知识立即应用可记住90%。
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我们要想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运用多种感官,眼到、口到、手到、心到。
(2)进行高效学习就要多与别人讨论,交流,大力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并向高手讨教。
(3)要学会践行,将学习的内容进行应用。
(4)教就是最好的学,要多去教人。
2.教别人的方式有哪些?
教是最好的学。在学习过程中,从学到教的经历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从学到教,我们把自己的知识分享出去,然后清空自己,在讲的过程中把自己给讲明白。把自己给讲明白是一个人不断构建自己的专业思想体系的重要过程。
那么如何教别人?教别人的方式又有哪些呢?
从学到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教别人,首先以梳理自己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为目的,可以先从小事做起,比如将我们学到的东西口头分享给别人,也可以将我们学习和实践甚至是研究出的成果整理成书面的资料分享给大家。也可以比较系统的讲课。
(1)口头分享。
我们的地面学习小组有一个比较好的习惯。那就是,不论是谁,只要外出学习回来,就给大家在学习小组中做一个口头分享。分享的内容主要是,你学到了什么?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这样的小组分享,对分享者来说,是一种知识的整合,也是一种能力的锻炼,对其他组员来说也是一种资源的共享。当然在分享中我们也会发现,有的人学习回来分享的特别精彩,而有的人却倒不出他所学到的内容。出现这种不同的状况,可能与分享者提前是否做了充分的准备,或者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认真,或者与他的表达能力都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将你学到的知识分享出去,可以让你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认真的去听课,而且在学习之后及时进行整理,还能培养你自己的表达能力。
(2)通过写作,书面分享读书心得和学习收获。
自从开始学习心理学,我自己有一个好的习惯,每参加完一次培训,基本都会将自己的收获和心得体会写下来。这样不知不觉中也写了好几万字的笔记了。比如,我在2018年11月份在兰州芳华参加了岳晓东老师的培训班之后写的心得体会受到了培训学员的一致好评,也得到了岳晓东老师的赞扬,还在兰州芳华公众号上刊登。我将自己在意象对话学习中的的小组体验都基本记录下来,学习一段时间再回头看看自己前面的体验,就有好多的领悟。通过这几万字的总结性心得体会与感悟的写作,我自己收获了很多。
我一般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所以在看书的时候,我是边看书边做笔记的。但我发现在我做的笔记中,摘录的内容比较多,自己的所思所想就写的比较少。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就开始着手改变。所以从2019年的下半年开始,我在写读书笔记的时候有一个很大的变化,我会一边做一些摘录,一边写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将书中的摘录部分和心得体会用不同颜色的笔在笔记上写出来。包括在听网校的课程或者是出外培训听老师讲课的过程中,我都会将老师讲的内容和我自己所思所想用不同颜色的笔来标注出来。当然这种写作,一部分是留给自己看的,也有少部分是分享给大家的。但我觉得这种方式能够让我在学习中收获更多。就像我现在写的《心理咨询师成长之路》的学习心得,首先我觉得我看完这本书之后有很多的感想,很深的感受,很大的收获。当我将我所有的感受、领悟、思考,用文字记录下来的时候,我自己的收获会更大。其次,我觉得我把它分享出去,或多或少对跟我一样学习的人有所启发。所以我觉得做这件事情是很有意义的。
(3)学着去讲课。
韦志中老师最让我佩服,也最让我震撼的是,他在参加完一次培训之后,回去就可以立刻做培训。例如他在《心理咨询师成长之路》一书中提到:“2006年,我参加了清华大学樊富珉老师在北京开的第二期团体培训班,培训结束后的第三天,我就在当地开了一个50人的团体心理体验班,在参加完培训两个月之后,我就组织了华南地区首届团体心理咨询培训,将我学习到的技术分享给那些想带领团队的人。那一次培训总共四天,包括“坐着吹大风”、“空椅子”、“成长三部曲”等内容,这些技术大多是在北京跟着樊富珉老师学来的。这就是我的学习方法,学以致用,将学习与应用结合起来。”
韦志中老师还谈到:“1999年我开始接触并且系统的学习心理学……2004年是我从学转向教的第一年……回头想想,如果现在让我再做一次选择的话,我可能不会选择学了五年之后才转向教。可能我会学一年之后便转向教,因为教是比较有效的一种学习方法。”
韦老师的这些话对我启发特别大。首先,参加完一次培训,回去就可以做培训,这需要在学习中投入多大的精力?做到怎样的全神贯注?带着我学习完回去就要培训别人的想法,需要比别人投入十倍甚至百倍的全身心的精力吧?有这样的学习动力,有这样的学习劲头,有这样的学习领悟力,不怪韦老师成长的那么快。
如果我们也像韦老师那样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带着非常明确的目标去听课,那我们在学习中的收获也会成十倍成百倍的增加的。
在韦老师的带动下,网校的学员们都是学了就去做,学了就去教,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在大家的影响下,我也尝试着去给别人讲课,比如做体验式班会和体验式家长会等。一开始会觉得很难,会对自己没有信心。但是我逼着自己开始,当讲过几次课后自己就有信心了,也更加大胆自信了。我们常说“教学相长”,还真是这样,在教的过程中,暴露出了自己知识的欠缺,能力的不足等,同时我也从对方身上学习到好多的东西。教是对自己最大的促进。我发现,教学是心理咨询师成长的加速器。为了更好更快的成长,我愿意在今后的学习中,尝试着更多的去教别人。
五、心理咨询师的写作之路
对于韦志中老师提出的“学做研教写和心理资本建设六位一体”的心理咨询师成长模式,我觉得自己受到启发最大的是教和写,接下来我谈谈自己在“写”这个环节受到的启发。
我是一个从小喜欢读书,也喜欢写文章的人。从小到大我的作文是写的比较好的,也曾经写过好多的日记,可就是没有坚持下来。在工作后,在成家后,一切都丢了,就这样不痛不痒的麻木的生活着。直到2016年我们初中同学毕业30年聚会时,那种场景刺激到了我。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消沉和麻木就是“四十岁死,八十岁埋”的状况。在那一年,我又开始写一些东西,写生活,写工作,写自己的所思所想。我将自己写的歌颂我校教师默默奉献精神的小文章《校园里的沙枣树》发在学校微信群里,得到很多老师的好评,这也极大的激励了我,随后我的好几篇文章在《简书》上发表,我写的《一个中师生的学业奋斗史》在微信公众号《教师文苑》上发表,这些小小的成就在写作的道路上都令我备受鼓舞。我从小的那个心愿——写一本书的心愿,又冒了出来。可是,我发现自己写不出东西来,感到我自己首先在思想上既没有深度也没有广度,我就是那雨后凹地里的一小坑死水,却憧憬着河流般的奔腾。我不能为写文章而写文章,我也不可能写出有意义的文章来。我应该干点别的什么才对,也就是我首先要改变我自己。我不去改变,那一坑水迟早会干涸,即使暂时不干涸,那它也会发臭呀。这些是我花了一年时间的思考得到的结论。
2017年,带着这些思考,我无意间走上了心理学的学习之路,在我接受这些新的思想,新的理念的时候,我的内心是那么激动,我用最最敬畏的眼神仰视着一个个上课的心理学导师,我用多年来难得的专心致志来学习心理学。我觉得自己身体里沉睡的某种东西被唤醒了,被激活了!现在回想起来,那应该是一个梦想被逐渐点燃的过程,那应该是一滴水汇入溪流中的欢乐吧。那是一种我盼了好久,找了好久,终于找到家的感觉。从此,我就义无反顾的走上了心理学的学习之路。今天回头一看,原来我走上心理学的学习之路是与我的写作梦是有渊源的。
言归正传,谈谈我看了“写”篇的心得体会。
1.心理咨询师在成长之路上为什么要重视和培养写的能力。
首先,作为心理咨询师,你总得记录个案,分析个案吧?一个在写作方面能力不足的咨询师,对个案记录和分析估计都会比较头疼,也不会在个案的记录和分析中提高很快吧。从咨询师专业成长的角度来看,写作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我们都知道,心理咨询师的成长一般都分为自我心灵成长和专业成长两个部分。在自我心灵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写日记写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以及对生活的体会。用写作的方式可以自我梳理,可以宣泄和释放一些不良的情绪,同时使自己的一些积极的情绪得到深化,从而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度。再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心理咨询工作做的是人的心理的工作,这个工作往往是润物细无声的工作,这就需要我们要像艺术家和文学家一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细腻的感情,需要我们会写东西,会讲故事,会描述、理解、共情到对方细腻的丰富的情感,会懂得文字的好多的功能,从而更多的了解别人,理解别人。由此可见,良好的写作的能力是一个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必备的能力。
2.抓住“此时此刻”写下来。
可能我们好多人都觉得在生活中,既不会写也没有什么可写的,怎么办?韦志中老师的方法就是写下“此时此刻”即可。
在学习中、生活中、工作中,我们每时每刻头脑中都会有许许多多的观点和想法。对此时此刻头脑中出现的想法,千万不要放过,一定要立刻把它记下来。可以用语音,也可以用文字的形式,如果时间不允许的话可以只记录个大概,等自己有时间了再进行整理。当我们慢慢的学会了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文字记录下来的时候,我们也就学会了写作。
韦志中老师谈到他在一开始写文章的时候,连写300字都特别的困难,但是他逼迫自己将自己此时此刻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慢慢的也就习惯了写,而且写得越来越好。其实,只要我们每个人想去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只要坚持将自己此时此刻的一些想法、观点记录下来,慢慢的,随着写的次数的增多,一定会越写越好。关键是我们好多人由于惰性不去写,不去动笔,所以觉得写这件事对自己来说就越来越难了。
将此时此刻写下来的好处也非常多。因为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有一些灵感迸发,而这些灵感的迸发是转瞬即逝的,如果你不记录下来,时间一长就会忘记。一时间的灵感的迸发,当时感受了都是一瞬间的,一旦过去可能就再也找不回来了。太多的时候,我们在当下的那个时间节点,所有的感受与体验都是非常非常珍贵的,如果错过了可能就永远错过了。所以如果养成了将此时此刻写下来的习惯,我们就会有好多宝贵的收获。
我们记录生活中的此时此刻的本质,就是输入。记录的目的是加深日后对输入内容的理解,以及日后对这些内容的融会贯通。没有记录就没有生活,记录,就是对生活的一种再反思。记录也是我们在头脑中将生活进行的一次整理,当我们养成了记录整理的习惯以后,在头脑中查找东西的时候就会更加便捷,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效率。
记录下我们生活中的此时此刻,相当于我们清晰地画出了自己的人生轨迹,这样我们的人生就会更加有意义,有价值。一旦养成了写作的习惯,拥有了写作的能力,我们的生活也就会更加诗情画意、丰富多彩。
3.心理咨询师可以写些什么?
首先可以尝试着写有关自己感受的叙事杂文。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或长或短的人生经历。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中,我们遇到过很多的事,见到过很多的人,也去过很多的地方。我们生命中遇到的所有的人、事、物都会带给我们很多的启发和思考,这一切都是我们可写的东西。例如对童年、学生时代等过往经历的回忆,对爱情婚姻生活的体验感受,对教育孩子的经验,对工作的思考与探索等,这一切都是我们可写的丰富的内容。尤其在刚开始写作的时候,可以拿这些内容来练笔。
我们也还可以写一些心理科普文章。通过写一些心理科普文章,让更多的人认识心理学,了解心理学。我们也可以写一些关于心理学方面的小论文。对我而言,作为一个心理健康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研究和写作的东西还是很多的。比如关于一堂心理健康课的思考,或者是一次心理咨询的个案反思,或是是团辅活动的活动反思等。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可写的东西实在是很多很多。2019年10月份,兰州著名心理咨询师江洪涛老师来我校时,曾就我校宣泄室的工作对我们说,经常来宣泄室的是什么样的孩子?是男孩多还是女孩多?宣泄室更加能够促进哪一类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诸如此类这些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值得我们的去观察,去思考,我们完全可以将这一切写成论文。只是我们在学习、工作中有太多的惰性,我觉得多抓住此时此刻的感觉,养成记录的习惯,就可以多写文章了。
我们也还可以尝试着写一些心理小说。著名心理学家欧文.亚隆就非常擅长写心理治疗小说与故事。其实我们也可以完全尝试着从写一写心理情景剧,小小说做起。
韦志中老师就多次谈到他的成功与他坚持不懈的写作有极大的关系,他从2004年开始办网站,到2006年开微博,2008年写出第一本书《本会团体心理咨询与实践》,一直到现在坚持写头条,出书二十多本,他的计划是出版100本心理学书籍。他说,是写作让他的职业生涯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写作助推了他的职业发展。对于心理咨询师而言,不断的写作,对内,可以积累,消化,整理更多的东西,使我们每一个人成长的更快;对外,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宣传,会使自己的职业发展的更好,机会也会越来越多。
动手写起来吧,亲爱的同行。写作让你收获更多,写作让你成长更快更优秀!
六、心理咨询师的心理资本建设
所谓心理资本,说的是“你是谁”,“你想成为谁”,也就是指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心理素质。
美国著名学者路桑斯于2004年提出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Capital)概念。
所谓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是超越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一种核心心理要素,是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的心理资源。
健康的心理资本包括四项积极的心理特征:自信、希望、乐观、韧性。
韦志中老师在《心理咨询师成长之路》中就心理咨询师的心理资本问题做了两方面的论述。
1.心理咨询师如何提高心理资本?
(1)建立自信,克服自卑的最好方法是事上练。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在他的《自卑与超越》一书中写道:“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
我们许多人内心都有很多自卑的东西,不能真正做自己,心理上有创伤,没有成长好。这就需要我们在事上练。让自己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不断夯实基础,在做事情中找到自己的价值,通过自己一次次小的进步来建立自信,创造自己的成就感体验。让自己的人格逐渐饱满起来,让自己的自我效能感逐渐增强,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强大。发现自己潜能,不断的领悟,然后让自己更好的成长。当然,在事上练的过程中,在做错事或是没有将事情做好的时候,要接纳自己,允许自己犯错,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要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发掘自己的价值。
(2)在自我心灵成长的路上要对自己狠一点。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通过心理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提升自己。心理咨询师也是在不断的学习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也帮助了自己。心理咨询师的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咨询师也需要一辈子去学习。
心理咨询师的成长也是有规律的。我们要不断的提高自己,挑战自己,远离自己的舒适区,走进最近发展区,还要不断地超越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要想有更快更好的自我成长,面对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我们就要不断的挑战自己,不断的突破上限,要敢于对自己下狠手,不给自己留有余地。心灵成长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我们好多时候都不愿意走出舒适区。因为心灵成长中的自我暴露,会让我们害怕别人看到自己的弱点与不好,担心别人对我们产生不好的评价,我们总希望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在他人面前。一到成长的关键点,要我们自己出丑的时候,暴露自己的时候,我们内心就会非常恐惧,不愿意交出自己,不愿意面对自己的问题。而其实问题是最好的成长时机,问题即机遇。如果你规避问题,不敢呈现问题,也尽量避免问题,就失去了成长的契机。
所以对自己狠一点。一个人敢于把自己交出去,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向自己发出挑战,不断更新自己。经过一段时间就会发生很大的改变,人的潜力无限,我们不要给自己设限,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自己的目标,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那要敢于尝试,相信自己,不断看到自己的不同,从而实现螺旋式上升,遇到更好的自己。
(3)心理咨询师要有士的精神。
心理咨询师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情结的推动下,为满足自己的需求,为了我自己做事。第二阶段是理想、社会责任与担当,为了社会做事,在大我中获得价值感。第三阶段是追求自由,自由的做事,我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我享受其中。
所谓士的精神,这个士就是战士的士,勇士的士,儒士的士,侠士的士。“士志于道”,作为心理学工作者,我们应该与这个时代同呼吸共命运,我们要深入了解这个社会,关心社会问题,知道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可以根据社会需要来进行创新,解决社会问题,体现自我价值,服务他人,成为一个对自己,对他人都有价值的人。主动将自己置身于社会的大潮流之中,要有这样的一种使命感与责任担当。纵观古今,名人皆有士的精神,有大仁大爱之心,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4)心理咨询师要做一个幸福的人。
在心理咨询中,人是第一技术。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在心理学这个行业里面,第一个福利就是要面对自己,学会自省与觉察;第二个福利就是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资本。第三个福利就是成长好自己,让自己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做一个幸福的人。
作为心理咨询师,只有自己发展好了,他的一言一行才会对别人产生很大的影响。只有先把自己修炼好了,才能真正做到自渡渡人,否则再多的技术也只是花拳绣腿,经不起考验。当一个人的内力足够的时候,自己就是一个强大的场,一片树叶都可以成为利器。当内心强大的时候,烦恼也会减少很多。当我们足够好的时候,当我们真正活出了自我,成为一个幸福的人的时候,才会感染影响身边的人,助人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2.新手心理咨询师的注意事项。
对心理咨询行业来说,职业伦理非常重要,它等于是心理咨询行业的“宪法”。心理咨询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接触到的都是人内心最柔软的那一面,人性中最隐秘的部分,所以信任与保密是非常重要的。专业的伦理既保护者来访者的利益,更保护咨询师的利益。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与来访者的界限一定要分明。尤其是新入行的心理咨询师,要严格遵循职业伦理。在咨询中要不断地觉察自己,思考自己,成长自己。
(1)谨防好心办坏事。
好心办坏事,可能是好多新手咨询师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好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情绪,是一种充满正能量的精神力量,但是好心也要看方式是否符合别人的心意,有时候你好心帮忙,别人反而不领情。好心办坏事的真正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好心是好在内心,而没有好在结果与过程,最终事与愿违。我们站在自己的角度认为是对他好,却没有站在他人的立场看问题,把个人的意志强加在别人身上。每个人都有自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遵从自己的内心。当我们决定要做一件好事的时候,不仅要有一颗好心,从一个好的出发点开始,同时还需要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本我角度去看看他的需要,思考他内心的真实需求,切勿主观臆测,造成好心办坏事的结果。
(2)逞能不可取。
咨询行业中有些人爱面子,虚荣心强,认为自己很厉害,把来访者的问题不当问题,没有站在来访者的角度换位思考,没有表示出尊重与共情,对自己的能力认识不清,自己没办法解决的个案不转介。这就是一种逞能行为,能是对来访者的不负责任。
逞能的人爱表现自己,喜欢从他人的认可中获得满足,这样的人非常在意外界的评价与看法,受控于他人的评价体系当中。如果他人对自己评价高,就开心;如果别人对自己评价低,自己就会很伤心,这样自己就很容易受伤。爱逞能的人往往想在别人心中留下好影响,在他人的羡慕中虚荣心得到了满足;爱逞能的人非常在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以别人为准,为了他人有时打肿脸充胖子,明明自己做不到事情非说自己可以做到,但有时候得不偿失,不知道做事情要量力而行。逞能就是心理资本不够,心理健康度不高的表现。所以心理咨询师要不断地反省自己,如果自己内心好多问题没有处理好,那他就很难带来访者走下去,咨询师只有个人发展好了才能更好地带领来访者。
(3)有界限,才能做的更好。
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与来访者是有边界的,有些可为,有些不可为。边界线画出了一个受到保护的时间、地点、空间、行为的领地,当人与人没有界限就容易出问题,咨询中的伦理规则设置也有利于咨询中的平等关系。咨询师与来访者应该有比较清楚的界限,在咨询中咨询师要能够坚守边界,知道哪些事情是你能做的,哪些事情是你不能做的?有效的心理咨询都是建立在清楚的咨询边界上的。
例如咨询中不能拥有双重关系。如果我们的熟人或者亲戚朋友找我们做咨询怎么办?具有双重关系的咨询师与来访者在咨询中的谈话会影响咨询师的判断。所以具有双重关系的咨询师可以帮忙给来访者介绍合适的咨询师,两个人互相不认识,更能客观的进行咨询。
我花费了半个月的时间,阅读学习了韦志中老师的《心理咨询师成长之路》这本书。我自己的收获非常大,我感觉到这是方向,是路标。读过这本书之后,我觉得自己心理咨询师如何成长这个问题上不再迷茫,我知道了今后的路该怎么走,我知道今后具体的该怎么去做。在今后成长的路上,按照学做研教写和心理资本建设六位一体的成长模式,像韦志中种老师一样,勤奋一些,对自己狠一些,多一些自己的思考与创新,多一些灵动与睿智,成为心中那个优秀的我、理想的我。加油!